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舍搬上“樓” 鴨糞變成寶 新泰市以生態循環農業為老百姓敲開致富門
“臟、亂、差”是不少人對于鴨舍的固有印象。然而在新泰市樓德鎮天信農牧現代農業產業園西營基地,鴨子離開了傳統的簡易大棚,住上了生態智能的“小樓房”,實現了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的跨越。不僅如此,通過創新的肉禽養殖—畜禽糞便—秸稈—有機肥—果、菜、糧的節能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樓德鎮將肉鴨養殖基地與周邊農田相互結合、連片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通過產業融合、產業聚集,蹚出了一條以肉鴨產業為主導的三產融合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今年4月,樓德鎮依托肉鴨這一主導產業,成功申報“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
智能立體養殖打破傳統模式枷鎖
四層的立體鴨籠上,航車徐徐前行正在往鴨籠前端的料槽內精準投喂飼料;鴨棚內水槽經由統一水管自動滴水,鴨子產出的鴨糞直接掉落在鐵籠下方的傳送履帶上進行初級干濕分離處理,4個巨大的風機滾動著風輪以控制整個棚舍的溫度和濕度……如此智能、環保的現代化鴨棚讓人眼前一亮。
天信農牧副總經理鞠圣文介紹,和傳統的簡易鴨棚不同,智能立體籠養肉禽棚舍是一種高標準、高規格、智能化、生態型的養殖模式,可實現從雛鴨出殼到出欄上市全程質量控制。該養殖模式實現了通風、加料、飲水、溫控、光照、清潔等生產全自動智能控制,擁有專利30余項。“這種模式一個棚可養3萬只鴨子,只要1個人管理就足夠了,如果是用傳統模式,可能得需要三四個人。而且傳統養殖模式每平方米面積只能養殖六七只鴨子,而立體養殖模式則可養20只鴨子,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還提高了肉鴨的成活率。”鞠圣文說。
據了解,樓德鎮一直是養鴨大鎮,因水土和氣候等條件優越,當地肉鴨養殖業發展較早,很多村民都參與肉鴨養殖。到2017年,樓德鎮成規模的養殖戶就有200多戶。但彼時的樓德鎮肉鴨養殖產業還處在傳統養殖模式,面臨規模小、污染高、效益低等問題。“以前養殖就是讓鴨子擠在一個簡易大棚中,我們定時來加水加料,鴨糞處理也比較簡單,污染比較嚴重,隔著鴨棚老遠就能聞到臭烘烘的味道,一年忙到頭,利潤并不高。”養殖戶劉延平回憶說。
傳統養殖業要想往現代養殖業發展,打破傳統模式枷鎖是必由之路。2013年后,樓德鎮依托天信農牧等龍頭企業,采用了工業化產業鏈式思維,對傳統肉鴨養殖產業進行更新換代。從天信農牧建設第一間肉鴨屠宰加工廠開始,逐漸布局新建標準化、規模化種鴨場、高標準生態智能肉鴨立體養殖棚舍……如今,樓德鎮逐漸形成完整的肉鴨養殖產業鏈,發展起了以肉鴨為核心的從種鴨養殖與孵化、商品鴨養殖、屠宰加工到銷售、物流、倉儲、技術推廣的一條完整產業鏈。通過畜禽生產、畜產品加工和銷售、物流、倉儲、技術推廣等有機整合在一起,樓德鎮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
生態循環發展把鴨糞變廢為寶
在傳統肉鴨養殖模式中,鴨糞形成的高污染問題一直是行業內的瓶頸問題。對此,樓德鎮黨委書記陳凱說:“鴨糞處理是行業難題,誰解決了鴨糞的問題,誰就能將肉鴨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下去。”
2019年起,天信農牧將鴨糞通過脫水、發酵、烘干、除臭等工序制作成有機肥,年產顆粒有機肥8萬噸,其中一部分直接銷售,而另一部分則用于園區農業種植,由此從鴨糞延伸出來,結合種植業,又形成了肉鴨養殖加工銷售以外的另一條產業鏈,即肉禽養殖—畜禽糞便—秸稈—有機肥—果、菜、糧的節能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廢物變寶。
以這一創新發展模式為契機,樓德鎮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種植特色高端果蔬,打造高效高產生態示范農業區,實現了以養促種、農牧共贏的局面。據了解,目前樓德鎮已經建成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3處,總占地面積3000余畝。園區內以種植山農酥梨、獼猴桃、蘋果等果樹為主,實行生態養殖與生態種植相結合,農業資源與觀光旅游相結合,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流動。
產業帶動當地就業、增收
樓德鎮這些年肉鴨養殖業和鴨糞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大大提升了肉鴨產業的帶動能力,越來越多工作崗位面向村民放開,就連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返鄉了。55歲的張洪亮就是其中一位。
“過去多年,我一直在外面打工,生活不穩定,兩三個月才能回家一趟。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有工作,有錢拿,肯定要往家里奔。”張洪亮高興地說。現在,樓德鎮實行肉鴨養殖聯合體模式,鼓勵養殖戶通過棚舍共建或以資金、技術入股等方式參與企業發展,讓養殖戶共享企業發展成果,養殖戶的錢包也就更鼓了。據了解,像張洪亮這樣,目前樓德鎮從事肉鴨產業的從業人員將近2萬人,從業人員人均年增收超過4萬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樓德鎮黨委書記陳凱表示,下一步,樓德鎮將繼續加大肉鴨熟食深加工、冷鏈物流產業,打通全產業鏈最后一公里;加強和山東高速環保產業集團強強聯合,開展糞污新能源合作,“我們還將通過肉鴨立體養殖示范小區和大數據中心建設,進一步促進肉鴨產業從‘數量耗能型’向‘綠色安全型’轉變,從‘傳統型’向‘智慧型’轉變,加快本地畜牧產業的迭代升級,讓樓德鎮的每一只肉鴨成為實實在在的百姓致富鴨,進一步推動我們樓德鎮鄉村振興。”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楊文潔】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