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深一度丨“白撿大豆”如何實現(xiàn)
◎良法——讓大豆和玉米共生
鄉(xiāng)邦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土地1200畝,今年全部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方式。6月15日記者采訪時,已有400多畝播種完畢,4行大豆2行玉米,一些地塊上已有嫩苗破土而出。原來一畝地播種4600粒玉米,現(xiàn)在還是4600粒。充分利用邊行優(yōu)勢,能保證玉米基本不減產。在楊歡看來,大豆與玉米具有天然優(yōu)勢互補。玉米是高稈作物,大豆是矮稈作物,可通過空間生態(tài)位充分利用光照。另外,大豆有根瘤菌,它相當于一個小型的氮肥工廠,能夠固氮供下季玉米利用,每畝可減少5公斤氮肥的投入。
◎良種——增產提質的一個關鍵
禹城的做法是政府統(tǒng)一供種。鄉(xiāng)邦種植專業(yè)合作社今年種的大豆,全部是齊黃34。“齊黃34耐陰,適合帶狀復合種植,而且不易炸莢,坐莢高,適合機收。”劉厚鑫說,不僅如此,這個品種產量高,蛋白質含量在42%以上。李成強認為,第一次大規(guī)模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統(tǒng)一供種能確保種子質量,也利于品種合理布局。
嘉祥縣滿硐鎮(zhèn)種糧大戶徐小占,今年帶狀復合種植的大豆,則是當?shù)仄髽I(yè)誠豐種業(yè)提供的菏豆33品種。“我跟企業(yè)簽合同,用他們的品種,他們再收購加工,這樣不愁銷路,價格也高。”徐小占說。
◎良“機”——迎合需求創(chuàng)新調整
在手機App上按下啟動鍵,無人駕駛雷沃拖拉機、拖載氣吸式免耕精量播種機便出發(fā)了,所過之處,4行大豆、2行玉米同時精準播下。這是濰柴雷沃今年推出的新產品,滿足了一臺機器一次性播種大豆和玉米的要求。
張樹明正帶領著技術團隊研發(fā)“玉米大豆補水式播種機”。他拿出手機里機器在田地中演示的視頻給記者看,只見機器走過,補水噴頭先往地里注入一股水,隨后再將種子播下。在干旱的條件下,使用這種播種機不需要灌溉,種植戶可以實現(xiàn)補水播種,一粒種子補充15-23克水,保證種子成活率,有別于傳統(tǒng)的播種之前需要灌溉的播種方式。
◎推廣——必須讓農戶嘗到甜頭
面對群眾的擔心,各地農業(yè)農村局把培訓會開到農戶家門口,為大家答疑解惑,提高信心。這些天從早到晚奔走在田間的李成強深有感觸,“長遠來看,提高農民種植意愿,還是要從提高機械化程度和增加收益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創(chuàng)新研發(fā)更適用于帶狀復合種植的農機具,并加大補貼力度;二是通過育種攻關,提高產量和質量。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必須讓農戶嘗到甜頭,促進種植良性循環(huán)。
■文章全文
大面積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第一年
“白撿大豆”如何實現(xiàn)
□本報記者于新悅
麥收收尾,夏種正忙。6月15日一早,禹城市房寺鎮(zhèn)鄉(xiāng)邦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劉厚鑫就來到地里查看墑情,發(fā)現(xiàn)昨天的一陣雨沒有起到多大作用,“還是得造墑。”
今年夏種,雨水較少,未能給大豆和玉米的播種創(chuàng)造充分的條件。劉厚鑫的合作社今年要大豆玉米一起種,采用帶狀復合種植模式。
爭地,曾是玉米和大豆種植面臨的一個矛盾。有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約6.5億畝,大豆種植面積約1.4億畝。2021年進口大豆占全國總需求的85.5%,按照本土大豆平均畝產130公斤計算,如要實現(xiàn)1億噸大豆的進口替代,全國需要7.69億畝耕地。為破解耕地資源制約,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qū)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成為山東今年夏種的新特點。
良法——讓大豆和玉米共生
大豆與玉米套種,在一些農戶心中并不是新鮮事兒。他們回憶,多年以前,父輩曾在玉米之間套種大豆,一行玉米一行大豆。那時從種到收主要靠人工,雖然收獲多一點,播種、收獲、田間管理耗時耗力。
“以前是套種,現(xiàn)在實現(xiàn)了帶狀復合種植,是能夠實現(xiàn)機械化的新模式。”禹城市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李成強話中的重音,放在了“帶狀”二字上。
