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看山東丨山東文旅酒店集團堅守傳統、創新融合,讓非遺美食躍然舌尖
齊魯文化名宴“一人一典故,一菜一故事”,是山東省旅游飯店協會推選出的十大名宴之一。菜品有草船借箭、錦囊妙計、荷塘月色、孟母三遷、藕花深處……那么,這些熟悉的歷史典故和傳統禮樂又是如何同魯菜聯系在一起的呢?
“一人一典故,一菜一故事”的齊魯文化名宴
7月25日,“國企改革看山東”媒體采訪團一行來到濟南索菲特銀座大飯店和泉城大酒店,探究山東文旅酒店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相結合的。
據濟南索菲特銀座大飯店行政總廚張俊民介紹,“齊魯文化名宴”中的每一道菜都是根據每位名人的文化背景和出生地的飲食喜好,運用山東地方特色食材研發出來的。
說到創作過程,張俊民告訴記者:“有一天我走在泉城廣場的文化長廊上,突然有了一種創作靈感,就是將美食和名人結合起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當時我們不知道與食材如何結合,后來偶然的一個機會,我們參加了省財貿金融工會組織的一個研討會,在這個研討會上,我們看到了很多特色宴席的成果展示,打開了我們的視野。同時,山東省財貿金融工會還組織專家座談會,搭建起與餐飲界大師的交流平臺,對菜品反復推敲論證,不斷打磨產品和文化故事。專家提出,‘孟母三遷’的故事和孔府菜里‘陽關三疊’的寓意相吻合,所以我們將‘陽關三疊’加以改造,做成了現在這道菜。”
除了“齊魯文化名宴”取得了巨大成就外,山東文旅酒店推出了黃河水·文旅情民俗宴、荷花宴、牡丹宴、泉水宴、好客迎賓宴、尚魯團圓大典等100多套文化主題宴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其中,牡丹宴還登上了央視的舞臺。
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成就“舌尖上的非遺美食”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訪中,舌尖上的非遺美食——盤絲餅讓記者眼前一亮。作為老濟南名吃,同時也是泉城大酒店的一道特色點心,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老濟南人俗稱“一窩絲”。作為非遺產品,盤絲餅這款面食雖然售價不高但制作過程卻很繁瑣,使用抻面技藝,每一個盤絲餅都是由一根面抻成1024根可穿過針眼的細絲,繞指成型,用清油半煎半炸。表皮酥脆,內芯綿軟,絲絲香甜。
據泉城大酒店面點廚師長孫在嬌介紹:“當年的戲曲名角梅蘭芳、尚曉云、奚嘯伯等人都癡迷于濟南清油盤絲餅,來濟南唱完戲后必要嘗一嘗。”
泉城大酒店面點廚師長、非遺傳承人孫在嬌
作為非遺傳承人,孫在嬌告訴記者:“在傳承傳統面點過程中經歷了太多的辛酸。不能讓濟南的傳統面食斷了傳承!我在心里悄悄地告訴自己,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有義務去傳承、去發揚。”通過走訪多位已退休的面點大師,利用休息時間獨自在廚房里練習、研究,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下,盤絲餅獲得了“山東金牌旅游小吃”稱號,也成為了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榮登央視及省市各級的新聞媒體。這對孫在嬌而言,是對她努力傳承老濟南傳統面點的認可和鼓勵。
如今,盤絲餅已成為酒店的網紅面點,對于孫在嬌而言,這不僅因自己好學,更在于自己所處的平臺——山東文旅酒店集團。回顧這22年,孫在嬌表示:“我們都是在不斷奔跑,在與時俱進中堅守自己,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
作為“非遺保護單位”,泉城大酒店經常上演極具特色的非遺文化展,讓現場觀眾在參與互動中了解非遺文化。此外,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除了體驗傳統文化,酒店還將繼續深入研究非遺產品、特色菜品,推出優質產品禮盒,結合山東文創產品,打造具有酒店特色的“山東手造”產品,擦亮“山東手造”品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沈童 濟南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