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泰安 > 正文
  • 泰安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

      泰安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實施規劃

      (點擊查看→泰安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 前言——第六章

      第七章 構建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

      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深入實施產業興市戰略,全面推進數字賦能和綠色轉型,打造一批五百億級、千億級高端產業集群,形成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

      深入推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制造業基礎優勢,推動裝備制造、高端化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建筑產業,持續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裝備制造業:推動輸變電設備、專用生產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向高附加值產品領域拓展;引導增材制造、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高潛力新興領域產業發展,推動裝備產品由低端向高檔、由自動化向智能化、由制造單機向制造單元和成套設備發展。高端化工業:持續推進化工企業進園區,聚焦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等重點領域,通過升級生產技術、拓展產品種類、延伸產業鏈條等方式加速產業轉型,實現綠色發展和經濟效益雙輪驅動升級,構建煤化工、精細化工全產業鏈體系,提高化工新材料產業占比,打造魯中高端化工現代產業集群。紡織服裝業:立足棉紡、毛紡、麻紡、印染、服裝等現有基礎,通過智能升級、原材料創新、創意人才和平臺培育、品牌建設、數字化賦能等手段,推動紡織企業提檔升級、全產業鏈發展,打造業態良好、特色鮮明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食品加工業: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重點聚焦農副食品、酒水飲料、特色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四大產業板塊,通過升級特色產品,拓展產品品類,招引新型領域龍頭企業,實現食品的終端化、休閑化、功能化、品牌化。建筑業:完善政策、土地、融資、用工、培訓等服務體系,探索靈活稅收分成機制,吸引有實力的建筑企業到園區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支持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引導中小企業細分領域,向單項冠軍、隱形冠軍企業發展;鼓勵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開拓外部市場;積極發展裝配式、被動式等新興建筑業,構建現代建筑工業化產業鏈,打造山東省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瞄準國際產業發展新趨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統籌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和產品鏈、品牌鏈、資金鏈等多鏈提升,做大做強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醫養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集群:以高性能纖維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非織造先進材料等領域為重點,進一步突破關鍵技術,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品及模式升級,壯大產業規模,打造全國新材料之鄉。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集群:鞏固提高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成果,加快形成較為完善的光伏產業鏈條,重點建設采煤塌陷地農光互補光伏基地;聯合推進抽水蓄能、鹽穴儲能儲氣、制氫儲能和電化學儲能工程;有序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和天然氣發電;積極開發智能輸變電、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新能源裝備,培育集制氫、儲氫、加氫和氫燃料電池于一體的氫能產業鏈,加快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和產業服務,打造山東重要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基地。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基于現有產業基礎,延伸產業價值鏈,創新業務模式,推進與優勢行業應用融合,加快超高清顯示、新型信息技術服務、行業應用集成服務等產業轉型升級;內部孵化培育與外部產業導入并舉,培育壯大應用電子、大視頻、泛物聯網、軍民融合、自主安全和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產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泰山”品牌。醫養健康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生物制藥、化學制藥、醫藥器械等醫藥產業,打造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充分發揮泰安優勢,積極發展高端醫療、健康管理、智慧醫療、養生保健等新興業態,堅持中西醫并重,建設集醫療康復、養老養生、休閑健身為主體功能的健康產業鏈,創建醫養結合示范市。聚焦生命科學、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柔性電子、前沿新材料等領域,超前謀劃布局,預留發展空間,為未來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大力構建綠色經濟體系。著力推進生產方式綠色化、循環化,推動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壯大循環經濟規模,加大清潔生產推廣力度,加快提高經濟綠色化發展水平。綠色制造:培育壯大一批綠色企業,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發展一批綠色園區,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打造一批循環經濟骨干企業、一批循環經濟產業集群、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生態工業園區。清潔生產:實施清潔生產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推行行動計劃,打造一批工業產品生態設計試點示范企業,建設清潔生產基地。

      著力優化產業布局。以省級以上開發區、特色產業園區為依托,著力構建協調聯動、錯位有序的產業發展格局。依托國家級、省級開發區,按照“一區多園、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原則,推動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集聚發展,優化產業鏈和生產組織模式,培育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主導產業鮮明、產業鏈條健全、協作配套密切的工業發展體系。以增強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目標,突出中心城市發展極,形成中心城區-肥城-東平、中心城區-寧陽、中心城區-新泰、大汶河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帶,打造兩市兩縣現代服務業特色縣城,構建“一極、四帶、四城”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格局,形成配置科學、功能突出、集群集聚的現代服務業空間組織形態。

