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整版聚焦泰安:《深耕現代產業沃土——山東泰安推動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
11月14日,《經濟日報》9版整版刊發文章《深耕現代產業沃土——山東泰安推動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聚焦泰安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全文如下:
提到山東泰安,人們首先會想到泰山,這座城市也是長期圍繞著泰山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臨始料未及,支柱產業遭受的嚴重影響同樣始料未及。該如何化危為機?經濟發展如何另辟蹊徑?泰安正在努力實現產業再造,短板在工業,出路也在工業。
位于泰山腳下的山東省泰安市,因泰山而聞名,文旅產業更是一度成為當地支柱產業。數據顯示,2019年,泰安接待游客8262.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94.4億元。但近3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旅游業受沖擊很大,城市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局。
“泰安發展的差距在工業,經濟的短板在工業,發展的潛力和現實出路也在工業。”山東省泰安市委書記楊洪濤直言,泰安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工業突破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泰安重振工業經濟,堅定走好新型工業化強市之路,從陣痛中走向新生,力爭再造一座現代產業發展的“新泰山”。
能否重現輝煌
泰安的工業發展也有過高光時刻。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泰安的工業總量曾位于山東省前列。”原泰安市經委工作人員曹金連回憶,彼時,一批以“泰”字打頭的泰安制造企業,如泰安柴油機廠、泰安拖拉機廠、泰安光明機械廠等在全國知名度非常高。“很多外地企業慕名前來取經。”原泰安市第一輕工業局局長馮煥俠回憶,但上世紀90年代之后,泰安國有企業改革、鄉鎮企業轉型改制不到位,工業開始走下坡路。
在之后的很長時間里,煤礦和泰山旅游支撐著泰安經濟的繁榮,特別是煤炭業,一直是泰安的龍頭產業。數據顯示,1995年,煤炭產業在泰安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高達23.1%。有專家分析認為,泰安在產業轉型升級上“掉隊”,在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與短期面臨的制約性因素疊加。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抓住機遇,沒有發揮好有效市場作用:在市場主體層面,有的企業小富即安,創業激情不足;有的企業視野不開闊,對資本運營認識不足,外延式發展能力不強;有的企業熱衷于賺“快錢”,不愿意深耕主業……
今年3月,泰安市拉開建設新型工業化強市的大幕。這是時隔30年后,泰安重新將工業發展上升至全市戰略層面。對泰安來說,實現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是一場困難的賽跑,是一場觸底反彈的蝶變。“我們有壓力更有動力。為走出對資源和環境的路徑依賴,打開泰安高質量發展突破口,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實現產業轉型。”楊洪濤說,拼能源、拼消耗的老舊發展模式已經走不通了。泰安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濤同樣認為,泰安區位、交通、科教、環境等優勢突出,深入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推動工業振興,是泰安人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為給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泰安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展了機關作風集中整頓。“全力破除一切不利于‘走在前、開新局’‘登高望遠、奮力爭先’的思想觀念和頑瘴痼疾,切實把活力激發出來,以作風之變推動泰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楊洪濤表示。同時,泰安大力推行產業鏈“鏈長制”,創新構建新型管理體制,成立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推進委員會,統籌領導工業經濟發展。
對于在工業領域再度發力的城市來說,泰安有一個不錯的開始。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泰安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居山東省第5位;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2.1%,增速較1月至8月加快6個百分點,增速居山東省第8位,其中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30.3%,增速較1月至8月加快8.8個百分點,增速居山東省第2位。鋰電新材料、智能起重機械、玻璃纖維新材料3個集群入選省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居全省第一。
涌動創新活力
