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山東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
記者 魏然
11月7日至8日,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四會議在濟南召開。圍繞“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雷杰委員代表濟南市政協、劉君常委代表九三學社山東省委會、萬永格常委代表民盟山東省委會、劉美華同志代表東營市政協、趙勇常委、張保祥委員、周立軍常委作大會發言。
把握機遇 乘勢而上
推動濟南起步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雷杰委員代表濟南市政協發言時說,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作為黃河流域唯一、全國第二個起步區,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當前,起步區戰略疊加、機遇滿滿,建議:
突出新動能強力引擎,制定新動能產業標準和支持政策,加速集聚高端高質高新產業,將起步區打造為活力之城。高標準落實“四水四定”,打造黃河流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桿,爭取更多國家級片區化、規模化應用示范場景建設落地,率先建設全國綠色城區。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助力山東半島城市群一體發展,探索建立“均等化+定制化”的社會服務體系,努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強化規劃實施,加快編制實施方案,引導省屬國有企業參與設立黃河母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起步區建設,建立常態化干部人才交流掛職機制,助力起步區高質量發展。
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黃河流域糧食產量占全國1/3左右,我省糧食產量約占黃河流域的20%,抓緊抓實糧食生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劉君常委代表九三學社山東省委會、德州市政協、濱州市政協發言時建議:
夯實生產基礎,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面推行田長制,實施耕地土壤培肥改良等技術,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整縣創建工作。突破制約瓶頸,強化農業用水保障,支持濱海地區在黃河調水調沙及防汛分洪期間灌區引黃水量不占用引黃指標,推進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推進旱作農業發展。強化科技支撐,構建糧食高產高效技術體系,設立黃河流域良種培育專項,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持續加強糧食生產服務保障,構建覆蓋糧食生產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保險服務能力和理賠透明度。完善相關政策,提高糧食生產補貼標準,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獎勵資金投入,不斷提高“政府抓、農民種”的積極性。
弘揚齊魯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
加快推進我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萬永格常委代表民盟山東省委會發言時說,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我省堅持高起點謀劃、高質量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已經初見成效。
建議進一步彰顯齊魯文化特色,充分體現其在中華文明史上的主流定位、根脈價值、精神力量和基礎優勢,突出黃河山東段“地上河”等獨特景觀特色,突出黃河在山東入海的獨特方位,集中塑造“黃河入海”山東黃河文旅品牌。進一步推進文旅融合重點工程,打通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區域斷頭路,加快山東段標識系統設計建設,建設黃河文化資源數據庫(山東段)。進一步完善全域全鏈、保障有力的要素政策體系,探索制定直接定向供地政策,保障生態用水供給,多措并舉增加資金供給,細化產業政策,統籌利用成員單位資源,增加政策有效供給和精準支撐,推進山東段建設提質增效。
高質量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
劉美華同志代表東營市政協發言時說,目前黃河口國家公園已順利通過了國家評估驗收,正式進入設立報批階段。為高質量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建議:
建立統一科學的黃河口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機制,設立綜合管理機構,推動多部門協同執法,做好生態移民搬遷及后續安置、大規模種養殖和捕撈轉產轉型工作。加強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好受損區域生態修復以及刁口河黃河備用流路管護及防洪工程建設,推進河陸灘海一體化保護修復。提升科研監測能力,成立黃河口國家公園研究院及東方白鸛、黑嘴鷗研究中心,實施海洋動態監測提升工程。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生態產品本地數據庫。積極推動黃河口國家公園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兩園同建”,扎實推進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
充分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
打造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半島城市群的藍圖已經繪就,如何科學有效抓好落實,要注重方法、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趙勇常委認為,一要“搭骨架”,加強山東半島開放性和包容性,擴大發展空間;二要“強筋骨”,加快濟青“兩心”能級躍升,增強發展內生力;三要“通經絡”,構建內通外聯的發展大通道。
建議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加快與沿黃城市群、都市圈對接協作,完善沿黃城市群戰略合作機制和跨區域產業合作機制,建立三大經濟圈協同聯動機制,研究制定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加快研究制定濟南青島雙心聯動、打造山東半島城市群濟青發展軸帶行動計劃,加速布局創新資源大科學裝置集群,構建城市群一體化政務大數據平臺。加快“四橫五縱沿黃達海”十大通道建設,加快發展中日韓陸海聯運和港口戰略合作,打造東聯日韓、西接歐亞的東西綜合運輸大通道。
堅持系統保護治理
推進實現黃河長治久安和永續利用
張保祥委員建議,進一步提速我省黃河保護的相關立法進程,健全完善黃河流域空間管控、環境總體規劃等制度,依法破解黃河防洪、水資源短缺、流域生態環境脆弱等難題,確保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有效實施。抓好重大項目謀劃,把東平湖防洪治理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謀劃論證金山壩及二級湖堤加高培厚、黃河分洪入湖通道等防洪提升工程,主動加強對接國家新一輪黃河流域防洪規劃修編,爭取將東平湖防洪治理等工程納入新規劃。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持續推進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和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靈活統籌使用引黃指標,加快推進海水淡化,多措并舉增強水資源保障能力。深化系統整治,將“一河(湖)一策”作為關鍵抓手,加強河湖治理保護,切實保障黃河水生態安全。
健全政策法規體系 保障綠色低碳發展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完備有效的政策法規體系予以保障。”周立軍常委說,應構建政策法規“四梁八柱”,系統規劃綠色設計、工業清潔生產等領域的政策法規,抓緊制定我省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碳達峰實施方案,建立我省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法規體系。強化支撐保障體系,盡快建立綠色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核算成果在生態補償、環境損害賠償等方面的應用,對典型示范企業給予重點激勵,制定綠色金融發展指導意見和專項規劃。健全監管執法體系,加大對違法行為查處和問責力度,建立執法、司法部門跨區域、跨部門常態化聯動機制,拓寬執法部門管理服務覆蓋面,加強“綠色低碳”普法。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