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榜樣 | 新泰市宮里鎮王家隅村黨支部書記王長森 一句承諾結下40年“父子情”
“我做事就是圖個內心踏實,擔了這份工作,就得辦點實事兒。給了老人一個承諾,就得踐行這份孝道。”新泰市宮里鎮王家隅村黨支部書記王長森笑著說。
在王家隅村,有一個特殊的家庭,在這個家庭里,“兒子”王長森無微不至地照顧著被他稱作“二叔”的王慶典老人。近40年間,王長森用一句承諾,踐行了跨越血緣親情的孝道,他的親情與血緣無關,與真情有關。他的感人事跡鄰里無不稱贊,他先后被授予山東好人、新泰市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近日,記者來到王家隅村時,身為王家隅村黨支部書記的王長森剛忙完手頭上的工作準備趕回家給老人做飯;回到家時,王慶典老人正在給自家小院里種的蔥澆水。今年85歲高齡的王慶典身穿白色短袖衫,一身打扮干凈整潔,雖是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鑠。花紅葉綠,家中小院里充滿了生機與溫馨。“老人無兒無女,我就是想給他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家,讓他身邊有個能說話的人。”談到這段沒有血緣關系的“父子情”時,王長森堅定地說。
40年前,王慶典在王長森所在的磚廠打工,其間,老人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誠懇踏實的為人處事態度,給王長森和同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幾年后,磚廠關閉了,王慶典一時間沒了去處。細心的王長森看出了他的苦悶,于是主動找到老人,并告訴他愿意將他接回家里一起生活。“廠子沒了,家還在,今后我來養活您!”這是當時王長森給老人的一句承諾,而這句承諾直到今天,依然保留著炙熱的溫度。
記者了解到,王慶典老人無兒無女,也正因如此,王長森扮演起了“兒子”的角色。“我的父親去世得早,二叔就像父親一樣。他來了,我們的小家變成了大家,一家人在一起更熱鬧、更溫暖了。”王長森說。在王家隅村,街坊鄰居都對這對沒有血緣關系的“父子”連豎大拇指。王長森對老人跨越血緣親情的孝道,成了村里年輕人學習的教科書。
2002年,王慶典患上了帶狀皰疹,王長森便每天騎著自行車載著他去診所打吊針,堅持了近一個月,直到老人痊愈。路上遇到的同村的鄉親們,望著這一老一少的背影,沒有一個不豎大拇指的。“多虧了他的照顧,我現在才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就算是親兒子又能怎樣?”老人動情地說。幾年前,王慶典不小心把膝蓋摔壞了,王長森聽說后匆匆忙忙趕回家,緊接著就是四處求醫,老人兩個多月沒法活動,他和妻子就沒日沒夜在床前照看著。當時,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王長森白天還要在村里主持修路、拉線等工作,但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回去看一眼,加水加炭,生怕老人受一點委屈。
△王長森(右)與王慶典
村民們被王長森以仁孝之心贍養孤寡老人的事跡所感動,由衷地對王長森表示欽佩。“王長森書記對老人確實好,照顧得非常周到,沒事的時候就陪著老人遛彎散心,對村里的工作也抓得很實。”村民李為高告訴記者,在村民們眼中,王慶典老人無疑是幸運的。
這些年,王長森不僅靠著勤奮將自己的“小家”過得溫馨,身為村黨支部書記的他,也為村里做了很多實事,大家有目共睹。從第一所小學的落成,到全村整網整線,告別從鄰村拉電借電的歷史,到為全村接上自來水,家家戶戶吃水不再是難題,再到如今修繕村子周邊的生產路,架起10多個生產橋……王長森用一個普通北方漢子的堅忍與善良,譜寫了一段跨越血緣的“父子情”,用一名普通黨員干部的責任與擔當,努力繪制著村民們的“幸福圖”。
“40年了,老人已然成了我的親人,能感受到多一位親人的幸福,其實幸運的人是我。”王長森說,平時自己工作忙起來,家屬就幫著照顧老人。現在孩子大了,每次回家都不忘給老人買點東西,就連孫子、孫女也都惦記著“太姥爺”。在王長森的影響下,他的妻子、兒女將這份跨越血緣的親情演繹得更加鮮活。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池彥明】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