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向未來 一業定乾坤——聚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一年回眸
春秋代序,逐夢前行。
回首舊歲,新型工業化成為泰安發展的頂流熱詞。新型工業化如同泰安高質量發展的通途大道,是奮進方向,是發展規律,是干事方法。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立春時節,在泰汶大地,時時都能觸摸到工業經濟飛速發展的跳動脈搏,一組組數據振奮人心——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增速全省第三;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4%,增速全省第二;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40%,增速全省第一;實現工業稅收101.2億元,高于整體稅收增幅10.8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16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3%,增速全省第一;鋰電新材料、智能起重機械、玻璃纖維新材料3家集群入選省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全省第一。
一年來,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一業定乾坤”戰略部署,強化有解思維,注重協同高效,打出鏈式發展組合拳,全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一路走來,泰汶兒女同心鍛造工業化脊梁的壯舉,猶如勇攀高峰的挑山工行走在泰山之巔,猶如迸涌向前的浪潮磅礴在大汶河畔,讓我們感受著力量、品讀著蓬勃、領略著雄渾……
聚力攻堅新型工業化
奮力爭先交出滿意答卷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找到差距、看清優勢,聚力攻堅、奮力爭先,泰安拓展了前行的寬闊航道。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強國均由走工業化發展道路而確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是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過去一個時期,泰安經濟以煤炭、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為主,重化工業占比達到75.2%,而且多數為初級產品,處于價值鏈低端。這種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老路,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在全省各地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目標,各顯神通,爭先恐后進入新賽道的比拼中,泰安上下感受到了危機。
找到了差距,更看清了優勢。泰安有泰山這個“金”字招牌,有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更有處于區域交通樞紐位置、高校資源眾多的獨特優勢,絕不能甘于落后、長期落后,必須解放思想、奮起直追、迎頭趕上,與時代同行,與潮流共舞。
差距就在工業,潛力也在工業,關鍵也在工業!
欲事立,須是心立。2022年3月9日,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動員大會召開,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的信心和決心。會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楊洪濤擲地有聲——全市上下要“立爭先之志,興實干之風,舉萬眾之力,堅決打好打贏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這場硬仗”。
推動“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工作,光有愿望還不夠,必須有科學的頂層設計。
一年來,泰安堅持以系統思維搞好頂層設計,成立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推進委員會,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總鏈長,市工業推進委統籌領導、市工業推進辦協調推進,“鏈長+副鏈長+專班”駐鏈推動,市縣一體聯動,完善組織體系、規劃體系、政策體系三個“1+N”體系,建立新型工業化重點項目建設“五大比拼、兩大問效”推進機制,圍繞重點項目招引、龍頭企業培育、特色園區建設等重點任務攻堅突破,推動工業經濟全面起勢、提質增效。
凡事有政治,凡事講政治。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泰安堅定不移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構建黨政齊抓共管格局,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成立制造業聯盟黨委和13個產業鏈黨委,大力開展“紅鏈堡壘”“紅鏈聚力”“紅鏈賦能”“紅鏈示范”四大行動,形成了強大工作合力。
一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把黨的全面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到各領域、全過程,真正把“兩個維護”體現到實實在在的工作中,把中央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就能確保泰安的各項事業沿著正確方向乘勢前進。
選準產業賽道,鍛造鏈式布局新優勢。
泰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三個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中明確主攻方向、靶向發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圍繞“441X”現代產業體系和聚焦輸變電裝備及電線電纜、礦山裝備及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特色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現代食品、高端化工、紡織服裝、出版印刷、新能源、醫藥及醫療器械和數字經濟等13個重點產業鏈,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拓寬產業賽道、提高產業層次、集聚產業布局,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與營業收入實現“雙倍增”,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2000家,營業收入超過4000億元、力爭達到5000億元。
奮斗逐夢行,一業定乾坤。且看泰安大手筆的創作和大氣魄的格局:
——2022年,全市共策劃各類項目956個,納入市級重點策劃項目庫項目614個;累計簽約產業鏈項目373個,總投資1846.5億元;累計集中開工新型工業化項目282個,總投資1014.13億元。其中,赫里歐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一期、國泰大成新材料科技產業園項目、吉利遠程本途新能源商用車等一大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產。

?