      第二節 全面推進數字賦能

      大力實施“數字+”戰略。實施數字經濟園區建設突破行動,打造大數據產業園。開展數字經濟企業培育“沃土行動”,培育云計算專業性機構和企業,開發云計算產品和服務。深入貫徹落實“個十百”產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工程,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深化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推進數字賦能“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與紡織服裝、醫療康復、礦山裝備、汽配、輸變電設備等行業融合發展,打造工業互聯網創新平臺,支持企業運用5G、區塊鏈等新技術進行內網改造。有序開放基礎公共信息數據資源,推進數據整合、資源共享、分析挖掘,開展大數據在社會感知、綜合分析、預警預測、輔助決策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強化數據安全管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實施全民數字技能提升行動,全面提高公民數字化應用能力。支持企業參與數字領域規則和標準制定。

      高標準建設數字社會。以智慧城市、環境資源、政務服務等領域為重點,加快構建“數據匯聚、在線監測、事中監管、協同聯動”數字社會體系。積極建設全面設防、一體運作、精確定位、有效管控的智慧城區,提升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管理的數字化精準化水平。積極開展智慧社區創建工作,推動智能家居、智慧樓宇、遠程醫療、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應用。開展“一市一品牌、一縣一特色”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村居)建設。開展智慧園區建設,強化智慧園區與5G協同新業態建設,實施園區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以提升環境監測監察和應急處置能力為重點,推進生態環境數據支撐平臺、信息資源中心和業務應用平臺建設。建設“實景三維泰安”,構建“泰安時空信息大數據平臺”,打造全時空自然資源數據庫。

      第三節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大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積極發展現代物流、商務服務、高端會展、現代金融、科技信息、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支撐制造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持續拓展產品功能、增強集成能力。現代物流業完善各類設施建設,打通物流重要節點通道,推動物流降本增效,加快推進制造業與物流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商務服務業不斷完善商務配套,建設商務服務集聚區。高端會展業加強大型會議場館配套設施建設,積極申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性區域性會議、展覽、論壇,打響泰山特色國際會展品牌。金融服務業強化與駐泰金融機構戰略合作,加快培育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全力保障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項目建設。檢驗檢測服務業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加強全市檢驗檢測機構能力建設,積極推廣使用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引導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檢驗檢測機構,構建“能力完善、國際接軌、公正誠信”的檢驗檢測服務體系。

      深入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圍繞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需求,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鼓勵發展數據消費、智能家居、消費電子、游戲電競、直播電商等“智享產業”,優先發展醫養健康、文化旅游、養老育幼、體育健身等“幸福產業”,加快發展教育培訓,知識付費、能力拓展等“素質產業”,大力發展美妝醫美、時裝時尚、珠寶首飾等“美麗產業”,規范發展家政物業、中介服務、裝飾裝修等“居家產業”,擴大多層次、個性化供給。

      積極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順應制造服務化和服務制造化發展趨勢,圍繞裝備制造、新材料、醫養健康、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搭建研發設計、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金融、商貿、物流、會展等服務平臺,形成產業共生、資源共享的互動發展格局。推動制造業向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兩端延伸,發展服務型制造。鼓勵制造業企業全過程依托數據驅動和網絡運作,構建從產品定制、設計生產到物流售后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條。重點支持創新設計、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網絡協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務型制造典型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聚焦培育全產業鏈優勢,深化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關聯,實現制造先進精準、服務豐富優質、流程靈活高效、模式互惠多元。加快服務業標準化進程,支持企業和各類協會牽頭或參與制訂服務業領域國際、國家、行業標準。推進生活性服務業職業化發展,提高家政、養老、健康、旅游等領域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加強職業誠信和職業道德建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做大做強平臺經濟,培育壯大創意經濟,提升發展共享經濟,培育一批省級以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爭取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積極打造區域性服務中心城市。

      第四節 培育優良產業生態

      實施“雙50強”企業培育工程。完善企業梯次培育機制,以“工業50強”企業為重點,深入實施“賦能化技改”和“技改+”工程,建立鏈長制,對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產業鏈完善、協作配套能力較強的專業化協作發展體系,培植一批具有“鏈主”地位的領軍企業,培育百億級企業。圍繞“創新50強”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制造業單項冠軍,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升巨”,壯大“四上”企業規模。