6月11日,黃淮海地區(q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現(xiàn)場觀摩會就是在禹城開的。此前禹城探索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本實現(xiàn)“玉米不減產、大豆算白撿”,農業(yè)農村部向全國推廣。
禹城有大豆種植傳統(tǒng)。2017年開始,在四川等地研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多年的四川農業(yè)大學教授楊文鈺,帶領團隊與禹城合作,探索更適合黃淮海平原的種植模式。四川農業(yè)大學在讀博士楊歡,2018年來到禹城開展試驗。“我們主要開展不同玉米大豆行比配置研究、帶狀間作下耐陰大豆材料的篩選等。”楊歡說。
劉厚鑫所在的鄉(xiāng)邦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有社員150多人,土地1200畝,經全體社員同意,今年全部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方式。6月15日記者采訪時,已有400多畝播種完畢,4行大豆2行玉米,一些地塊上已有嫩苗破土而出。
4行大豆2行玉米,是我省多地采用的種植模式。今年5月山東省農業(yè)農村廳印發(fā)的《2022年全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生產管理技術預案》中,要求各地結合生產實際,科學選擇適宜種植模式,對4:2模式、4:3模式、4:6模式作了詳細的技術指導。
既然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讓玉米種植面積有所減小,為什么還能實現(xiàn)玉米不減產?
答案是邊行優(yōu)勢。邊行優(yōu)勢是指在大田邊行上的作物生長發(fā)育較內部各行表現(xiàn)更好,在同樣密度下,邊行單株產量大大高于內部各行單株。李成強介紹,對玉米來說,邊行優(yōu)勢的主要原因是通風好、陽光充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以后,由于大豆植株矮,玉米植株高,這樣一來,所有玉米都有了邊行優(yōu)勢。
“平播時玉米株距為二十多厘米,復合種植時玉米株距縮短至十厘米。”劉厚鑫說,原來一畝地播種4600粒玉米,現(xiàn)在還是4600粒。充分利用邊行優(yōu)勢,能保證玉米基本不減產。
在楊歡看來,大豆與玉米具有天然優(yōu)勢互補。玉米是高稈作物,大豆是矮稈作物,可通過空間生態(tài)位充分利用光照。另外,大豆有根瘤菌,它相當于一個小型的氮肥工廠,能夠固氮供下季玉米利用,每畝可減少5公斤氮肥的投入。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種糧戶是怎么算的賬?
劉厚鑫是這樣算的:去年,合作社400畝試驗田里,大豆畝產達到130多公斤,每畝地可增收400多元。按照去年的產量計算,1200畝地可增收15.6萬斤,按照每斤大豆3元計算,共增收47萬元。合作社還可以領到每畝300元的種植補貼,共36萬元。
今年,山東拿出真金白銀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進行補貼,在國家補貼基礎上,省級額外補貼50元,達到每畝補貼200元,在德州、東營等市,每畝再補貼100元,達到每畝300元。
今年是大面積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第一年,如何讓農戶會種植能種植?
“從春天開始,技術專家們就開始給我們培訓,種幾行、怎么種,用什么品種,怎么施肥、打藥。”劉厚鑫邊說邊給記者看手機,“我們還有交流技術的微信群,省里也開培訓會,我們就在線上看,有疑惑了,一個電話就能聯(lián)系到專家。”
與記者同行的李成強,走到地頭蹲下,抓起一把土用手指捻開,仔細端詳。“還是旱,不能再等了,得抓緊造墑。”他對劉厚鑫說,“玉米和大豆播種深度得按咱定的標準,一定跟農機手講好。”從夏收開始到現(xiàn)在的這些天,李成強奔走在田間地頭。“我們禹城聘請專業(yè)技術團隊指導,13個指導分隊活躍在田間,確保‘萬畝區(qū)有技術專家、千畝片有技術骨干、百畝田有技術標兵’。”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約110天生長周期,這不僅是種,還需要全周期做好指導。
