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山東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觀察(上)
由東方風電自主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B1085A型葉片,在煙臺葉片制造基地下線;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青島交付使用,我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產業實現突破進階發展;日照東方緣日用制品有限公司,憑借小小的“緣”牌吸管,成為全省第一家有生產可降解吸管資質的企業,打開美日韓等海外市場,訂單排到明年上半年……炎炎夏日,行走在廣袤的齊魯大地,處處涌動著創新熱潮。
今年以來,山東以“十大創新”為牽引,把加強科技研發創新放到全面創新的核心位置,強化科技攻關項目、平臺、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加快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做強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重大創新成果孵化出205個省級重點項目
一根碳纖維,只有頭發絲十分之一那么細,比鋁還輕,卻比鋼硬。走進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成的兩條高強高模型碳纖維工程化生產線正在滿負荷生產,產品已應用到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的“大國重器”。
光威集團董事長陳亮說,光威最初是一家生產魚竿的企業,原材料碳纖維只能靠進口。為走出原材料供給困局,集團創始人陳光威下定決心攻關這一核心技術,拿出全部家產做抵押投入研發,近年來公司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超過10%,“十年磨一劍”終于打破國外“技術、裝備、產品”的三道鎖,創新紅利加速釋放。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面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光威復合材料營收13.15億元,同比增長約2%;凈利5.06億元,同比增長16.48%。
今年以來,山東以“十強”產業重點領域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一批創新難題。
6月27日,山東公布了2022年度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項目榜單,揭榜總金額達8.7億元。66個項目中,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項目達70%以上。
山東泰開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的新材料高端鑄造鋁合金新材料研究及產業化項目是入榜項目之一。企業總經理裴棟梁介紹,項目主要針對鑄造鋁合金強度低等缺點,開展高強度、高延伸率鋁合金研制,最終研制出強度高達350MPa以上的新型高強度鋁合金,解決國內高強度合金使用貴重金屬的現狀,實現經濟型高強度鋁合金產業化,大大降低國內相關行業成本。
“瞄準關鍵環節持續發力,今年山東安排了145億元省級科技經費,集中投向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大原始創新、重大技術創新引導及產業化和重大創新平臺項目等。”省科技廳廳長唐波說,連續多年“真金白銀”投入,逐漸結出碩果——在今年的省級重點項目中,有205個項目是由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創新成果孵化而成。
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近“半壁江山”
近日,青島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傳來喜訊:其孵化培育的8家企業入選2022年第三批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至此,該創新中心已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5家,超過進駐企業總數的1/3。
進駐園區不到2年時間,就獲得這一國家榮譽的青島依藍云科技有限公司,是此次入選的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之一。公司總經理韓青峰說,自2021年1月進駐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以來,公司得到了園區在科技金融、企業運營、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截至今年上半年,山東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超過2萬家,同比增長43.7%。不少企業負責人認為,這得益于山東逐漸建立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探索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科技產業加速器等鏈式孵化載體體系建設試點。
在如何創新上,大企業和中小企業擁有各自優勢:中小企業貼近市場、反應迅速,對創新有良好的“嗅覺”;大企業實力雄厚、資源充沛,創新的物質條件更充足。
6月30日,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成立。省環保集團董事長王振欽在成立大會上說,企業將圍繞打造省級環保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平臺等四個平臺定位,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努力打造科技創新要素聚集高地。
“每一家規上國有工業企業都要設立研發機構,這是山東的硬要求。”省國資委主任張斌說,山東國有企業體量大、分布廣,應該也必須發揮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
硬舉措帶來真成效。目前,山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39.2%,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1.71%,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8.09%。
更多人才走進企業、助力產業、建功立業
6月20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德州研究院直通車”發車首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副研究員許繼勇與同事一道,乘車來到太陽能德州小鎮,換上白大褂,走進實驗室,切換到另一“頻道”開始工作。
自5月16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一院一基地一園區”落戶德州天衢新區以來,許繼勇和同事們已收到涉及生物制藥、高端設備、食品加工、電子信息多個產業的60余家企業發來的科技人才需求清單,引來學校多個學部“爭”項目的熱潮。
校地企“牽手”,“人城產”融合,天衢新區讓處于人才和技術供需兩端的高校與企業,由“各自為戰”向“雙向奔赴”轉變,共同筑起科技人才高地。
讓更多人才走進企業、助力產業、建功立業,也是全省各地頻頻提及的創新發展關鍵舉措。“鼓勵高層次人才帶項目、技術、科研成果落戶,最高給予1億元資金支持。”7月,青島高新區發布的《關于振興實體經濟進一步推動“人才特區”建設的若干政策》,引來各方關注。“政策包含了高端人才集聚、產才融合發展、人才引育、人才服務保障4個方面20條措施,覆蓋區內各類、各層次的人才和用人主體。”青島高新區管委相關負責人說。
如果說“重金獎勵”,是青島高新區向海內外人才拋出的“橄欖枝”,那么山東栽下的“梧桐樹”可謂“枝繁葉茂”。
省委召開高規格的人才座談會,深入研究加快人才強省建設相關舉措;完善揭榜制、賽馬制、技術總師負責制;實施山東省科技菁英計劃,舉辦“百校千企”線上人才對接活動……當前,山東人才資源總量已突破1500萬人,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達115名,為山東高質量發展凝聚起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記者 劉兵 趙洪杰 李子路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