      強化產業集群規劃培育。圍繞特色園區、骨干集群,深度融入全國、全省產業分工布局。實施“雁陣形”產業集群、特色產業集群、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工程,高標準編制泰安市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精準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招引企業,完善“鏈式整合、園區支撐、集群帶動協同發展”的新路徑,形成“產業集群+領軍企業+特色園區”的推進態勢和“項目支撐+政策保障”的推進機制,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錯位聯動。

      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加強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制定“鏈長制”推進實施意見,保持制造業比重穩中有升,夯實先進制造業強市根基。推動創新+生產運用+資源、環境等全面系統發展,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持續增強發展新動力新活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提升高性能、高可靠、長壽命、智能化核心基礎零部件自主支撐能力,推進高性能纖維、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關鍵基礎材料國產替代,加快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提升綠色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加快推廣應用填補國內空白的關鍵產品技術,加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示范應用支持力度。支持智能控制和感知軟件、工業核心軟件、工業互聯網、工業云智能服務平臺建設,普及基礎工業軟件,發展特定應用場景工業軟件。積極爭取國家工業強基工程重點產品、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圍繞國家有需要、市場有前景、泰安有基礎的發展領域,持續推動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加快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水平。

      第八章 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

      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開放創新協同機制,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更好促進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

      第一節 提升創新發展新動能

      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載體。全力建設泰山創新谷、智慧谷、東部大學城、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兩谷一城一中心”,形成創新要素“中領、谷匯、城聚”新格局。立足優勢產業,在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綜合性強、集成性好、開放協同度高的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積極培育更高層次的創新平臺。主動對接中科院等國家科研院所,開展“科創中國”試點,加快建設中科院科創中心和中關村信息谷。積極參與“1+30+N”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深化與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合作。建設山東省智慧康養創新創業共同體,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醫養健康產業創新研發高地。加快布局市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加強泰山智能制造產業聯盟等“10+1”產業智庫、聯盟、協會建設,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型領軍企業布局建設大學科技園和專業化科技園區,打造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孵化和產業運營等于一體的創新創業基地,更好孵化科技型企業。

      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躍升。推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落實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各項政策,促進企業研發投入剛性增長,實現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鼓勵重點領域龍頭骨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共性技術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完善創新型企業培育機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培育力度,銜接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推動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引導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的路子,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數量倍增。對接國家和省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在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農業等領域,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加速實現產業化應用。

      打造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大力支持駐泰高校推進學科專業和產業發展精準對接,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圍繞重點行業需求,實施知識更新工程,培養一批具備現代專業知識的高端人才。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骨干企業發展需要,實施高端人才培育計劃和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加強對本土人才和現有人才的培養,著力提高技術骨干的技術水平和研究能力。深入實施頂尖專家人才集聚、產業領軍人才領航、優秀青年人才引進、泰汶專才提升、全球英才招攬、桑梓英才歸雁等計劃,引導企業引進一批產業頂尖人才、行業領軍人才、技能實用人才和高校畢業生。鼓勵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創新平臺。全面落實人才政策“金十條”,完善“泰山人才金卡”激勵機制,打造“泰山學者”之家,完善高端創新人才服務綠色通道。

      第二節 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建立城鄉一體的建設用地市場,健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推行靈活的產業用地方式,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完善建設用地二級市場交易制度。暢通勞動力要素流動渠道,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深化城鄉戶籍制度改革,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發展技術要素市場,推進應用技術類科研院所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培育壯大技術轉移機構和人才隊伍。完善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健全自然資源收益分配制度。依靠市場化手段促進知識、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效聚集,探索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完善市場出清機制,促進資源向高效市場主體流動。

      創新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堅持誰受益誰補償,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在東平湖、采煤沉陷區等重點區域,探索建立體現市場供需關系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經營開發融資、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方面的應用。強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探索建設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確權、登記、抵押、流轉等配套管理制度。完善跨縣市跨部門的聯合執法機制,實現對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執法“一條線”全暢通。建立全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應急響應處置能力。

      營造優良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深化“一網通辦”“一次辦好”,讓“跑一次”為上限,“不用跑”為常態,打造手續最簡、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事流程。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暢通企業和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積極推進政務公開,探索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發展新機制。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加強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應用,優化統計流程和方式。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進政府、市場信息公開,完善環保、能耗、行業準入等標準體系。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開展數字經濟營商環境研究,完善營商環境配套機制。