禹城市實行“田長制”,市級建園、鎮(zhèn)級建方、村級建田,房寺鎮(zhèn)建設1萬畝市級示范園,10個鎮(zhèn)街各建1000畝示范方,所有行政村各建200畝示范田。從播種到出苗,從花期疏松土壤到生產后期除雜草,全周期組織專家跟蹤指導,以示范田輻射更多農戶。禹城市今年超任務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13.46萬畝。
省農業(yè)農村廳種植業(yè)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安排我省150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我省超額安排3萬畝,前期已將153萬畝種植面積任務細化分解到市、到縣、到生產經營主體。其中,德州市、東營市分別安排30萬畝復合種植面積。據(jù)農情調度,截至6月21日下午5時,我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已播種87.7萬畝,占57.3%。
良種——增產提質的一個關鍵
鄉(xiāng)邦種植專業(yè)合作社今年種的大豆,全部是齊黃34。“齊黃34耐陰,適合帶狀復合種植,而且不易炸莢,坐莢高,適合機收。”劉厚鑫說,不僅如此,這個品種產量高,蛋白質含量在42%以上。
《2022年黃淮海地區(q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意見》提出,大豆要選用耐陰抗倒高產品種,如齊黃34、圣豆5號、菏豆33等,玉米選用株型緊湊、株高適中、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收割的高產品種。
禹城的做法是政府統(tǒng)一供種。李成強認為,第一次大規(guī)模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統(tǒng)一供種能確保種子質量,也利于品種合理布局。2021年秋天,禹城與山東圣豐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齊黃34品種購置協(xié)議,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儲備良種。劉厚鑫播下去的一粒粒豆種,正是來自200公里之外的嘉祥縣,這里是山東重要的大豆種子產區(qū)。
走進位于嘉祥縣的山東圣豐種業(yè),滿滿的科技感撲面而來:在-5℃的種質資源庫,20400多份大豆種子在恒溫箱里安然“沉睡”;在25℃的周年雜交氣候室內,一株株豆秧郁郁蔥蔥,科研人員正在仔細觀察大豆長勢……
齊黃34是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培育出的高產優(yōu)質大豆品種,2020年曾以畝產353.45公斤創(chuàng)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這是我們主推的品種,種植戶種出來不愁賣,加工企業(yè)愿意選用這個品種。”圣豐種業(yè)研發(fā)總監(jiān)岳鵬說。
作為我國大豆種業(yè)的龍頭企業(yè),圣豐種業(yè)注重提高產量的基礎上,將更多的目光瞄向高油酸、高蛋白等功能性豆種的研發(fā)。
實驗室內,基因編輯育種部負責人崔魯寧拿起一小把豆子給記者看。“這是我們今年計劃進入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申請階段的新品種濉科8號高油酸豆種。”他的語氣中難掩自豪,“比起普通大豆脂肪酸中20%的油酸含量,改良品種的大豆油酸含量達到了80%,更易于保存,且對軟化血管等有著更顯著的作用。”
濉科8號的研發(fā),在實驗室一次次鑒定篩選出符合高油酸標準的植株后,再一次次進行田間試種。從2019年立項至今,這一過程耗時三年多。
“這還是生物育種縮短了育種時間,傳統(tǒng)育種所需時間更長,得8-10年。”崔魯寧表示,在傳統(tǒng)育種方式下,一粒好種子,要經過組配、田間選擇、產量測試等階段,不斷種植,不斷選擇,一年一年“熬”。“目前,國內大豆育種以傳統(tǒng)育種方式為主,生物育種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
嘉祥縣滿硐鎮(zhèn)種糧大戶徐小占,今年帶狀復合種植的大豆,則是當?shù)仄髽I(yè)誠豐種業(yè)提供的菏豆33品種。“我跟企業(yè)簽合同,用他們的品種,他們再收購加工,這樣不愁銷路,價格也高。”徐小占說。
嘉祥縣農業(yè)農村局黨組成員胡寶軍說,嘉祥縣建成大豆良種繁育基地18萬畝,有圣豐、祥豐、華亞、誠豐等一批科技型制種企業(yè)。依托這些制種企業(yè),當?shù)剞r戶種植大豆多是以訂單形式為企業(yè)繁育豆種。
胡寶軍說,通過育種提高大豆產量,提高附加值,提高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這是大豆產業(yè)的生機所在。
