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證了哈中友誼的發展”
習近平主席日前在哈薩克斯坦媒體發表題為《推動中哈關系在繼往開來中實現更大發展》署名文章,文中提及哈薩克斯坦眼科專家卡培拉別科夫24年如一日在中國黑龍江大慶眼科醫院接診近20萬名中國眼疾患者。文章見報讓63歲的卡培拉別科夫內心十分激動,他在第一時間將文章轉發給在哈薩克斯坦的家人朋友,“我的哥哥聽到消息后立刻跑出家門,把附近所有報紙都買回來了。親朋好友紛紛向我祝賀,為我感到高興和驕傲。”卡培拉別科夫對記者說。
“習近平主席的話語讓我熱淚盈眶!沒想到中國國家領導人知道我!”卡培拉別科夫說,“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哈中兩國友誼地久天長!”
今年是中哈建交30周年。三十載風雨兼程,三十載攜手同行,承載著兩國間眾多的交往佳話,卡培拉別科夫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卡培拉別科夫作為哈薩克斯坦國內的一名出色眼科醫生,多次受邀來到中國工作。在工作和生活當中他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要到中國工作。1998年,黑龍江大慶眼科醫院成立,卡培拉別科夫作為優秀青年專家受邀加入團隊,對醫院進行技術援助。令人沒想到的是,在中國他一干就是20多年,成為醫院目前“元老級”的外國專家。
卡培拉別科夫剛到大慶工作時,當地的眼科診療技術與世界領先水平還有差距,醫院條件相對簡陋。春秋兩季的風沙和漫長的冬季,經常讓野外作業的石油工人和家屬們患上眼部疾病,急需專業醫療救治。在選擇留下之后的24年間,卡培拉別科夫走遍了大慶乃至黑龍江省的西部城鄉——他走進村屯為農民兄弟普查義診,到醫療機構為醫務人員舉辦專題講座,去學校為小學生普及用眼衛生知識。卡培拉別科夫在大慶實施的角膜放切術、血管接通術、后鞏膜加固手術,在當時均屬首例。因為醫術出眾,很多患者慕名而來,有時卡培拉別科夫一天的手術量就超過50臺,當地百姓親切地稱他為“別克醫生”。當地患者季慧芳在1998年曾接受卡培拉別科夫的手術,“20多年了,我的視力依然很好,真的很感謝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白求恩’。”季慧芳說。
面對眼科病患多、病例復雜的情況,卡培拉別科夫利用休假時間,回到自己的母校俄羅斯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協助大慶眼科醫院與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簽訂技術合作協議,開啟長期合作關系。在他的介紹下,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眼病研究所資深專家波波娃·莉莉婭·安娜托里耶夫娜教授、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眼科專家杜申·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教授都先后于1998年和2000年來到大慶眼科醫院帶教并開展臨床診療工作,為大慶眼科醫院的醫療水平與世界領先水平接軌創造了條件。
“卡培拉別科夫為如今這所國際化水平的眼科醫院、為這所東北三省單體最大的眼科中心的成長作出了突出貢獻!”大慶眼科醫院院長于耀光說。
卡培拉別科夫深愛著大慶這座石油城市。他在中國娶了妻子,有了女兒。“卡培拉別科夫是哈薩克斯坦人,也是咱中國的女婿!”妻子董明霞笑著說。每年回哈薩克斯坦,董明霞都要把中國的茶葉、絲綢還有美食帶給在哈薩克斯坦的親朋好友。“中國的老朋友們給我過六十大壽,春節大家一起包餃子,‘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時我也會給醫院的女士們訂蛋糕……”卡培拉別科夫說,“這里就是我的家,我對這片土地懷有難舍的親情。”
不久后,卡培拉別科夫將和大慶眼科醫院的中國醫護人員一同組成“一帶一路光明行”醫療隊,為哈薩克斯坦人民送去光明。“作為醫生,我會盡我所能去幫助兩國所有的患者。我見證了哈中友誼的發展,我也在見證中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