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警鐘長鳴,發憤圖強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親臨山東視察,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山東發展把舵領航、指引方向。總書記深入基層一線體察民情、傾聽民意,在齊魯大地留下堅實的足跡,在齊魯人民心中留下溫暖美好的記憶。
————————————
“這里有百年中國近代史給出的答案!”6月17日,站在劉公島上的歷史選擇展館前,講解員龔晶晶鄭重地向游客介紹,“之前,我們參觀了東泓炮臺遺址、甲午戰爭陳列館等地,了解了中華民族是如何跌入苦難深淵的。在這個展館里,您將了解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作為威海干部學院(籌)劉公島現場教學基地講解員,龔晶晶的工作不復雜——帶領游客參觀并進行講解。但這項工作意義重大,她和同事們被稱為“歷史的敲鐘人”。“我們的職責是讓游客在參觀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讓他們既感動一陣子,又受用一輩子。”龔晶晶說道。
一座劉公島,濃縮了跌宕百年的中國近代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夢碎與夢醒,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警醒之島。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劉公島時語重心長地說,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13億多中國人要發憤圖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牢記總書記囑托,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在劉公島上設立劉公島教學區,修復東泓炮臺遺址并建設東泓炮臺展館,新建歷史選擇展館,與島上的甲午戰爭陳列館、城區的初心使命教育館串聯,為游客開展現場教學。
歷史選擇展館運用歷史比較方法和成就展示方式,再現了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社會各種政治力量的不同表現。“初心不守,則使命難當。”天津游客馬航面對展板上的解說詞,忍不住感慨,“在百年歷史中,涌現出很多政黨,嘗試過各種道路,但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以前,游客到島上來大多是為了游玩,而現在更多的人是自覺地去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接受歷史的教育。”在島上工作17年,龔晶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近年來的變化,“這幾年,我們不斷加大島上文物建筑的保護力度,累計修復開放面積10萬多平方米。同時,我們在歷史事件的精準性、歷史故事的生動性、歷史智慧的時代性上下功夫,讓歷史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不斷增強教學的靈活性和感染力。”
全新打造的國幟主題公園,是“國幟三易”舊址。1898年5月23日,日軍撤離威海衛,太陽旗降下,清朝的黃龍旗升起;次日,英軍強登威海衛,黃龍旗再次降下,英國的米字旗取而代之32年。龔晶晶深知,此刻正是游客淚目破防的時刻,她指著巨幅石雕上的“愛國三問”,提高了嗓門:“當時,南開大學創辦者張伯苓先生是北洋水師的一名見習軍官,親眼目睹了這一屈辱時刻。他在1935年南開大學的開學典禮上發出了‘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
打造國幟主題公園,正是為了引導人們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威海幾乎包含了中國近現代史的所有元素,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國家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劉公島教育培訓基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林霞霞介紹, 威海既有國家安全屈辱史,又有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泰民安的抗爭史,還有以郭永懷為代表的獻身國家安全事業的奮斗史。
為此,威海統籌全域國家安全資源,打造了全國首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主題的教育培訓基地——總體國家安全觀劉公島教育培訓基地,通過大量圖片和實物,展示總體國家安全觀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淵源、思想基礎、時代背景、豐富內涵、踐行要求以及重大意義。基地通過舉辦全民游學、開展主題黨日、組織中小學生研學及現場教學等系列活動,已經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大中小學等不同群體開展常態化國家安全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
敲響國家安全的歷史警鐘、銘記國家安全的歷史教訓,威海有這樣的歷史資源,也有這樣的責任擔當。作為一口長鳴的“警鐘”,僅有3.15平方公里的劉公島,用一段段歷史敲出了振聾發聵的“鐘聲”。
【大眾日報記者 彭輝 陶相銀】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