      第三節 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充分發揮區位、產業、文化等綜合優勢,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六條國際大通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加快優勢產能和裝備走出去,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抓住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機遇,積極開拓相關國家市場,在重大對外合作和招商引資活動中一體化推介,聯合打造一批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平臺。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黃河流域城市群及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的融合對接和交流合作,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積極融入全省歐亞班列發展體系,加強與濟南協作,加快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區建設,在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設立辦事機構,鼓勵泰安企業或招商項目在濟南片區注冊,實行稅收分享政策,合力共建濟南國際招商產業園。積極承接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溢出效應,探索建設山東自貿區聯動創新區。建設國際商事糾紛在線及線下多元化解平臺。

      拓展全方位對外合作新空間。推動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等制度創新。加快泰安綜合保稅區建設,支持泰安高新區建設國際合作園區,提升泰山內陸港臨港經濟區功能,積極發展跨境電商園區,支持新泰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穩妥開展境外投資活動,依托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布局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和重點項目,推動優勢產能,優質裝備和先進適用技術輸出。以重點園區,大企業集團、跨區域工程為載體加強與境外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企業投資合作,支持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提高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優化布局,開展國際并購、資產重組、合作研發、品牌合作、技術合作,加快企業國際化進程。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帶動輸變電、礦山等優勢產能和優勢裝備走出去。推動建立國際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推進區域合作交流便利化。發揮對外承包工程的國際貿易綜合載體作用,增強工程帶動商品貿易、勞務輸出的能力。

      構筑招商引資新優勢。圍繞完善產業鏈和優化產業生態,聚焦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制定招商引資指導目錄,明確招商目標區域和目標企業。著力開展高質量招商引資、引才引智活動,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雙500強企業和產業鏈引擎項目。積極參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充分發揮泰山國際登山節投資合作洽談會、中國(泰山)國際礦業裝備與技術展覽會等活動作用,加大直接招商力度。創新委托招商方式,探索“互聯網+招商”模式,依托“選擇山東”云平臺泰安模塊,建立動態管理的項目庫和國際知名咨詢、投資機構信息庫,建設外商投資業“服務大使”平臺,推動實現執行政策“零折扣”,業務服務“零距離”,處理問題“零缺位”。建立完善科學的招商體系,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實效。

      第九章 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打造區域統籌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打造全省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實現由特色農業大市向特色農業強市的轉變。推進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和優質糧食工程,擴大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適度調減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種植面積。推進油料提質增效工程,建設國家級大宗油料生產基地。推進農作物“糧改飼”工程,大力推廣“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發揮產業比較優勢,重點發展泰山茶等優勢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加快品牌建設和主體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優勢聚集、產業融合、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引領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發揮泰山螭霖魚、泰山“四大名藥”等特色產業優勢,打造獨具泰山特色、歷史文化厚重、產業融合的精品園區。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充分發揮駐泰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優勢,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強化工程裝備技術、生物環境技術、數字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圍繞糧食作物、有機蔬菜、生態畜禽、苗木花卉等優勢特色產業,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和農業良種工程。推進“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升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實施“5G+智慧農業”行動,推動5G與農業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和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融合應用,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5G農業應用示范基地和生態智慧農場。按照“一產業、一團隊”模式,探索建立“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形成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計劃,大力培育終端型農產品加工業、體驗型鄉村旅游業、智慧型農產品電子商務、循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培育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實施農旅融合創建工程,探索創新“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新模式,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鄉村旅游規模化發展,打造一批鄉村旅游重點鎮(鄉)、鄉村旅游重點村。實施康養產業培育提升工程,立足茶葉、花卉等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一批以生態種植、加工貿易、休閑旅游、文化展示、康養體驗于一體的生態園區。實施出口企業龍頭培育工程,以有機蔬菜、板栗等產業為重點,建設農產品出口基地,培育出口農業龍頭企業集群。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按照“四個不摘”要求,持續對脫貧享受政策人口進行幫扶,鞏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根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調整優化制定出臺新的政策措施,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強化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監管,激發低收入人口內生發展動力。加強就業產業扶持和后續配套設施建設,聚焦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移民避險解困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完善后續扶持政策、加大產業發展、就業需要、社區服務等扶持力度,促進社會融入。完善社會力量幫扶機制,廣泛募集資金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普惠性和差別化相結合,重點支持生態治理修復、產業發展、民生保障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重點幫扶區域全面振興。

