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蹲點丨最古老金屬成型方法告別“傻大黑粗”

作為最古老金屬成型方法之一的鑄造,正在不斷地進化中
告別“傻大黑粗”,還需二次轉型
□本報記者張鵬
8月9日,雨后輕柔的穿堂風掃過面前,張玉吾感覺很舒暢。幾年前每到夏天,猶如火爐般的鑄造車間,張玉吾記憶猶新。
涂著綠油油地坪漆的過道上,58歲的馬本宏開著清掃車不時駛過,70米的通道,幾分鐘時間就能來回三圈,給本就潔凈的地面留下一道剛剛拖洗過的水漬,進一步消暑降溫。
這里是濰坊富源增壓器有限公司鑄造車間,前后不同的車間環境,述說著鑄造工藝的巨大變化。
“苦力崗”變為知識崗
張玉吾所在的工序是水平造型:將砂型內芯放置好,一鍵啟動,鑄造用砂從密封的管道輸送到造型機的砂缸里,自動壓實后取出砂型即可。
這一道崗,張玉吾已經干了30年。而在4年前,張玉吾還做著像是小孩“和泥巴”的作業。“那時一進車間就是滿地的型砂,我們要用鐵锨鏟砂倒入模具,然后用銃子拍打壓實后取出砂型。”張玉吾指了指干凈的短袖工裝,“那時候跟現在沒法比,塵土飛揚,大熱天也得戴著厚厚的口罩,半天下來身上臟乎乎的,別人一看就知道我們是干‘傻大黑粗’行業的。”
鑄造是人類掌握最早的金屬成型方法之一,是工業生產中重要的基礎工藝,卻因環境臟亂差而“形象”不佳。為解決節能環保嚴要求提高而產生的毛坯鑄件供應矛盾,突破企業發展的“卡脖子”環節,濰坊富源下大力氣進行鑄造環節技改。
從2018年開始,公司投資5000萬元對原有鑄造工藝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并于2019年3月全面投入使用。一臺臺此前沒聽過的先進設備讓張玉吾應接不暇:東久水平脫箱造型系統、法國法迪爾克砂處理系統、中頻感應熔煉爐、全自動澆注機……張玉吾告訴記者,此前他們配合度最高的三個“車間勞模”一塊干,一天才出三四十箱砂型,而現在一個人就能干出500箱。
過去張玉吾的活還不算最累最臟的。張玉吾看向下一道工序鐵水澆注,“那個80后在的位置,改造前是最沒人愿意做的。”
張玉吾說的80后,是36歲的李玉海。他正站在安全平臺上,查看自動移動的鐵水包精準識別砂箱澆口,然后準確注入、精準稱重。越是過去沒人愿意做的工序,如今自動化率越高。“這100個砂箱現在只需要一個人負責測溫、監控工藝參數。”濰坊富源總經理助理孔巖說。
未改造前,100個砂箱如地攤般擺放,至少6個光膀子的大叔,端起灼人的鐵水瓢,將流動的鐵水倒入砂箱。“裝滿鐵水的瓢有70公斤重,這純是體力活,一般人端不動,低于50歲的青壯年還不愿意去干,‘傻大黑粗’主要就體現在這道工序上,不僅危險還容易造成鐵水浪費。”孔巖告訴記者。
一道道全自動化澆注系統,讓這個“苦力崗”變成了知識型崗,車間只配備一名懂設備維護和保養、熟悉參數設置的技術人員即可。
李玉海指了指不遠處的鑄件打磨工序,“這里以前50歲以下的青壯年沒有愿意干的,又臟又累,現在環境好了,女工多了起來。”
在李玉海看向的地方,自動打磨機前,同為80后的女工常光明手指不停點擊操作屏,編寫著打磨程序,不一會設備運轉,鑄件的飛邊毛刺和澆冒口被打磨干凈。這樣的打磨機,她一個人操控著三臺,一天下來可以完成3600個鑄件的打磨,而此前干活快的男工,一天最多打磨120件,女員工則因鑄件較重很少在此崗位。
價值鏈不斷提升
依靠精益鑄造,形如大蝸牛的遠洋船用渦輪增壓器,在濰坊富源被制造出來。
“我們對標的是國際巨頭,我們有自己的優勢,開發周期僅他們的1/10,部分型號技術優于他們。鑄造是我們的專長,而有的國際巨頭缺少鑄造環節,我們的交貨期更能保證。”孔巖告訴記者,今年公司不僅為國內龍頭發動機廠配套的產品數量增多,而且出口大幅增加。
目前,濰坊富源憑借遠洋渦輪增壓器、空氣懸浮軸承、高速永磁電機、氫燃料電池用空氣懸浮離心壓縮機等,在多個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5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名單,濰坊富源上榜。
山東是全國重要的鑄造業基地,隨著環境的倒逼,企業數量雖大幅減少,但企業規模、產品結構、鑄件質量和工藝裝備水平均得到提升。作為鑄造業大市,濰坊市鑄造企業除去自動化改造,還以優化產業鏈、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主攻方向,特別是從“黑色鑄造”調整為“有色鑄造”。金永和精工推進智能化技術改造,將生產效率提高了30%,減少用工數量80人,年降低生產成本2100萬元,產業延伸到鋁合金汽車配件智能化生產;浩信集團成功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附加值翻番。
“今年上半年,公司在動力裝備行業大幅下滑的情況下,逆勢增長23%。其中,鑄造不僅起到降成本的作用,還讓客戶看到了我們的保供能力。”孔巖說,鑄造業的平均利潤很低,而我們產品的利潤是普通產品的3倍以上,其中利潤的1/4都是從鑄造中來的。
二次轉型
自動化生產線讓濰坊富源不僅實現了生產效率增長5倍,產品合格率還從90%提高到了97.5%。不過,今年他們正在急切進行“二次轉型”。
“我們看過日本和江蘇的同行,他們的生產設備和工作環境基本也是這樣的,可他們的利潤是山東鑄造企業的數倍。”山東省數字化綠色鑄造技術與裝備創新服務平臺信息化事業部部長王海濤說。
今年因生鐵、用電等成本上升,加之建筑等市場下滑,本就利潤不厚的鑄造業一度出現產品與成本價格倒掛的情形,一些鑄造企業暫時停產。“鑄造業不會離開市場,我們差的是產品層次、工藝水平與精益生產。”王海濤告訴記者。
“今年遇到的新問題,暴露出我們產品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度集中于房地產、動力裝備、工程機械等行業,而這幾個行業又出現了大幅下滑。”濰坊市鑄造行業轉型升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寇建光說,實現綠色生產,需要緊跟上二次轉型,產線智能化、生產園區化、產品多彩化依然是轉型的著力點。
“我們正在做信息化的改造升級,給予產線全生命周期的管控,通過采集分析生產數據,就可以預防性調整型砂配比,不僅擺脫了對老技工經驗的依賴,成品率再提高一個點不是問題。”孔巖告訴記者,現在龍頭發動機廠和跨國公司對溯源生產要求嚴格,信息化改造就能夠滿足產品追溯,“公司上輪鑄造技改項目入選濰坊市2018年支持新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綜合獎補項目,省市區三級財政綜合獎補219萬元,相信企業還會獲得強力支持。”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