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港鎮道路、電力等施工加速推進 通訊已恢復
7月12日上午,我市泰山景區遭遇特大短時強降雨,最大降水量達到了277.1毫米,石汶河瞬時流量達到1000立方米每秒,形成嚴重山洪災害,景區所屬大津口鄉、黃前鎮、下港鎮均不同程度受災,其中下港鎮受災尤為嚴重。7月14日,記者前往下港鎮走訪時,各村交通、通訊、電力等生活保障設施已進入搶修階段,18日記者再次來到下港鎮時,得知目前通信已全面恢復,部分國道路面、輔橋已修建完成。
趕工期 保障居民日常出行
18日正午時刻,烈日當頭。“今天務必加加班,把地基打結實,萬一明天要下雨就麻煩了。”在S237茅茨舍大橋施工現場,現場負責人一邊拿著煎餅快速充饑,一邊與眾人商量著施工計劃。一大包煎餅,一盤咸魚疙瘩,幾張豆腐皮,再搭配著村民自家種的黃瓜,這是工作人員的午餐。師傅們拿煎餅胡亂一卷,狼吞虎咽起來。
現場施工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基礎開挖已經完成,接下來要對25米的擋墻進行澆筑、填筑路基。“我們這個路基將采用毛石加混凝土材料,等修建完成后比原來牢固不少!預計十天以內可以把路基全面鋪設好。”這名負責人說。簡單吃過午餐過后,頂著烈日,工作人員又投入到緊張施工中。受限于現場施工條件,工作人員將一塊塊重達百斤的毛石原料扛上扛下,使用小推車一趟趟運送到道路底部的路基施工處。脖子上的毛巾干了濕、濕了干。在烈日下,施工人員與時間賽跑,全力以赴打贏災后重建攻堅戰。“橋對面也是個村,橋被沖垮后沒法出來了。新的橋梁設計已經出了方案,我們一定加派人力物力,全力保障村民的日常出行。”
連接五個村 施工方三天建完一座輔橋
一路向北,從S237進入X070,記者再次來到了芝麻峪橋(盤坡橋)施工現場。受“7.12”特大暴雨影響,芝麻峪橋坍塌,北部5個村的群眾出行受到影響。僅僅不到3天時間,一座嶄新的橋梁已經出現在記者眼前。
18日中午,工人們正在拆除混凝土圍擋,行人由此通行,預計20日恢復通車。“不到3天時間,新的芝麻峪橋已經修建完成了,等路面再堅固堅固,預計后天機動車就可以通行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下港鎮五個行政村“出山”的必經之路,芝麻峪橋的災后重建施工進展牽動著附近不少居民的心。當日下午1時30分左右,芝麻峪橋施工現場“熱度”很高,熱度不僅體現在烈日高溫中,更體現在現場緊張的施工氛圍里。水下、橋上,工人們相互配合拆除擋板,無言中卻散發著十足的干勁。“真沒想到修得這么快,我尋思怎么也得十天半個月。”村民的贊賞是對搶修工作最大的認可。
在芝麻峪橋施工現場,泰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森林消防大隊的工作人員正在維持現場秩序。一箱泡面、一箱火腿腸、兩張露天下的折疊床以及驅蚊液,瞬間讓記者明白了“使命”的含義。森林消防大隊隊員邱建告訴記者,自從芝麻峪橋坍塌以來,消防大隊便開始派人全天候在此駐守,引導居民通行,2人一班24小時輪流值守。這座橋,不僅連接著村里村外,更將一方百姓的心凝聚在一起。
重建工作快速推進 居民生活逐步回歸正軌
受特大暴雨影響,下港鎮電力線路日前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為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實際情況并盡快開展線路搶修工作,國網泰安供電公司下港供電所工作人員采取步行巡線方式迅速趕往災區進行用電搶修,最多的時候一個人一天走了九萬多步。7月18日,下港供電所所長齊魯翔告訴記者,經過連續幾日緊張搶修,整個轄區配套電網已經全部恢復正常。
14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下港鎮北部數十個自然村仍有一村通訊阻斷,18日全鎮通信已完全恢復。據S237沿路施工人員介紹,相關單位已將原有的通訊線纜由“沿河鋪設”改為“沿路鋪設”,提高線纜穩定性。
沿著S237下港方向繼續驅車前行,記者看到路兩邊不少農戶開始侍弄自家的桃子、李子、玉米等農產品。下港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特大暴雨后電力、通訊都是很快就恢復了,目前生活已經基本恢復常態。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孫文志 李松】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