——2022年,全市工業領軍企業50強實現營業收入1787.2億元,同比增長21.2%;營業收入過百億的工業企業達到6家、產值過百億的建筑業企業達到5家;預計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4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84家;新認定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3家,達到39家;石橫特鋼精品特種鋼全流程智能示范工廠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202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84家,總量達到706家;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2家,總數達到17家,居全省第4位。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在庫項目達到719個。
這種飛一般的發展速度,這種跨越式的發展勢頭,讓泰安人有了久違的喜悅和振奮,令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寶地釋放出強大的魅力。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抓手,通過比策劃、比招商、比落地、比開工,我們在工業經濟指標實現大幅提升的同時,項目策劃水平不斷提高,招商引資精準度不斷提高,搶抓新風口、搶占新賽道、培育新產業的意識不斷提高,對特色園區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項目建設邁上新臺階。”楊洪濤表示,“我們堅持以黨的領導凝聚強大合力,分步驟、成體系推進工作落實,贏得了廣大干部群眾和企業的信任,全市上下抓工業的思想越來越統一、認識越來越一致,工作越干越有勁頭、越干越有成效,實現了人心思上、人心思干、人心思進的大轉變。”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任務。如今,在“登高望遠、奮力爭先”成為干事創業主旋律的泰安,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正不斷增強。
創新構建高效推進機制
項目建設培育邁上新臺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型工業強市建設目標確定后,關鍵是怎么干。
市委、市政府堅持系統觀念,守正創新,將鏈式思維作為泰安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的核心抓手。過去的一年,泰安加快推動產業鏈從“零”到“鏈”的突破和從“鏈”到“群”的提升,形成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打造具有泰安特色的產業集聚品牌。
“過去我們布局產業是呈‘點’狀的,產業鏈黏合度不高,時間成本、運輸成本都比較高。一個成功的、有競爭力的產業基地,往往物流半徑、原材料半徑、服務半徑在一兩個小時路程半徑內,才是最有效率的,這也正是各地越來越重視打造產業鏈的原因。”楊洪濤表示,推進全產業鏈發展、拉長產業鏈條,要發揮頭部企業作用,引導和支持企業把上下游合作伙伴招過來,實現配套協作、就地轉化,減少物流等生產成本。
岱岳區綠色建筑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依托龍頭企業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逐步積聚了泰石節能材料、聯強遠大住工、博羅石膏、長鑫物流等133家上下游企業入駐,形成了以綠色建筑新材料為主導產品的特色產業集群,對泰安市產業發展產生強大帶動力。一年來,泰安以“441X”產業為主戰場,13條產業鏈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每個產業發展現狀,在政策制定、資金投向、“雙招雙引”、企業培植、要素保障等方面傾斜,堅持市內統籌、各有側重,集中力量做大做強這些產業,打造適合本地特色的產業集群。
吉利遠程本途新能源商用車是泰安產業鏈招商的典型案例。“我們已經和新泰金埔礦業達成合作,通過吉利提供服務,建立10處換電充電站,利用谷電和光伏儲能換電,實現對全市1萬多輛傳統工程車輛的替代升級。”公司總經理吳進科介紹。據了解,吉利遠程本途新能源商用車項目充分利用周邊的噴涂、沖壓、焊接、汽車零部件等生產能力,形成區域共享工廠,建立起企業協同、配套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項目于去年12月13日竣工試投產,用時僅7個月,不僅實現當年簽約、當年投產,更吸引了一大批優質企業紛至沓來,串點成線、集群集聚。
抓新型工業化,必須堅持招商引資和培育本土企業“雙輪驅動”,既要開拓創新結碩果,也要固本培元強根基。
高質量項目策劃是高水平項目建設的源頭活水。2022年,泰安聯合和君公司,編制了全市工業發展總體規劃和13個產業鏈行動計劃、重點企業發展規劃等,繪就了科學精準、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圖譜。在抓好項目策劃的基礎上,泰安堅持按圖索驥,精準招大商、引大資。
推動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必須打造一批能夠為泰安代言的企業。2022年,泰安持續深化梯次培育,加大“鏈主”企業、骨干企業跟蹤服務力度,激發企業發展動力,大企業發展信心和欲望顯著增強。泰山玻纖、潤德生物、漢威化工等一批骨干企業明確表示要迅速打造百億級企業,瑞福鋰業、力博重工、特變魯纜、泰山石膏4家企業入選省領軍企業庫。同時,泰安還梳理了15家重點企業、15個重點項目,由總鏈長、鏈長提級幫保,組建作戰單元,工作力量、資源要素向這些企業、項目傾斜,引導有市場、有效益、有訂單的企業充分釋放產能,支持骨干企業做大做強。
