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丨趙家徐姚遺址何以“石破天驚”?
我省考古界發現一處距今約1.32萬年的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人類遺址
趙家徐姚遺址何以“石破天驚”?
趙家徐姚遺址出土的原始陶塑、動物骨骼□新華社發
1月8日,考古界一個“石破天驚”的消息傳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在淄博市臨淄區趙家徐姚村西發現了一處距今約1.32萬年的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人類遺址,出土了包括100余件陶塑制品在內的1000余件早期人類遺物。
發現趙家徐姚遺址
2021年10月,臨淄一處建筑工地發現墓地,根據“考古前置”原則,文物考古部門迅速介入,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這項工作。
負責現場發掘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趙益超介紹,當時在對墓地進行發掘的時候,在剖面上發現了“紅燒土”的痕跡。“紅燒土”是火的遺跡,但是自然火的遺跡還是古人用火的遺跡不敢斷定,“紅燒土”的存在讓人不敢輕視。11月,他們將“紅燒土”送樣測評,由美國BETA實驗室進行碳14年代測定。
碳14年代測定法是根據碳14的衰變程度來計算樣品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2021年12月底至2022年1月初,碳14測年出來了:“紅燒土”距今1萬1千年到1萬3千年。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年代數據。
隨之擴大挖掘面,對火的遺跡進一步確認。趙家徐姚遺址火的遺跡很廣,分布面積大約1平方公里,層面斷斷續續,有的地方很厚,后來又出土了山東最早的陶器。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五六個月。
距今約1.32萬年為什么重要
趙家徐姚遺址最后公開的信息是距今大約1.32萬年的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人類遺址,這個時間點在古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趙家徐姚遺址正好處于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這填補了山東古人類進化史的一個空白,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證據。
過去山東區域沒有發現這一階段考古學上現代人的遺址遺存。1982年夏發現的臨沂市河東區鳳凰嶺遺址,2017年4月-5月,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發掘,初步確定了細石器遺存的年代,經進行4個樣品的測年,初步結果顯示文化層的絕對年代為距今約1.3萬至1.9萬年;沂源縣的扁扁洞人屬于新石器時代,2004年,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多次發掘,扁扁洞被確定為距今約9000年-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很明顯,趙家徐姚遺址在年代上要早于扁扁洞遺址,但晚于鳳凰嶺遺址,承前啟后,填補了我國人類進化史上一段重要的年代空白。
遺址內出土陶器為我們理解中國北方乃至東北亞地區陶器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該遺址共出土陶片200多件,是中國北方地區年代最早的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出土同時期陶片數量最多的。此外,出土的陶片質地均勻、器型規整,胎土摻雜著植物莖稈,屬于典型的夾炭陶工藝,再加上口沿類型多樣,這說明當時的制陶工藝已經相對成熟,跟同期其他遺址相比,質量最好。
趙家徐姚遺址距今大約1.32萬年,之所以特別重要,還因為這一時間點正好處于農業起源的前夕,因此,現場火的遺跡可能和農業有關。
位置十分重要
趙家徐姚遺址位于泰沂山系北面的山前平原,處于魯北平原和泰沂山系的交界點,離山很近,這個位置十分重要。
在人類進化史上,有一個從大山走向平原的階段,這一階段也和人類獲取食物從采摘、狩獵為主轉變到以農業種植為主的生產方式息息相關。
現在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基本都在山區。山區相對于平原更有利于保護古人類遺址遺存,與此同時,山區有巖溶洞穴,利于古人類防寒保暖,滿足安全等生活需要;山區也有溪流、野果、獸類,利于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山區更有可能是人類的“早期家園”。
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古代森林茂盛,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更容易獲得食物資源的優勢,古人類邁出山區是必然的,而走出山區的第一步,往往是山前的沖積扇平原。具體到趙家徐姚遺址,正好處在泰沂山系北邊淄河的沖積扇上,自然物質條件優越,可以想象當時此地的食物資源是比較多的。
古人類走出山區不是一次完成的,開始是受山前食物資源豐富的吸引,完全走出山區則是發現種子的奧秘、學會自我種植收獲之后,當然,這也是農業產生的過程。
根據遺址位置推測,當時趙家徐姚的古人類應主要還是生活在山區,但會根據季節變化來到沖積扇上。對于古人類來說,生存是第一位的,而食物資源會隨季節變化,不同地理單元在不同季節會有很大不同,具有相對資源優勢的地方吸引力會更大些。正是因為古人類當時反復走出大山,反復來到淄河沖積扇,才有可能留下這么多火的遺跡。就像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我們會對特定的場景產生生活依賴,古人類也是如此,他們對一區域重復利用,人在改造自然,自然也改造人,人和自然環境相互影響,最終可能會產生農業和定居行為。
當然這也是一種推測。趙益超表示,當前主要還是進一步確定火的遺跡的來源和性質,這個問題解決了,一切都會真相大白。
趙家徐姚遺址VS后李遺址
除了趙家徐姚遺址,臨淄還有著名的后李遺址。后李遺址位于臨淄區齊陵街道后李官莊村西北約500米處,在淄河東岸一片呈半島狀外凸的二級臺地上,距今約7500~8500年,是山東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其時代延續之長,內涵之豐富,全國罕見。
新發現的趙家徐姚遺址和后李遺址有無傳承關系?趙益超表示:這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在地理空間上,趙家徐姚遺址和后李遺址相距只有4公里,兩處遺址能夠“一眼望穿”;趙家徐姚遺址和后李遺址都處在淄河的沖積扇上——從趙家徐姚遺址發掘來看,當時的淄河還沒有下切,即沒有形成主河道;在考古學上,早期智人是現代人的祖先,或者說晚期智人和現代人是同一概念,兩處遺址都是智人。
趙家徐姚遺址和后李遺址的年代相距4000多年,其間會有很多變數。兩個遺址的陶器在制法、陶制、器型、環底方面均不一樣。因此,兩處遺址的聯系還不好說。
古人類進化有多個中心,在山東所處的海岱地區,特別是山東魯中南山地丘陵及沂沭河流域形成一個相對密集的古人類活動中心。該范圍的“沂源猿人”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最早的古人類,周邊的新泰、沂水、蒙陰、臨淄等地,都發現了多處古人類和舊石器遺址。其中,新泰烏珠臺村化石現存山東博物館,屬于智人,屬更新世晚期——距今10000年至126000年(±5000年),和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年代相近。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表示,趙家徐姚遺址面積很大,遺物豐富,我們從中可以研究古人類對火的管理、對森林資源的管理等。在東北亞地區,古人類遺址多,在時間上具有一定連續性,我們可以通過遺址遺物,研究古人類行為方式,判斷其中是否具有某種聯系。總之,這是研究古人類生活的一份珍貴的遺址樣本。(大眾日報記者 周學澤 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