      第二節 打造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先行示范區

      共筑同城化發展樣板。積極融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統籌規劃布局,加強規劃銜接,創新體制機制,強力推進濟泰同城化,充分釋放同城化紅利,構建區域融合發展戰略支點,示范引領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協同開展泰山區域、黃河流域、大汶河流域生態保護,一體促進文化旅游、醫養健康、智能制造產業加快發展,推動“五個名地”與“五個濟南”全方位對接。按照功能協調互動、產業聚集互補、生態環境和諧的布局原則,統籌編制城鄉空間、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等各項規劃,做到步調一致、相互促進。建立健全區域合作互助機制,共建“大美泰山”生態文化共同體,協力打造濟南東部“科創智造之城”、泰安“東部新城”。積極探索相關政策,破除兩市間政策壁壘,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共強優勢產業發展。探索“雙向飛地”“異地孵化”“共管園區”等跨區域產業合作新模式,推動建立跨地區、跨園區間的企業、技術、人才流動和優化配置的政策措施。依托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泰山汽車智能制造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吸引集聚國內國際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布局,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生態圈。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支持各類駐濟金融總部機構、大區總部機構及服務中介機構在泰安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特色化、個性化金融服務。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充分發揮濟南國家物流樞紐示范作用,優化區域物流園建設布局,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農業協同發展,不斷提升物流業智慧發展水平,打造立足山東、服務周邊、面向全國的區域性物流樞紐。依托濟南優質醫療資源,發揮泰安生態優勢,攜手發展醫養健康產業。

      共繪生態美麗畫卷。協同保護大泰山,強力推進泰山、徂徠山、蓮花山等重要山體保護修復和濟南南部山區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共同打造省會經濟圈“綠肺”。依托黃河、京杭運河、大汶河、小清河等水系,以防洪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要功能,構建沿河綠色生態廊道。落實湖長制,加快推進東平湖、雪野湖、玫瑰湖、青云湖等水體生態修復,持續改善湖水質量和生態環境。建立健全生態環保應急處理機制,加強在污染治理、環境監管、環保執法應急聯動等領域合作,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以及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建立健全環保聯席會議制度,整合資源、環境、生態監測能力,完善跨界污染糾紛協調處理、環境監測設備及應急資源共享等機制,實現環境監管執法全覆蓋,共同打擊邊界環境違法行為。

      共譜濟泰文旅華章。加強重點文物、古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交流,聯合開展龍山、大汶口等史前文明考古。編制泰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加快“泉·城文化景觀”申遺,推動非遺文化與時尚文化融合發展。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加快推進濟南國際文旅城、泰山國際文化論壇永久會址等文化載體建設,推動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化館(站、中心)等聯動共享。聯合修編泰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推進濟南南部山區與泰山景區協作發展,規劃建設環泰山旅游通道,共建“大泰山”旅游圈。依托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擦亮“紅色文化”名片,推出紅色文化精品線。共同申辦承辦大型會議、展會、論壇,合力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三節 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加強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同一標準、同一強度開展5G、千兆光纖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縣級以上城區全覆蓋。全面提升鄉村光纖寬帶網絡覆蓋水平和高帶寬用戶占比,大力推進“百兆鄉村”建設。推動智慧廣電網絡建設,建立面向5G移動交互廣播電視傳播體系。統籌推進互聯網應用IPv6升級,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領域,強化基于IPv6網絡的終端協同創新發展,推動新型網絡技術商用,建成智能、敏捷、安全的新一代網絡,加速建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建設數據存儲基礎設施,推進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落地應用,強化智能計算服務能力。引導各縣(市、區)、企業合理布局建設專業數據存儲分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兼容、上下聯動、平滑擴展的數據存儲基礎設施體系。圍繞城市管理、民生服務、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等領域,實施“5G+”系列行動,打造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新型城域物聯專網,推進物聯應用服務創新。

      加快推進綜合交通網絡建設。統籌推進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公鐵水”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配合做好干線鐵路規劃建設,合理布局城際鐵路線路和站點,挖掘貨運鐵路運輸能力,強化多式聯運有效銜接。以實施“加密、擴容、提速、增智”四大工程為抓手,大力提升高速公路連接效能和通達水平,新建改造區域間國省干線公路,高標準推進農村公路網絡建設,推動公路養護高質量發展。完善提升京杭運河、大清河等航道,有序實施泰安港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快通用機場規劃建設,適時開展泰安運輸機場研究論證。依托泰安港、山西中南部鐵路、京滬鐵路,規劃建設兗礦泰安港公鐵水聯運物流園等貨運樞紐,實現貨運“無縫銜接”。實施“互聯網+”便捷交通行動,提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優化線網和站點布局水平,完善公路網信息采集體系,加快發展綜合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安全交通。

