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區建好用好“微”應急 打通救援“最末梢”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小應急救援站里,滅火器、防護服、急救箱等各種應急救援物資一應俱全,根據轄區內的不同情況,救援站里的應急物資還可以進行“選配”,滿足應急救援需求。泰山區以“救早、救小、救初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托村、社區等規劃建設62個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建好用好“微”應急,打通救援“最末梢”。
配電箱、消防水箱植入監測芯片 異常情況自動預警
徐家樓街道大官莊社區有常住居民1100戶,其中有高層住宅13棟,此外還有學校、商業街、企業等。人員居住密集、配套設施多樣,做好應急救援建設至關重要。“本著‘應居民安全之急、救社區平安之難’的宗旨,我們融合韌性社區建設理念,建設了適應我們社區實際情況的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大官莊社區黨組織書記黃新平介紹。
記者在大官莊社區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看到,這里配備了各種消防器材、救援器材、應急器材。“雖然服務站面積不大,但它背后有一個巨大的安防智慧信息化云服務平臺為支撐。” 黃新平說,社區里的高空拋物攝像機拍攝的畫面、配電箱異常監測數據、智能煙感系統數據、消防水箱智能監測數據等都會傳輸到信息平臺上,工作人員不出門,就能掌握整個社區里的“一舉一動”。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社區通過安裝312個監控,覆蓋各街巷、樓道、電梯等重點部位,將消防安全、防汛防災安全、交通安全、燃氣安全、用電安全、特種設備安全、高空墜物安全等事項納入了信息監控平臺。“社區里高層建筑多,我們便配備了高空拋物攝像頭,一旦出現高空拋物的情況,攝像頭可以拍攝,并自動繪制出物體墜落的軌跡。”社區工作人員一邊演示一邊介紹這套設備所能發揮的作用。
而針對電動自行車充電棚的安全,社區配備了智能煙感系統。“只要出現煙霧、明火等情況,系統自動檢測自動報警,值班人員能第一時間發現并及時處置。”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除此之外,在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區域,社區工作人員在停車棚上方放置了滅火球,達到一定的溫度后滅火球自動破裂,可以對初期火情進行撲救。
“大官莊社區智能化應急救援,是我們全區智能應急救援的一個縮影。我們投資400余萬元完善集監控、監測、指揮救援于一體的視頻互連系統,實現了氣象監測預報、水利工程監控、森林防火巡查巡防、消防‘一呼百應’等科技智能化。將值班值守、信息收集、情況預判與監測預警、數據分析、資源調配等信息進行高效融合,利用5G技術打通國家、省、市、區、街道鄉鎮的五級視頻回傳。”泰山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主任李本國介紹,為指揮員掌握救援現場一線災情、人員、裝備、物資等實情提供了可靠技術支撐,提高應急救援效率。
應急救援站建在汶河邊 人員設備隨時調配
如果說大官莊社區是智慧平臺加持,讓應急有了“千里眼”,那邱家店鎮劉家疃村則是通過與專業救援力量聯合,打造專業的“救援隊”,實現救援專業化。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劉家疃村地處大汶河的兩條重要支流石汶河、灜汶河的交匯處,是汶河最北端的“橋頭堡”,地理位置關鍵,防汛防災是應急救援的第一任務。“在建設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之初,我們就明確職責定位,與泰山藍天救援隊建立聯動機制,在人員設備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構建‘統一指揮、反應快速、救援有效’救援體系。”劉家疃村黨支部書記孫啟芳介紹。
記者在劉家疃村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里看到,這里距離汶河邊僅50米左右,除配備常規救援器材外,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和防汛防災的工作要求,還專門“選配”了救生衣、救援繩索、救援船只等。“泰山藍天救援隊的部分救援器材也儲備在這里,一旦發生突發情況,只需快速調動救援人員,救援裝備隨時拉得出,用得上。”孫啟芳介紹。
今年7月12日,我市出現大范圍降雨,大汶河上游來水加大,靠近劉家疃村一側的河堤出現險情,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值班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后第一時間上報,快速調集編織袋、木材等防汛物資,及時處置險情,避免了更危險的情況出現。
“隨著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的不斷完善,應急救援力量更壯大,裝備更精良,一旦發生險情,能快速輻射救援下游20公里的汶河水域,對打造河上救援體系具有深遠意義。”孫啟芳說。
泰山區應急管理局局長宋利民介紹,在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方面,泰山區應急管理部門與泰山藍天救援、藍峰救援、兵峰救援等社會公益救援組織建立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水域、山岳、搜救等專業應急救援技能,實現政府與社會應急救援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優勢互補,最大限度調度和發揮“全災種、大應急”效能。
救援站值班員熟人熟路熟情況 可實現“滅早打小”
今年以來,泰山區采取“先點后面、點面結合”的布局思路和“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志愿服務”的建設模式,按照“先易后難、梯次推進”的方法,在全區規劃建設62個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確保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持續發揮作用,人員是關鍵。目前各村、社區根據實際情況,構建起以社區黨員、退役軍人、網格員、衛生員、志愿者等在內的應急救援隊伍,發揮他們人熟路熟情況熟的優勢,為實現‘滅早打小’創造條件。”泰山區應急管理局局長宋利民介紹,區應急管理部門還會定期組織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同時積極有效的培育后備力量,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引導培育應急救援隊伍提高業務能力、豐富實戰經驗、提升綜合素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加強人員配備的同時,泰山區應急管理部門統籌物資裝備儲備,在各街道、鄉鎮原有應急物資倉庫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基層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物資裝備建設,累計投入80余萬元購置專項應急救援裝備1.2萬余臺件套,確保關鍵時候能拉的出、用得上、起作用。
從小處著眼,從末端發力,在細微之處見真功,在堵點源點求突破,泰山區用好用活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搭建民生“防火墻”、織牢幸福“安全網”。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張建 攝影 陳陽】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