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泰山“挑山工”的擔當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中共泰安市委“山東這十年·泰安”主題新聞發布會側記
十年,足夠讓一棵樹苗成長為傲視風霜雪雨的棟梁。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十年,雖只是時間長河中一段很小的刻度,卻在政治、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生態等諸多方面,帶給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翻天覆地的變化。9月17日下午,中共泰安市委“山東這十年·泰安”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楊洪濤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濤回答有關提問。市委新聞發言人、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愛新主持發布會。
楊洪濤說,與全國、全省一樣,過去的十年是泰安發展質量最好的十年,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十年,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十年。十年來,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的殷切囑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應對復雜外部環境和疫情嚴重沖擊影響,辦成了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的大事要事,破解了一批長期制約發展的矛盾問題,為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市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系列數字就是證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5.3%,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4%;培育了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5家,在全國20強城市中列第14位,省級單項冠軍企業65家,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了60.9%,超過全省平均水平12.8個百分點,居全省第4位,是2012年的2.6倍……
數字很飽滿,付出很艱辛。一切過往默默無言,折射出的是3600多個日夜里,550萬人民共同創造著、感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既要打好“經濟仗” 又要算好“改革賬”
一座城市有沒有發展、發展得怎么樣,首先要看經濟增長沒增長、增長了多少量。
今年前8個月,泰安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7個百分點,居全省第5位。1—7月份,1241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58.9億元、增長7.2%,增幅居全省第7位;實現利潤總額93.7億元,增長2.3%,增幅居全省第3位。
這是十年來,泰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秘訣”其實并不神秘,泰安一手抓新舊動能轉換,一手持續深化改革。正如楊洪濤在發布詞中所說:“這十年,我們著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這十年,我們聚力厚植改革優勢,發展活力持續迸發。”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工業是關鍵。“泰安發展的差距在工業,經濟的短板在工業,發展的潛力和現實出路也在工業。”楊洪濤說,“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三個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在全市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明確了未來4年的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通過建立高效推進機制、明確產業發展圖譜、打造雙輪驅動引擎、創新要素保障模式、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等五個方面的努力,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在泰安如火如荼地展開,全市上下、方方面面,越來越重視工業,越來越關心工業,越來越支持工業,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這個過程中,日見優越的營商環境功不可沒。
十年來,泰安堅持改革賦能,堅定不移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頭號工程”抓緊抓實,由政府創造“陽光雨露”,來幫助企業“茁壯成長”。
泰安在全省率先成立第一家市級行政審批服務局,入選山東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事件;努力打響“愛山東·泰好辦”政務服務品牌,實現了“一枚印章管審批”;在全省率先推行“證照通辦”“一業一證”“一窗受理”改革,深入實行企業開辦“1545”服務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重大投資項目“綠卡”制度,破解難題300余個,審批提速75%以上;創新推出“泰安小美·幫您辦”幫辦代辦志愿服務品牌,為企業和項目提供全流程幫代辦,做到“有求必應,無需不擾”。
改革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實有市場主體57.02萬戶,同比5年前增長了83.52%,是10年前的3.16倍。
群眾切實感受到了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利好
讓群眾過上夢想中的日子,是有能力、有擔當的黨和政府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十年來,泰安大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功能品質顯著提升;全力保障民生,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202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41元,年均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69元,年均增長9.5%。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8%,比2012年提高了13.2個百分點。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7.2萬戶、14.5萬人實現了脫貧,354個省級貧困村、251個市級貧困村全部退出,東平移民避險解困、易地扶貧搬遷、黃河灘區遷建三大工程全面完成,9.2萬人回遷入住。
“保障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泰安歷來高度重視,傾心盡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張濤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2012年至2021年,全市民生事業支出累計達到2715.4億元,年均增長8.1%,占比穩定在80%左右;今年前8個月,民生事業支出完成225.8億元,占比79.6%。