      構建多重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統籌能源生產和消費,推動新能源設施建設,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穩定煤炭生產,加大煤電企業技術升級改造步伐,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推進城鄉清潔取暖,統籌推進長輸供熱,建設改造完善供熱管網。拓展天然氣消費市場,實施電能替代工程,開展成品油質量升級專項行動。統籌全市氣源供應、氣源主干管網建設,保障城鄉用氣需求。規劃建設鹽穴儲能儲氣工程,推進國家級鹽穴儲氣儲能產業基地建設,打造全省儲氣儲能調峰中心。加強新能源開發利用,提高太陽能、氫能、地熱能等無碳能源應用比例,推動采煤塌陷地農光互補基地、液態陽光氫能源產業基地建設。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持續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規模。

      第四節 完善區域合作機制

      健全黃河流域合作機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財政、產業、土地、環保、人才等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培育和激發區域發展動能。積極發展各類社會中介組織,有序發展區域性行業協會商會,鼓勵企業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產業、技術、創新、人才等合作平臺。加強與沿黃地區生態保護政策、項目、機制的聯動,協同推進生態保護治理,支持產業、技術、人才、園區等多領域創新協作。推動建立健全沿黃地區合作機制,在平臺建設、規劃制定、設施聯通、生態保護、數字同城等方面率先實現突破。

      搭建黃河流域合作發展平臺。加強黃河流域市際之間的協同合作,建立與上下游城市間多層次、多形式的溝通合作機制,在保護上聯動、發展上聯合、傳承上聯手。聚焦農業、文旅、制造業等領域,依托平臺型龍頭企業和園區,以協同打造產業鏈、供應鏈為紐帶,合作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和基地。加快推進重大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加強現代高效農業合作,開展綠色循環高效農業試點。深化文化遺產保護、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品牌打造等領域合作,共同講好黃河故事。共建黃河流域現代產業合作帶,開展制造業等領域綠色環保技術聯合研發。探索共建科技園區、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打造黃河流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主動融入區域重大戰略。深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以新聞出版、生物醫藥等為重點,精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爭取更多央企、企業總部、科研院所等落戶泰安。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合作交流,推動科教、人才、金融、信息等要素與泰安資源、政策優勢有效對接,實現借力發展。依托大運河文化帶,以航運通道對接、文化旅游融合、生態保護聯動為切入點,密切與沿線城市合作。強化與中原經濟區、魯南經濟圈毗鄰地區對接合作,共建高端產業基地、優質農業基地、紅色旅游基地和生態聯防基地。繼續做好對口支援工作。

      第十章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深入挖掘闡發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堅持法制化保護、活態化傳承、現代化發展、國際化交流,強化泰山、大運河、齊長城、大汶口遺址等中華文明和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共建黃河文化旅游長廊。

      第一節 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

      挖掘整理黃河文化資源。開展黃河文化資源普查調查和科學梳理,廣泛征集關于黃河的書籍、檔案、影像、實物、人物等資料,加強統計、分類、評估、定級工作,建立黃河文化資源分級、分類保護名錄,繪制黃河文化資源地圖。常態化開展黃河非遺資源普查,對代表性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進行全面和系統記錄,完善黃河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健全黃河非遺實物、資料征集、保管制度與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認定和管理制度。依托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學術社團等資源,全面梳理黃河文化與泰山文化、運河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滸文化、紅色文化等內在關系,深入挖掘泰安黃河文化內涵,拓展黃河文化外延。

      加強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推動黃河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最大程度保持黃河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分類實施沿黃文化遺產本體保護工程,推動文化遺產集中連片保護,強化保護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圍繞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科技價值和景觀價值的黃河水利遺產,實施保護展示工程。加大黃河沿線傳統村落、傳統民居保護力度,創建一批具有黃河文化韻味的非遺特色景點,打造“黃河記憶”活態展示中心。實施沿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筑牢革命文物安全底線。推進大汶口遺址考古,開展東平湖水下考古。

      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促進黃河文化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強黃河文化遺產日常保護和監測預警,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對監測數據進行采集、統計、分析并對黃河文化進行數字化管理,為黃河文化的科學保護、規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加強黃河文化遺產及周邊環境風貌安全防控,確保黃河文化價值及真實性、完整性不受損害。創新黃河文化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探索建立開放兼容、內容豐富、傳輸快捷、運行高效的公共數字化文化資源保護展示平臺,對黃河文化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和宣傳。

