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壓減14624家線下學科類機構,化解未消課程金額9.9億元
2021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記者從近日在濟南舉行由半月談雜志社主辦的教育改革對話會上了解到,一年多時間里,山東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力度空前,相關部門從校內校外兩個方面,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見效,教育生態持續好轉。
“山東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28萬所、在校生1116萬名,約占全國總量的6%和7%。”省教育廳總督學仲紅波說,“雙減”啟動之初,全省共有校外培訓機構2.7萬家、占全國總數的1/6,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5萬家、占全國總量的1/8,培訓機構體量龐大,“校內外教育治理工作量大、形勢復雜,群眾期待比較高。”
對此,山東堅持“高位推動、積極穩妥,內外兼管、標本兼治”,“一年治亂,負擔有效減輕”的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群眾對“雙減”實施成效給予較高認可。仲紅波說,山東對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實行“紅、橙、黃、綠”分級防控,強化“五個一”包聯機制落實力度,動態排查“爆雷”“冒煙”機構149家,高效處置退費、欠薪等矛盾糾紛,化解學科類培訓未消課程金額9.9億元,風險已全部得到化解。
截至目前,山東在全省線下學科類機構15126家當中,壓減14624家,壓減率96.68%,現存502家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部完成“營轉非”。
“這是一場觀念和行動上的變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濟南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纮表示,濟南一方面推進作業“減負”改革,建立以學科為單位的年級統籌作業機制,分類明確作業總量,解決各行其是,隨性隨意隨便布置作業的“三隨”行為;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強新課程方案和新課標研究,推進素養導向的大單元教學設計、作業設計與實施,并組織各科骨干教師編寫“初中知識圖譜”。多措并舉下,學校教育主陣地顯著強化。下一步,還將出臺課后服務課程指南,強化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供給。
據了解,日照市建立“積分+等級”管理機制,將校外培訓機構信用評價總分定為12分,每半年為1個周期,根據積分扣除情況,將機構劃分為A-E5個等級,每年1月和7月上旬公布其信用等級評價結果。該結果作為辦學許可、日常監管、年檢、發布黑白名單等重要依據,作為評優樹先、遴選課后服務機構、示范單位創建的重要參考。對獲得信用等級D、E的,納入“重點監管名單”和“黑名單”并限期整改。
“屬地管理、公益屬性、學生自愿、多方式供給。”煙臺萊陽市教體局總督學趙海燕介紹,今年1月,萊陽市明確公辦中小學可適當引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在機構遴選環節,從辦學資質、師資力量、課程設置、信用信譽、資金監管、疫情防控、公益普惠等方面設置7項標準要求,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和經濟負擔得到減輕,同時滿足學生、家長的多樣化需求。
德州市齊河縣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張銳說,齊河在“雙減”工作中注重“雙溫情”,即溫情服務家長,溫情服務機構。為使無法經營的培訓機構穩妥退出、及時轉型,齊河第一時間上門了解學生人數、剩余課時等情況,幫助家長及學生聯系對接證照齊全、公信力較好的機構,以“無償承接、助力轉型”的方式,無償接收原機構學生,進行正常消課。今年全縣有效避免500多名學生因無法消課造成的被動局面,挽回家長損失70多萬,“增加了政府、機構、家長之間的信任度,讓培訓市場更有溫度。”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原 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