建好用好各類平臺,強化平臺支撐。2022年,泰安積極引進行業龍頭基金,加強國資國企與各類基金公司的合作,成立新型工業化基金,借助專業公司“外腦”在投研體系、業務布局、管理團隊等方面的優勢,撬動社會資本跟進,并通過“老企業”引進產業關聯“新項目”,形成了“以投促招”良好局面。探索搭建“供銷平臺”,泰安堅持外引與內培相結合,積極對接阿里巴巴、京東等專業機構,鼓勵市內龍頭企業牽頭、鏈上企業參與,推動實體化模式運作。
園區是“雙招雙引”、項目建設的載體,是資源要素集中的平臺,是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的主陣地。2022年,圍繞如何推動園區建設,泰安先后召開了全市開發區發展“三年攻堅”行動動員大會、全市新型工業化強市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推進會、全市化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現場推進會,部署推進相關工作。
出版印刷產業是泰安四大優勢產業之一,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泰安搶抓北京文化產業外溢機遇,規劃建設泰山新聞出版小鎮。目前,小鎮已有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全聯圖書出版發行有限公司、山東龍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人天書店集團等多家出版和印刷發行機構簽約入駐,涵蓋編輯、出版、印刷、發行、倉儲、物流等新聞出版全產業鏈。人天書店、時代天華等企業陸續投產運營,泰山新聞出版小鎮被國家發改委評為精品特色小鎮。
“泰山數谷”先行區、中京智能產業園、東平現代食品產業園……各產業鏈依托“鏈主”企業、骨干企業、重大項目,圍繞上下游產業輻射帶動,新規劃建設或在現有基礎上改造提升一批產業定位明確、功能布局合理、產業規模較大的特色園區。
建設新型工業化強市,離不開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一年來,泰安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搭建人才鏈,更加注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抓好泰安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泰山創新谷等創新平臺建設運營,充分用好泰山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智力資源,推動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智力優勢,補齊我市人才和科技資源短板。深化“科創中國”試點建設,與108家全國、全省學會建立緊密聯系,6個全國性科技論壇長久會址落戶泰安,成立47個國家級高能級政產學研合作平臺,解決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達300余項。全力打造泰安特色企業技術創新示范體系,國創中心快速建設,路德新材料“國家重大基建工程用高性能土工復合新材料研發及產業化示范項目”榮獲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石橫特鋼獲批第29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實現近5年來的重大突破。
精準發力積蓄發展動能
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滿弓勁發,真抓實干。
2022年,重點項目建設現場的建設者搶工期、趕進度,演繹著項目建設的“速度與熱度”。
廠區上空,白色的水霧“蒸騰”著火熱的發展場景;生產車間,漂白的晶體鹽在傳送帶上“飛馳”;物流園里,一輛輛滿載產品的大貨車“列隊”整裝待發……“2022年,公司在環保改造上投入2000余萬元,研發方面投入達到3600余萬元。”肥城勝利鹽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戚琦介紹,近年來,公司通過深化“熱電+五效真空制鹽”聯產模式,以“石灰+煙道氣”法鹵水凈化工藝代替傳統的“兩堿”法工藝,使鹵水凈化成本降低了90%,背壓機組的發電及背壓蒸汽輸送至五效真空制鹽車間直接使用。
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下,泰安傳統產業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新興產業強勢崛起,為泰安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精準賦能。
在肥城市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建設現場,具有世界首個全領域自主知識產權的單套3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正在加緊推進。該項目全部建成后,1小時能發電30萬度,相當于一個中型抽水蓄能電站規模。走好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如今,肥城市泰山鋰谷鋰礦加工、基礎鋰鹽、正負極材料、電池組件組裝、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產業鏈條已初具規模,鏈主企業瑞福鋰業主營業務收入連續3年穩居全省第一位,泰山鋰谷聚力打造千億級鋰電產業集群的未來潛力無窮、后勁十足。
聚力打造“泰山鋰谷”,奮力崛起“儲能之都”,是泰安深入推進“雙碳”戰略、崛起新能源產業高地、競逐綠色低碳產業新賽道的生動寫照。2022年,新能源產業鏈實現營業收入146.8億元,同比增長77.1%。