“通過技術創新,我們為比亞迪汽車的超長電芯單體‘刀片電池’提供了自主研發的‘定制刀鞘’。今年1月至9月,憑借這一自主技術優勢,公司銷售額達2.8億元。”山東新合源熱傳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志強告訴記者,“我們成功攻克殼體全流程生產環節難題,相關技術已申報多項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
落地泰安的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在沿鏈破解紡織服裝產業結構性難題上走在行業前列。該中心是全國印染行業唯一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已在多項前沿和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發布標準15項,其中國際標準2項。
在泰安市肥城市的山東農大肥業科技有限公司,各類運輸車、搬運車有條不紊地運轉著。“我們聯手華為肥城工業互聯網創新基地實施智慧物流項目,實現各系統應用數據聯動共享,作業效率提高了30%。”公司董事長馬學文說。
為助力企業跟上時代發展,泰安市把數字化建設貫穿產業發展全過程,加快數字化轉型。借力華為“上網”,賦能工業涅槃。其中,肥城市投資2億元建成山東省首個縣級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并于今年3月獲評國家級邊緣數據中心。
山東大禹水處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才科告訴記者,為解決公司水處理技術難題,他們曾經跑過不少地方。如今,情況不一樣了。“我們想不通的地方,找到權威專家幫忙后,問題迎刃而解。”借助“科創中國”平臺,公司與中國化工學會工業水處理專業委員會專家建立了聯系,并與眾多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技術不再是影響企業發展的攔路虎。
山東科技大學資源學院院長王清標告訴記者,聚焦“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全力實現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奮力爭先”這一核心目標,泰安堅持在“技術、企業、平臺、人才”四要素上持續發力,推動創新優勢加速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市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當下,越來越多優質科技資源正下沉到泰安產業一線,大大提高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泰安市成為“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市以來,先后與60家全國學會、28家省級學會建立密切合作關系,新建智慧水務研究院等創新平臺46個,“科創中國”平臺服務企業達846家。
“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泰安市委黨校教授亓慧亭認為,今年以來,泰安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推出了一批創新舉措,開展了“科創中國”試點市建設等一批創新試點,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主體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轉化實效顯著提高。在中國科協2022年“科創中國”系列項目評選中,泰安有6個項目入選,獲批項目總數位居山東省前列。
產業協同發展
在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賽道上,泰安的起跑不能算早,選準發力點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一次,泰安鎖定了先發優勢強、科技含量高、發展基礎好的產業鏈賽道。在泰安,如今活躍著不少“鏈主”企業,“鏈”式發展的泰安正走在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的道路上。
新泰市是全國中重型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現有汽車及零部件企業227家,擁有近萬種汽配產品,但缺乏整車制造企業。今年5月份,新泰憑借已有產業優勢實施鏈式招商,成功引進了泰安市首個新能源汽車項目。補上這關鍵一環,我們從零部件到整車制造形成了產業鏈完整閉環,產業鏈變粗、變強,汽車產業發展將走上快車道。
新能源產業是泰安確定的四大優勢產業之一,“打造泰山鋰谷,打造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鋰電產業集群”是泰安為鋰電產業描繪的發展藍圖,底氣則來自泰安在鋰電產業的提前布局。數據顯示,山東瑞福鋰業有限公司主營收入連續3年穩居山東同行業首位,主要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20%。
“肥城的鋰電產業起步于2010年。當時,明瑞化工在轉型發展中與福州大學合作,成立了山東瑞福鋰業有限公司。”肥城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發展中心主任朱剛介紹,經過不懈發展,瑞福鋰業的鋰鹽產能位居全國前三,并入選山東第四批“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和領軍企業名單。
“作為鋰電新材料產業鏈‘鏈主’企業,今年肥城市給了我們1個人才項目舉薦權,借此成功聘任了1支頂尖院士團隊,提升了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山東瑞福鋰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明悅說,公司正逐步形成從鋰礦資源到新能源材料的“采+選+冶+回收”產業鏈,力爭打造成為一個年產值過300億元、稅收近20億元的國內知名新能源電池材料龍頭企業。