      第二節 打造黃河文化旅游新品牌

      共建黃河文化旅游長廊。以黃河文化為立足點,整合泰山、大運河、齊長城等世界遺產資源,統籌布局人文景觀和生態景觀,進一步豐富文化旅游產品供給。依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充分發掘歷史文化內涵,提升老景點、培育新亮點,提高山岳觀光、文化體驗等傳統旅游品質,加快開發一批高端旅游項目,擦亮“中華泰山”文旅品牌。依托黃河治水、大運河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等資源,在東平縣規劃建設水文化展示體驗區。推動黃河流域、泰山區域各類遺址遺產遺跡串珠成線、以點帶面,聯合沿黃地區推出一批精品文旅線路。支持泰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省級保護區。

      推動文旅載體精品化。加快傳統文化旅游業轉型升級,打造文化旅游新產品,豐富文化旅游新業態,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借助泰山、徂徠山、黃河、大汶河、東平湖等“山河湖”文化內涵和生態優勢,加大綜合開發和保護力度,整合休閑、娛樂、觀光、體育、健康、頤養等資源,建設文旅融合產業帶。依托近郊、近山、近水特色村落資源,打造一批景區依托型、田園觀光型、休閑度假型、古鎮古村落型、農耕民俗體驗型等鄉村旅游集聚區。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特色觀光游憩產品,培育夜間文旅消費業態。加快智慧文旅平臺建設,實現一部手機暢游泰安。

      提升文旅綜合服務水平。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實施旅游服務質量全要素提升計劃,補齊吃住行要素短板,為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保障。深度挖掘泰安地方特色名優小吃,集中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美食街區、特色餐飲企業和名小吃品牌店,打造“泰山味道”旅游美食品牌。高水平規劃建設一批高星級飯店、度假飯店、文化主題飯店、鄉村精品酒店、溫泉酒店、房車營地、精品民宿等,形成布局結構合理、主題特色鮮明、文化元素獨具的星級飯店發展體系。加快實施旅游交通組織換乘提升工程,建設完善交通換乘樞紐,開設更多旅游專線,最大限度方便來泰游客。在主要交通樞紐、主要景區景點附近,規劃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游客集散中心和大型停車場。

      第三節 推動黃河文化融合互動

      打造文明交流互鑒高地。突出泰山自然人文稟賦,加強黃河文化交流協作,彰顯黃河風采、泰山風范,打造黃河文明、泰山文化對外交流對話、互學互鑒的高端平臺。組織舉辦泰山國際文化論壇等以文化為主題的對外交流活動,擴大泰山文化在國際國內的地位和影響力。加強與濟南、濟寧兩市協作,整合提升文化旅游資源,協同打造“山水圣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旅游帶。

      開展多層次文化交流合作。推動黃河文化與國內外區域性文化在遺產保護、生態保護、文脈傳承、產業賦能、學術研究、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協同打造黃河文化品牌。積極參與山東黃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聯盟建設,推進黃河上中下游文化融合發展。積極探索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新模式,依托駐外機構、中資企業、學術團體、社會組織等,通過留學生、出境游客、華僑華人、文化體育名人等講好黃河故事,擴大黃河文化的國際認可度、影響力。

      第十一章 著力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大力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強化民生保障能力,補齊民生短板和弱項,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第一節 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協同,實現流行病調查、監測分析、信息通報、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協同聯動,筑牢農村、社區、企業、廠礦、單位全方位網格化防線,織密疾病防控網絡。強化新冠肺炎等重點傳染病救治能力,完善公共衛生管理體制,建立常態化領導指揮體系,健全重大公共安全應急管理保障體系,加強疾病監測系統建設。推進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強疾控專業人才配備,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加快建設傳染病醫院新院,支持各縣(市、區)以新建或改造等方式設立感染性疾病專科。強化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加大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支持力度,建設應急物資儲備中心。

      提升優質醫療服務水平。完善城鄉均衡的居民基本醫療衛生保障制度,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和家庭醫生守門人制度,網格化布局組建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努力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公眾參與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強化職業病、地方病防治,推進防治長效機制和規范化建設,完善監測、體檢、診斷、救治、應急體系和制度,更加有效預防、控制、消除職業病和地方病危害。積極推廣“互聯網+智慧醫療”,建設市縣鄉村四級數字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推動5G技術在移動急救、遠程會診、遠程護理等醫療健康養老領域的應用。