發展數字經濟是新時代全面推進工業企業高質量轉型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泰安把握數字時代機遇,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攻方向,以“數轉智造”為路徑,分級分類推動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泰山石膏有限公司建設了5G智慧數據運行中心,可對全國30多個生產基地各環節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處理,企業生產管理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同樣,在肥城市的山東農大肥業科技有限公司,各類運輸車、搬運車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轉。“我們聯手華為肥城工業互聯網創新基地實施智慧物流項目,各系統應用數據聯動共享,作業效率提高了30%。”公司董事長馬學文說。
借力華為“上網”,賦能工業“涅槃”。肥城市投資2億元建成全省首個縣級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設立不低于5000萬元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專項資金,對數字化改造項目給予全額財政補助。2022年3月,這一數據中心獲評國家級邊緣數據中心,為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數據中心。2022年6月份,數字寧陽(華為)賦能中心項目簽約落地,標志著寧陽縣成為全國首個與華為合作建設的縣級數字賦能中心,該項目將有效整合寧陽縣產業轉型需求,為寧陽數字化經濟注入創造活力。
深化“兩化融合”,搶占發展先機,泰安將工業互聯網建設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組建泰安市制造業聯盟,為產業鏈提供對口專家服務。同時,深入開展“千名數字專員進企業”活動,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顧問+雇員”式服務,助力企業加快實現數字化轉型。2022年7月,泰安還成立了泰山數字經濟工匠學院,加快形成數字工匠鏈、創新鏈、數據鏈和服務鏈。在“中國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榜”中,泰安排名第82位;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度指數居全省第4位。
企業協作、抱團發展是大勢所趨。泰安石橫特鋼與盛德大業建立50萬噸熱軋卷板產品協同、與魯陽金屬建立鋼坯等配件協同;奧士康新材料與大明協好、普瑞特機械等補齊不銹鋼加工鏈條;正威新材料與泰開集團、寶勝電纜等深化銅產品合作;泰山玻纖與國泰大成新材料,通過鋪設管道和短途運輸形式,原材料和廢棄物互補利用,實現了共贏發展。2022年,泰安市內企業合作緊密度有了很大提高,企業間在人才互補、產品配套、技術合作、市場分享方面實現產業鏈協同,提高了行業整體競爭優勢。
如今的泰安,企業“串珠成鏈”“微炬成火”,13條產業鏈根據各自產業結構特點從戰略規劃、項目謀劃、技術改造、要素保障等方面為企業提供精準扶持,支持企業聚焦優勢領域“精耕細作”,為泰安產業集群強勢崛起、積蓄發展新動能奠定了堅實基礎。
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要素保障
打造良好產業發展生態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我市優化營商環境,集聚資源要素,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從而提高競爭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項目的簽約落地、投產見效,離不開各類要素的有力保障。錨定新時代發展目標,泰安市委、市政府引導全市各級樹立“有解思維”,堅定“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態度,以敢于正視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擔當,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昂揚斗志,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弊端,把改革創新的引擎全速發動起來,為企業、項目搞好要素保障釋放了發展活力。
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每個時期、每個地方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難題,關鍵是要拿出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擔當,緊緊抓住工作突破口,用改革創新的手段掃清障礙。為此,泰安制定了《泰安市重點工業項目要素保障實施辦法》及《實施細則》,建立“市級統籌、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市縣聯動”的要素保障新機制,市級層面每年統籌預留20%左右的能耗、煤耗、環境容量等總量指標,優先支持新型工業化重點項目建設,有力解決要素保障難題。
