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蹲點丨丘陵地何以變成米糧川
□記者 王洪濤 通訊員 劉洪波 趙潔 報道
新泰市石萊鎮對全鎮丘陵地進行整治,建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讓“糧田”變“良田”。
剛剛過去的麥收季,地處丘陵山區的新泰市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小麥收獲面積30.3萬畝,比去年增加1.1萬畝,總產量達14.7萬噸,比去年增長4.3%,實現了面積、總產、畝產連續三年增長。
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充分挖掘丘陵山區糧食增產潛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新泰丘陵山區面積達78.8%,平原不到1/4,憑著這樣的資源稟賦條件,新泰何以連續多年位居山東省產糧大縣之列?
挖潛增地
連日來,在山東惠美農牧泰山百合產業基地,記者看到,推土車、挖掘機在高低不平的丘陵地上來回,一派繁忙景象。得益于毗鄰百合產業基地,羊流鎮李官莊村、西安村等29個村莊的山地丘陵被納入新泰市羊流鎮疃里河流域土地整治項目。“項目完成后,將新增2500多畝土地,經估算,年可增加經濟純效益899.56萬元。”項目負責人周虎介紹。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新泰在增地上下足了功夫,通過平整丘陵荒地,推行“土地整理、增減掛鉤、工礦復墾”三大工程,充分挖掘后備土地資源潛能,拓寬補充耕地路徑,2021年全市核實入庫新增耕地1.5萬畝。
“我們創新社會資本參與土地整治的合作模式,通過引入民間資本投入、融資平臺參與、鼓勵國有企業參與及創立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等方式,大力引進社會投資開展土地整治項目。”新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徐繼剛說。這幾年全市實施各類土地整治項目37個,先后引進社會資本22億元,整治規模27.05萬畝,盤活土地資源6.5萬多畝,發展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家,帶動5萬戶農戶增收致富。
從“有地”到“優地”
位于新泰市禹村鎮東北部的程家峪村,是全鎮地勢最高的村子,由于土質疏松、道路崎嶇,過去一直面臨不下雨農作物絕收、一下雨道路泥濘難行的困境。隨著禹村鎮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投入使用,如今程家峪村的農田里阡陌縱橫,水電管網齊全,莊稼的生長環境全面改善。
“今年好地塊比去年糧食畝產增加了200斤左右。”禹村鎮副鎮長崔建業告訴記者,自2021年2月份開始,禹村鎮利用三個月的時間連片組織實施了8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該項目涉及5個村,共清淤擴容塘壩10座,新建攔水壩4座,修建道路5200米,種植樹木5600株,架設低壓線8300米,總投資1200萬元。
記者了解到,新泰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列入全市重點項目管理和責任制考核,形成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的工作格局,項目區基本上達到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橋涵閘相配套,顯現出“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的景象。
截至目前,新泰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0.8萬畝、高標準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7個、水肥一體化示范點15處,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耕地面積的90%以上,覆蓋村90%以上,保障了有地種糧、優地種糧,帶動全市糧食畝產增長6%。
兩個100%
從全國來看,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不足50%,遠低于全國農機化72%的水平。提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對挖掘糧食增產潛力至關重要。新泰是怎么做的?
“我們設計研發了液壓翻轉犁、旋耕機、激光自動平整地機等多種適合山區丘陵糧食生產的高端智能機械,比傳統耕種方式質量更高、損耗更小。”談及自己的產品,泰安泰山國泰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朋信心滿滿。
針對全市地形地貌多樣特點,新泰市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的農機產品研發、生產、推廣新模式,積極搭建農機制造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重點用戶對接平臺,大力發展適應山區丘陵作業的小型農機具,“藏糧于機、藏糧于技”,全市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100%。
同時新泰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把小而散、田形復雜、坡度較大的“望天田”,改造成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道路暢的良田,解決農機無路可走、下田作業難的問題。
“現在種地太省心啦,啥都不用管,直接在地頭等著就行。”今年,新泰市樓德鎮東村村民鄭建坤,將自家10多畝地托管給了合作社。麥收期間,從機器進地到麥粒裝車拉走,只用了一個多小時。看著金燦燦的麥粒進了家門,鄭建坤樂得合不攏嘴。
新泰市創新開展糧食生產“十統一”服務,全市建成區域性綜合為農服務中心10家,20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立農事服務中心,以星羅棋布的農機、農技合作社為依托,建設規模化、規范化大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0個,服務覆蓋面積達到70余萬畝,真正實現了糧食從耕、種、管、收到烘干全程機械化作業。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記者在新泰市禹村鎮西沈村紅薯培育基地看到,當地有名的“地瓜大王”左臣明正安排工人將培育好的地瓜苗打包裝車。“我們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培育出新的地瓜品種泰山香薯,具有無絲、糯甜、板栗香等特點,畝均產量6000斤以上,經濟效益極高。”目前左臣明組成了一支高水平技術團隊進行優質甘薯苗培育,一年光賣種苗就有3億棵,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
新泰把種業創新作為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主攻方向,組建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8處,引進培育高蛋白小麥、飼用玉米、優質甘薯等示范糧食作物新品種15個以上,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大眾日報記者 王洪濤 劉濤 通訊員 趙潔 曹丙健)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