      第二節 推動教育優質發展

      鞏固提升基礎教育水平。大力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健全德育評價標準。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建立健全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體系。加快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嚴格落實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機制,健全縣域內教師、校長定期交流輪崗制度,落實鄉村教師收入分配傾斜政策。建立普通高中與高等學校聯合育人制度,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高等職業院校合作辦學機制。持續推進普通中小學規劃建設,健全完善大班額長效防控機制。開展市域、縣域和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

      擴增培優高等教育資源。支持駐泰高校爭創一流學科、一流大學,引導學校立足泰安,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引進和培養一批高端人才,打造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實施駐泰高校協同發展提升計劃,支持高校結合全市重大戰略需求,培育催生一批新興和交叉學科。加快推進泰城東部大學城建設,積極引進更高質量的高等院校落地辦學。健全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普融通,鼓勵優質職業院校創建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探索高水平高職院校舉辦本科職業教育、優質中職學校的優勢專業舉辦高職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支持建設省級校企一體化辦學示范學校和企業。加快推進市級共享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強化智慧教育能力建設。依托智慧教育云平臺實施“5G+智慧教育”行動,推進教育城域網升級改造,普及智能教室建設,建設“5G智慧校園”。融合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課堂、直播課堂、雙師課堂和同步教研等應用模式,實現網絡條件下的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第三節 強化民生保障能力

      提升社會基本保障水平。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大力發展補充養老保險,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健全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規范完善企業(職業)年金政策。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落實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全面推行以社保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以農民工、個體從業、靈活就業和新業態從業人員等群體為重點,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參保人數穩步增長、覆蓋面持續擴大。

      健全勞動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強化就業政策與財稅、貿易、產業、投資等經濟政策協同,加大援企穩崗力度。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基層成長計劃和青年就業啟航行動,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實行全民共享公共就業服務模式,建立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技能泰安”行動,滿足勞動者多層次就業需求。培育構建區域性、綜合性創業生態系統。建設高質量創業孵化載體和創業園區,組織各類創業推進活動,提升線上線下創業服務能力,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實施泰山鄉創計劃,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等各類鄉創平臺建設,打造鄉村振興齊魯鄉創品牌。

      增強重點人群權益保障能力。完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強化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健全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特殊群體社會福利制度,建立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落實省政府精準兜底保障困難群體政策,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推進婚姻登記、流浪乞討救助和殘疾人福利規范化建設。推動市級救助管理機構設施建設提升,完善縣級救助管理機構設施設備條件。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促進綠色殯葬事業健康發展,落實公益性公墓建設補助政策,推動節地生態綠色公益性公墓建設。

      第十二章 高質量推進規劃實施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高政治站位、搶抓戰略機遇、強化協同配合,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久久為功,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

      第一節 加強黨的領導

      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推動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指導,研究確定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展改革委,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負責推動規劃實施和重大政策事項的組織協調、督導落實等工作,會同市有關部門單位加強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的分析調度。重大事項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報告。

      第二節 完善推進機制

      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工作機制,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扎實推進各階段、各環節的工作任務。市有關部門單位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落實分工責任,完成相關目標任務。縣(市、區)黨委、政府,功能區黨工委、管委要落實主體責任,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做到領導到位、組織到位、人員到位,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市縣兩級要建立健全黃河戰略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機制,積極做好立項、用地、環評等前期工作,做到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發揮重大項目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第三節 強化政策協同

      統籌整合國土治理、環保、科技、水利、基本建設、文化等相關領域資金,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平臺、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引導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落地。推動開展事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前瞻性議題、課題研究工作,做好決策儲備。

      第四節 跟蹤督導落實

      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明確責任主體,制定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確保規劃順利實施,任務如期完成。加強分類指導和動態管理,建立常態化督導調度機制,定期開展專項督查、實地核查,提高黃河戰略重大事項、重大工程和重點工作的實施質量和效果。充分發揮人大立法保障、專項執法檢查督促落實作用,充分發揮政協專題協商、民主監督作用,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第五節 營造良好氛圍

      加強輿論引導,搭建宣傳平臺,各類新聞媒體要講好我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故事,大力宣傳取得顯著成就,積極宣揚先進典型,適時曝光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嚴重浪費資源和違規上馬“兩高”項目等方面的負面典型。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暢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渠道,凝聚社會共識,匯聚各方力量,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良好氛圍。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