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進民生福祉 譜寫共同富裕的“新時代之歌”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民生,城市發展落腳點,凝聚民心發力點。一年來,以人民為中心這條主線始終貫穿著我市闊步前行的每一個瞬間。
全市新增城鎮就業4.6萬人,政策的加持讓老百姓飯碗端得更牢靠;
建成養老機構116家,服務提升讓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
新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27所,基礎設施建設讓教育發展更加優質均衡……
從“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到“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業有所扶”,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將“真金白銀”投入全方位多維度的民生保障中。去年,我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9.4%,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理順了“改善民生”根根線,織就了“共同富裕”這張網,群眾生活福祉達到新水平,老百姓的幸福寫在臉上、甜在心里。
強化就業優先,制度體系日趨完善
去年,山東能源重型裝備制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先后收到了市人社部門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補貼和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兩個政策大紅包,近170萬元通過免審即享政策,很快發放到位。這讓疫情以來,一度面臨資金壓力的公司總經理馮軍倍感驚喜。“政府的惠企政策讓我們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不僅穩定了員工隊伍,也有力支持了我們企業的發展。”馮軍激動地說。
就業,一頭連著發展大局,一頭連著民生福祉。去年,我市就業扶持政策不斷完善,積極落實“六穩”“六保”要求,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6萬人,就業局勢保持穩定。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取得新成效,提前7個月超額完成第一批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和上崗任務,全面完成第二批公益性崗位開發和上崗任務,全市共上崗3.31萬人。高效落實助企紓困政策,為企業減負8.13億元,其中,降低養老費4.94億元、降低失業保險費1.71億元、穩崗返還1.48億元,穩定崗位33.41萬個。
聚焦群眾關心急難愁盼問題,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無證明社保”服務,97項社保業務全部“免證辦”;開展社保領取待遇人員“精準兜底認證”專項行動,靜默認證率達99.39%。
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于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市加快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加快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居民全面、持續參保,實現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去年,我市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37.83萬人,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74.0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2.62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4.65萬人,全年養老、工傷、失業共收繳保險費132.66億元,共支出待遇167.6億元,社會待遇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聚焦發展,我市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去年,我市制定出臺人才政策“加強版”和35個實施細則,全方位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啟動“才聚泰安•鏈通未來”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人才賦能行動,激發人才引育活躍度;在高校設立“引才工作站”,促進優秀青年人才“來泰、回泰、留泰”就業創業……
一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的戰略部署,深入推進人才引育創新,共引進各類人才2.85萬人,為我市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完善社會保障,全力以赴兜牢底線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養老”不僅是家事,更是國事。我市目前老年人120.7萬人,占總人口的22.06%。近年來,市民政局把解決養老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創新探索養老服務改革新路徑,全面完成了社區養老服務“四化聯創”提質增效實事任務,不斷完善養老服務設施,全面提升了我市養老服務能力和水平。
“說到養老問題,我們老年人最有發言權。你看我們社區有專門的養老中心,有什么事還能一個電話服務到家,有些事比兒女想得都周到。”家住泰山區財源街道更新社區的70歲老人李鳳英,對于身邊不斷改善的養老環境頗有感觸。作為社區養老中心的“常客”,李鳳英老人每天閑暇時在這里唱歌、排節目,中午就在“幸福食堂”用餐。在她心里,社區養老中心就是她的另一個“家”。
2022年,市委、市政府將社區養老服務“四化聯創”列為了為民要辦的10件實事之一。圍繞“設施標準化、功能綜合化、運營專業化、服務精準化”的要求,市民政局全面推進,現已建成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2處、社區養老服務站112處以上,為6萬余名老年人提供了專業化優質養老服務。同時,不斷完善養老服務設施,改造提升敬老院27處,建成養老機構116家、新增護理型養老床位3340張。加大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移交力度,全市累計移交養老服務設施405處,建筑面積26.5萬平方米,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達標率達到100%。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為滿足群眾養老的不同需求,市民政局致力于建設“沒有圍墻的養老院”,通過整合養老服務“線上+線下”資源,投資500萬元建設了“5012349”智慧養老管理服務信息平臺。目前,平臺已累計服務老年人8萬余次。
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體現的是黨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溫度,以及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年來,市民政局以保民生、兜底線為出發點,推動救助提標、提質、擴面,基本民生保障持續增強,為進一步兜準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2021年基礎上,2022年城鄉低保標準分別增長10%、11%,其中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了15%。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泰匯救”社會綜合救助體系建設全面完成,匯集了12個部門37項政策,建成“一庫一中心五系統”的“泰匯救”社會綜合救助服務平臺,實現了救助資源共享、多元共治。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托起未來希望
位于泰山區虎山路上的泰安師范學校附屬學校虎山路校區,是緩解泰城大班額問題、解決周邊適齡兒童入學問題的重要民生項目。該項目有利于緩解我市老城區教育資源緊張,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隨著新校區建設的完成,社會各界對嶄新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美麗的校園更加充滿期待。
“新建改擴建學校,擴增優質教育資源”,全市關注、群眾期盼。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2年,我市教育經費支出101.3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27所,組建42個教育集團、輻射192所學校。全市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擴增。
在位于城鄉接合部的泮河中學,生源流失已經成為多年來學校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2022年7月,泰安六中教育集團成立,泮河中學加入教育集團、成為泰安六中教育集團泮河分校。在2022年秋季的新初一招生中,學校共招收了6個班級,打破了以往只能招收2個班級的局面。“這是集團化辦學得到家長認可、初顯成效的直觀證明。”泰安六中校長、泰安六中教育集團理事長劉建國說。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改革,通過優質資源的共享進行“集團作戰”,在薄弱學校、新建學校、托管功能區學校的管理互通、師資共配、研訓互動、文化共建、資源共享和質量共提等方面,打通校際壁壘,實現優質學校進一步擴容、薄弱學校辦學質量持續提升,全力推進區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
“實施鄉鎮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是我市2022年為民要辦的實事項目之一,可以實現鄉鎮駐地學校達到城區水平,讓鄉鎮上的孩子和城區孩子一樣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截至目前,我市已經創建了新泰市谷里鎮等9個省級、泰山區邱家店鎮等12個市級、岱岳區范鎮等15個縣級試點鄉鎮,三級試點覆蓋率超過40%。“孩子回來跟我們說,學校現在不僅新建了操場,還有了綜合藝術樓,‘模擬法庭’、樂器學習、科學實驗等活動豐富多彩。聽了之后,我們對‘強鎮筑基’行動更加滿意、放心。”省莊一中學生家長王艷說。
2022年,我市深入實施“人才遞進培養工程”,大力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全市校長、教師、班主任分3個系列、按4個梯級遞進成長,新認定1059人,目前被納入工程的各系列人選超過5000人。我市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圍繞“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爭做四有好老師”主題,開展全環境立德樹人名師專家宣講活動79場,廣泛宣傳優秀師德典型。我市大力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落實省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19人,爭取培養資金10余萬元。
教育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國家民族的未來。截至目前,全市學前教育普惠率達92.3%,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100%,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96%,學校“校校通”“班班通”均達100%,越來越多的家庭不斷筑夢、圓夢。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要,以厚民生為本。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展望未來,我市將站穩人民立場,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善保障民生、促進共同富裕這項長期任務,譜寫出共同富裕的“新時代之歌”。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楊文潔 楊麗寧 審核 晁彤彤】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