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社區: “叩門”問需送服務 打通服務居民最后一米
“泰安小美”在身邊丨科大社區: “叩門”問需送服務 打通服務居民最后一米
“大爺,幫您注冊了微信后,您以后可以用微信跟孩子視頻聊天。我們還幫你申領了健康碼,以后出門直接手機出示健康碼,就不用帶紙質打印的健康碼了。”8月12日,“泰安小美”志愿者走進泰山區泰前街道科大社區煤療宿舍,開展智慧養老志愿服務活動,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機,并宣傳反詐知識。
這是科大社區“五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常叩門”項目中的送服務到小區,社區通過鏈接社會資源,把精準服務送到居民家中,打通服務居民最后一米,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
“叩門”問需 服務送到居民心坎上
科大社區地處泰城老城區,轄區老舊小區多、基礎設施薄弱,社區治理服務壓力大。2015年以來,社區推行“常叩門”精準化服務工作法,通過“叩門”問需、“上門”幫扶、“敞門”問效,切實為居民辦實事、解難題,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
“2015年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在走訪的時候,一位兒女長期在外地的老人說希望我們常去叩叩門,和他們聊聊天。從那以后我們就對社區內有需求的老人進行了摸排統計,組織年輕同志每周幾次叩門陪老人聊天。”科大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相紅介紹,“常叩門”服務的初衷是照料空巢獨居老人,給予他們精神慰藉。
科大社區居民人口多、群體差異大,為做好精準服務,科大社區按照“地域相鄰、人口相適、科學合理”的原則,將社區劃分為4個片區、10個網格,社區工作人員、樓長、物業人員、業委會人員和社區志愿者都化身“叩門人”,上門問需。同時,社區建立“叩門”問需長效機制,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及社區工作人員每月對包保特殊家庭至少1次“叩門訪”,每季度對聯系社區家庭至少1次“電話訪”,摸排居民群眾問題需求。
“摸排清楚后,我們記好‘叩門賬’,將社區居民細化為下崗職工群體、離退休老人群體、獨居老人群體、雙職工家庭群眾等6種類型,針對這6類群體,每周各選取一個家庭上門采集需求,建立‘民情臺賬’,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握,問題需求放心上,爭取把服務送到居民心坎上。”王相紅說。
以需求為導向 凝聚資源提升服務水平
“叩門”送需不僅是將服務送到居民家里,還包括送到小區、轄區單位等。而隨著居民需求的增多,“常叩門”服務也逐步擴展了服務內容,社區根據實際情況策劃開展不同的活動,送需上門。
為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水平,8月12日,科大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與社區計生協會干部志愿者攜手泰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山東省第二康復醫院的專家們一起到祥和小區組織開展了“夏日義診 情暖社區”義診志愿服務活動。活動中,醫院專家為居民測量血壓、血糖,提供心腦血管、神經內科、內分泌失調等醫學咨詢。“這樣的義診活動太有意義啦,就在家門口,出來遛個彎就能看病、咨詢,既方便,又貼心。”一小區居民說。
科大社區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凝聚多方優勢資源,依托街道城市基層黨建聯合體、社區“紅領益家”黨建聯盟,凝聚16家駐地單位、“雙報到”單位、“兩新”組織、“草根”社團、志愿組織力量,通過自薦、推薦、社區培育等方式,建立起一支相對穩定的網格信息員、樓長隊伍,形成社區治理“能量圈”、服務居民“共同體”。推動社區治理和服務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不斷邁進。
隨著“常叩門”工作法的創新推進,科大社區掀起了陣陣志愿服務風。8月14日,王相紅收到了公路局三宿舍居民申請成立志愿服務隊的材料,其中還包含了詳細的志愿服務條例。“現在我們社區每個小區都有志愿服務隊,人員也在不斷增加,居民志愿服務熱情高漲。可以說,在我們社區,人人都參與過志愿服務活動,人人都是‘泰安小美’!”王相紅自豪地說。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 審核 王婷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