上市融資是推進企業做強的“倍增器”。大工業企業的上市融資能力不足,是制約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攔路虎”“絆腳石”。泰安大力實施企業上市掛牌突破行動,出臺《關于大力支持企業上市掛牌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確定40家上市“種子企業”,75家企業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新巨豐首發上市融資11.5億元,實現12年來A股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用好金融“活水”,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和高效發展。2022年,泰安召開“線上+線下”銀企簽約會9次,簽約項目453個,為257家企業授信719.95億元。出臺“技改專項貸”政策,支持14家企業貸款7.3億元,拉動技改投資29.2億元。推出130個“強工貸”產品,為2478家企業解決資金252.91億元。用足用好財政工具特別是政府專項債券資金,為32個工業園區提供債券資金支持55.3億元。此外,組建13支產業鏈金融輔導隊,目前,已為155家有融資需求的產業鏈企業提供91.69億元授信支持,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如果說上市融資和金融政策是推進企業做強的“倍增器”,那么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是企業茁壯成長的沃土。2022年,泰安市按照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制定出“一攬子”普惠政策包和若干靶向政策的“1+N”政策新體系,以嚴密政策保障工作落實。尤其是對覆蓋范圍廣、投資規模大、引領作用強的特色產業項目、園區、企業、平臺建設,采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一園一策”方式給予重點支持,加快推動產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分兩批征集101個重點工業項目(企業)要素保障需求,建設土地超市平臺,創新繪制項目地圖,對地塊成熟度進行“紅、藍、紫、黃、綠”五色標識,指導企業按圖索驥、精準選址、快速落地。
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好的人才環境。泰安聚焦重點產業發展,讓“人才第一資源”釋放活力,以產業鏈布局人才鏈、以人才鏈助推產業鏈,開展“才聚泰安·鏈通未來”人才賦能行動,出臺人才“金十條”新政,深入推進“十萬大學生留泰工程”,2022年,泰安引進青年人才2.7萬人,為推動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匯聚人才動能。
營商環境的“軟實力”,需要“硬措施”來托底。泰安以創優“泰好辦”政務服務品牌為引領,扎實推行政務服務“一體運行”“一門集中”,政務大廳“一窗受理”,關聯事項“一鏈辦理”,智慧政務“一網通辦”,貼心幫辦“一次辦結”,在全國試點推行了政務服務“好差評”,在全省率先將“一業一證”改革推廣至60個行業,率先完成“市縣同權”改革,率先建立企業開辦體系標準,率先創新“信易批”服務模式,率先打造多功能自助服務終端并實現四級延伸部署,全市政務服務水平和品質持續提升。開展“百名科長大家評”和政務服務“好差評”活動,全方位、深層次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和一流的營商環境。同時,泰安量身打造新型工業化項目流程,一個重點項目配備一個項目管家團隊,縣級干部為項目長,業務科長任項目助理,審批鏈條的業務骨干為幫辦專員的管家服務隊,分頭包保、跟蹤服務,助力項目順利開工。
出臺“綠卡”制度3.0版本。泰安將符合條件的13條產業鏈重點建設項目、省市重點建設項目以及納稅過億元以上規上企業的新建、技改工業項目納入“綠卡”保障范圍,實現了產業保障、要素保障、流程再造、審批創新、體系保障五大方面的升級,進一步清除項目落地屏障。2022年,泰安新納入“綠卡”項目89個,總投資額729.6億元,辦理各類許可手續453件,“綠卡”制度運行平穩,成效顯著。一系列的改革優化措施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激發了全市創業動力、市場活力,2022年,泰安新增市場主體7.9萬戶。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年來,全市上下把“位次前移、爭創一流”作為思想本能、情緒本能、行動本能,不斷凝聚提升昂揚向上的精氣神,以“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登高望遠、奮力爭先,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全面起勢。
舉目已是萬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今年是縱深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的關鍵之年,泰安將把推動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取得更多標志性成果作為今年工作的主題主線,加速落地一批一錘定音的重大項目,著力培育一批頂天立地的產業集群和重點企業,走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新一輪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和引領區,在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中劃出一道強勁有力、昂揚向上的增長線。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張中乾 王玉 攝影 司剛 審核 聶艷艷】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