為發揮“鏈主”瑞福鋰業的聚合帶動效應,肥城市還在上、中、下游布局了19個延鏈補鏈項目,聚集形成了鋰電產業全生命周期產業鏈。憑借配套齊全的優勢,肥城諸多鋰系列產品生產成本明顯降低,利潤可觀,今年鋰電總產值將突破100億元。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的高速發展,同樣是泰安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不斷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生動表現。
“我們通過200多個流程表單沉淀了大量數據,匯總成可視化報表,搭建起考勤薪資、招投標、財務發票、數據中心等數字化應用場景,覆蓋行政、財務、生產工序等方方面面。”在山東龍輝起重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和大龍正在企業云端管理系統查看實時更新的生產數據。
龍輝起重是泰安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的“鏈主”企業。今年以來,新泰市研究確定了以龍頭帶動實現“筑鏈條”、上下貫通實現“延鏈條”、弱項提升實現“補鏈條”、集群發展實現“強鏈條”的推進路徑,聚力推動起重產業鏈式高端發展、企業集群膨脹,成為全國第二大起重機產業集群。
如今的泰安,已編制了1個總體發展規劃和13個產業鏈行動計劃、重點企業發展規劃,形成“1+N”規劃體系,全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鏈式布局。緊緊依托“鏈主”企業和重點骨干企業,確定“441X”產業賽道,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食品、高端化工4大支柱產業,新能源、醫藥及醫療器械、出版印刷、紡織服裝4大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1+X”未來產業做大做強。力爭到2025年,培育200億元至1000億元級產業鏈(集群)5個,100億元級產業鏈(集群)4個。
優化營商環境
在山東文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污水處理項目現場,城鄉各處污水流源源不斷輸送到這里,污水處理設備高速運轉,污水日處理能力達2.5萬噸。該公司總經理李靜告訴記者,項目建設中,曾因土地問題未能辦理相關手續導致無法落地。為此,泰安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綠卡”項目服務專班充分利用國家土地租賃相關政策,成功提出了解決方案。
實施重大投資項目“綠卡”制度,是泰安市在深化營商環境改革中在山東省率先推出的創新舉措。截至目前,泰安納入“綠卡”項目178個,總投資額達3145.9億元,手續辦理時間提速75%。
今年初,泰安亞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算新上一個高端阻燃劑系列產品項目,一期用地需求70多畝。“了解我的需求后,工作人員電腦登錄建設項目選址導引系統,輸入70畝、寧陽化工園幾個關鍵字,符合條件的地塊立刻顯示在屏幕上,位置、面積、土地性質等信息一目了然。”公司董事長吳陶陶說,他們從項目籌劃到拿地開工僅用時2個多月。
優質的營商環境是最大的競爭力、生產力。
“不解決問題的服務,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泰安市新泰市委書記宋鴻鵬介紹,新泰相繼出臺了《新泰市不擔當不作為干部待崗管理辦法(試行)》《在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等重大任務、重點工作一線培養考察使用干部的若干措施》等,建立實行“1+1+1”包保企業、“五個一”推進重點項目、產業鏈專班幫扶以及人大、政協聯系企業等制度;今年1月至9月,先后破解用地難、招工難、資金難等影響項目落地開工的困難和問題650余個。
泰安市泰山區則是讓“放水養魚”方式成功落地。當地政府與第三方機構簽訂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區財政拿出90萬元,以購買服務方式制定針對性賦能措施,助力潛力大的中小企業成長。泰山區委書記張培峰表示,“我們重視的是企業的‘高成長性’,要為企業營造出爭先恐后、干事創業謀發展的濃厚氛圍”。
注重讓企業家“當主角”“唱大戲”,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則是泰安努力的又一個方向。他們積極營造全社會尊重愛護企業家的濃厚氛圍,幫助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快速成長,帶領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企業家是肥城發展中的寶貴財富,我們不斷凝聚尊重企業家、關心企業家、服務企業家的思想共識,扎實開展‘我為企業辦實事’活動,為企業發展營造優良營商環境。”肥城市委書記張莉說。
此外,泰安市還以創優“泰好辦”政務服務品牌為引領,扎實推行政務服務“一體運行”“一門集中”,政務大廳“一窗受理”,關聯事項“一鏈辦理”,智慧政務“一網通辦”,貼心幫辦“一次辦結”,政務服務水平和品質持續提升。
山東省智庫決策咨詢專家崔偉華認為,泰安市高度重視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堅持對標先進地區,深入排查不足,不斷改革、創新和完善,有效發揮了優良營商環境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作用。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