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談丨一碗山東糧里的“加減乘除”
□趙豐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把自主培育的濟麥種子帶到了會上。
這黃燦燦的種子可不一般:濟麥系列品種覆蓋面積達到了全國小麥總面積的10%,其中濟麥22作為公認的超高產、多抗、優質中筋小麥品種,近10年種植面積居全國首位。
同一時刻,綠油油的麥田里,山東有關糧食生產的專項行動——“萬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服務行動正火熱進行。
從2月23日開始,山東1.8萬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到一線,幫農民春管春耕春種,萬人下鄉,科技壯苗,穩糧保供。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在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上舉足輕重。從幾組數據,可以看到“山東糧”的分量。
——2022年,山東糧食總產1108.76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
——2022年山東糧食增產8.62億斤,占全國總增產量的11.6%。
——山東用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出了約占全國8%的糧食。
在“端牢中國飯碗”這件大事上,“山東糧”是實實在在“能打”。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我常說兩個必保,一個是糧食飯碗中國必須端牢,再一個制造業必須筑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必須靠自己解決這兩個問題。
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山東牢記“國之大者”,做好“加減乘除”,讓糧倉更滿。
“加”,就是千方百計增產。
糧食播種面積、單產,決定糧食總產量。山東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將糧食生產任務細化分解到市, 2022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完成12558.3萬畝,比2021年增加25.65萬畝。
提升糧食單產,山東創建“大面積提升單產”示范推廣田,支持“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778萬畝,2022年又新建665萬畝,今年還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40萬畝。
“減”,就是千方百計節約和減損。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作為全國唯一戶籍人口、常住人口“雙過億”省份,山東是妥妥的糧食消費大省。山東制定節約糧食的行動計劃,讓“光盤行動”進餐廳入家庭,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減損也很重要。如果我國糧食減損一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損失600多萬噸,可以多養活約1600萬人。作為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和加工轉化大省,山東率先出臺糧食減損行動方案,推進糧食全鏈條節約減損。
“乘”,就是為種糧插上科技翅膀。
裝滿中國糧,出路在科技。山東自主培育品種——“齊黃34”,在黃河口鹽堿地上,以畝產329公斤實現單產新突破;濟麥系列、山農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麥、玉米、大豆高產穩產品種被選育推廣,科技創新帶來的“乘法”效應顯現。山東下大氣力在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上求突破。聚焦種源自主可控,實施農業良種工程;聚焦鹽堿地綜合利用,打造鹽堿地創新高地。
“除”,就是破除不利于糧食安全的問題。
山東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規范占補平衡,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確保“農田就是農田”“農田全是良田”。
山東完善糧食作物防災減災監測應急機制,應對旱澇災害;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免除種糧農民后顧之憂……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抓好糧食生產,離不開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各地各級繼續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讓種糧農民有賬算、有錢掙、得實惠。
三月,是耕耘的時節。不負春光種希望,山東將用一個個豐收,打造“齊魯糧倉”,為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山東糧。
策劃 婁和軍 邵方超
記者 趙豐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