在城市,泰安實施棚改21.2萬套,完成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67個,同時全力破解房地產開發歷史遺留“難題”,成立工作專班,切實解決7.5萬戶群眾住房“辦證難”問題;在鄉村,泰安累計改造農村危房2.8萬戶,完成改廁57.8萬戶、清潔取暖改造20.1萬戶、農村供水入戶率由82.47%提高到92.47%。
在城市,泰安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擴大社會就業,加大困難就業人群援助力度,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3.7億元,新增城鎮就業55.5萬人。在鄉村,泰安興產業,建設富裕鄉村;聚人才,建設活力鄉村;重文化,建設文明鄉村;優生態,建設宜居鄉村;強組織,建設和諧鄉村,全力譜寫好鄉村振興戰略“泰安篇章”。
泰安還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成全國首家慢病互聯網醫院,全市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64歲,主要健康指標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855.4億元,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378所,新增學位43.35萬個;全力做好基本民生兜底保障,職工、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55.44萬人、275.03萬人,城鄉低保標準較2012年分別增長129%、282%。
如今,群眾切實感受到了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利好,日益豐盛的餐桌、不斷增加的養老保險余額和不再為孩子上學發愁的笑臉,正加速蒸騰出一座城市的煙火氣。
文化“兩創”有自信 生態“青綠”日日新
泰安,北依泰山,南擁大汶河。一山、一水,既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精致的自然景觀,也衍生出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厚重的精神遺產。
十年來,泰安扎實推進文化“兩創”,文化自信充分彰顯;深入實施標本兼治,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描繪出一幅天藍、水碧、山青、地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山水名城美麗畫卷。
“泰山是世界首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楊洪濤說,泰山文化為凝聚中華民族共同意志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泰山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高水平推進泰山文化“兩創”工作,打造新時代泰山文化品牌,努力構建“國泰民安”國家文化地標和中華民族精神標識體系。
工作中,泰安加強泰山文化研究闡釋,高水平打造泰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高標準規劃建設泰山博物院,舉辦“泰山論壇·深入學習貫徹‘兩個確立’理論研討會”;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推出了《泰山故事》《挑山者》等一批泰山文化題材的文藝精品;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泰山景區蟬聯全國歡樂指數自然景觀類榜首,九女峰示范區榮獲中國文旅融合示范獎,泰山秀城入選國家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庫,泰安成為近悅遠來的網紅打卡地。
泰山和大汶河哺育了這座城市,給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面對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的山山水水,該如何才能實現對它們的“反哺”呢?
答案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融入和服務黃河戰略。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泰安有83.2%的面積位于黃河流域,涉及所有的縣(市、區),也是全省唯一一個全域覆蓋的市。為此,泰安準確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戰略要求,在規劃、保護和治理、發展和傳承等三個方面下大力氣,以泰山、大汶河、東平湖三大重點生態區域治理為核心,全力推進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大發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泰安堅持生態優先,實施了總投資166億元的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白鷺成群的美好畫面處處可見;率先退漁還湖,深入開展東平湖“九大攻堅”綜合整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南水北調東線第一個無人工漁業養殖的湖區;全市PM2.5、PM10濃度分別改善53.8%、50%,今年以來,空氣優良天數比例、臭氧濃度、水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中國十大秀美之城等響當當的“金字招牌”,不僅讓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底蘊更加豐富,也讓泰安的“青綠”底色更濃了。
治國興邦,關鍵在黨。發布會的最后一個問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泰安是如何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激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
楊洪濤說,泰安始終把黨員干部隊伍建設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來抓。工作中,堅持突出“一個統領”,即政治統領,注重實干導向、從嚴導向、激勵導向、基層導向等“四個導向”,著力鍛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長路多浩蕩,萬事皆可期。
楊洪濤說,十年來,泰安發展取得的一切成績,最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定向,最關鍵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泰安的發展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關心支持,也是歷屆市委、市政府接續奮斗,全市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頑強拼搏的結果,這是我們敢于戰勝各種挑戰、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所在、底氣所在、力量所在。
面向未來,泰安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牢記囑托、勇擔使命,登高望遠、奮力爭先,以泰山“挑山工”的擔當全面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以更優異的成績迎接和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高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