良“機”——迎合需求創(chuàng)新調整
在手機App上按下啟動鍵,無人駕駛雷沃拖拉機、拖載氣吸式免耕精量播種機便出發(fā)了,所過之處,4行大豆、2行玉米同時精準播下。
這是濰柴雷沃今年推出的新產品。“這個播種機是在原先產品的基礎上調整而來的,滿足了一臺機器一次性播種大豆和玉米的要求。”濰柴雷沃農機具山東大區(qū)經理王江之介紹。
這種播種機可一次性完成開溝、側深施肥、破茬、播種、覆土、鎮(zhèn)壓等工序,能滿足不同播種深度、株距、覆土鎮(zhèn)壓強度、不同施肥品類、施肥量差異等需求,作業(yè)時速8-10公里。“尤其是氣吸式的排種器,利用負壓來吸取種子,相較于機械式播種機,能提高播種精度。”王江之說。
嘉祥縣今年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4萬畝。6月10日下午記者采訪時,該縣梁寶寺鎮(zhèn)光明農機作業(yè)服務專業(yè)合作社的郭鐵軍,正跟其他幾位農戶琢磨如何給大豆和玉米打藥,這是帶狀復合種植中一個難點。
玉米是單子葉作物,大豆是雙子葉作物,習性不同。“要是把給大豆用的藥灑在了玉米上,玉米就被‘打’死了,反過來也是一樣。”郭鐵軍說。為避免互相傷害,大家集思廣益,動手給自走式噴藥機裝上了隔簾。
為解決這一難題,農機企業(yè)也在探索。
在禹城市天明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廠區(qū)里,一輛高約三米的大豆玉米復合自走式噴藥機準備出庫,這臺噴藥機上有兩個藥箱,前面有隔簾遮擋,可以給大豆和玉米同時打藥。
“像我們這樣小規(guī)模的企業(yè),轉型起來靈活。”公司負責人張樹明說,天明機械是禹城市唯一一家進入國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用農機具補貼目錄的公司,國家補貼30%,禹城又拿出了20%的項目資金進行補貼,這樣下來一臺機子不超過1萬塊錢。“這樣的小型機械能讓種植戶愿意買、買得起。”
張樹明正帶領著技術團隊研發(fā)“玉米大豆補水式播種機”。他拿出手機里機器在田地中演示的視頻給記者看,只見機器走過,補水噴頭先往地里注入一股水,隨后再將種子播下。在干旱的條件下,使用這種播種機不需要灌溉,種植戶可以實現(xiàn)補水播種,一粒種子補充15-23克水,保證種子成活率,有別于傳統(tǒng)的播種之前需要灌溉的播種方式。
“因為大豆和玉米種植所需條件并不完全一致,有時大豆需要等墑情,但玉米又不能誤時間,這樣的補水播種方式,能更節(jié)工省時。”張樹明說。
為適應新種植模式,不少合作社今年新購置了機器。這些農機不僅為本合作社的土地服務,還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或對外租賃。“購買農機有30%的補貼,這樣算下來,收回成本需要三四年。”一家合作社負責人說。
推廣——必須讓農戶嘗到甜頭
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農戶有什么想法?
“肯定要種,這個綜合效益好,豆子是額外的,肯定會增收。”郭鐵軍說。
“我算是一個新型職業(yè)農民吧,愿意跟著國家政策,國家推的我愿意干。”徐小占說。
“從播種、田間管理,到收割,挺麻煩、有難度,對于合作社來說,得新購入一批農機具,我覺得有補貼還可以。”有農戶這樣說。
播種之后,對后期管理和收獲有擔憂,是一些種植戶的普遍心態(tài)。
比如打藥,即使將噴藥機加了隔簾,或者有了專用噴藥機,也不能完全放心。“我們銷售這臺機器時,都要反復跟種植戶們講好,刮風的時候別打。”張樹明說,得在天氣沒風的理想狀態(tài)下才能作業(yè),如果有風,藥會吹到旁邊的植株上,不能完全保證安全。
“如果到時一直刮風,就得用人工。”劉厚鑫說,人工打藥的話,每畝地所需人工成本約7元。
“我們田里已經用上了水肥一體化設備,展開有十幾米長,一塊田不能同時打藥,這樣的設備也就用不上了。”采訪中,一位農戶說道。對于成方連片、土地流轉程度高的平原來說,如何保障種植的機械化程度,做到“快收”“快播”,需要進一步精細化提高。
有農戶考慮到,收獲時會面臨一些問題。
根據(jù)大豆、玉米成熟順序,需先收玉米后收大豆。收割機走過之后,可能會造成大豆玉米混合的情況。這樣一來,又得增加篩選環(huán)節(jié),將產生新的成本。
面對群眾的擔心,各地農業(yè)農村局把培訓會開到農戶家門口,為大家答疑解惑,提高信心。
這些天從早到晚奔走在田間的李成強深有感觸,“長遠來看,提高農民種植意愿,還是要從提高機械化程度和增加收益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創(chuàng)新研發(fā)更適用于帶狀復合種植的農機具,并加大補貼力度;二是通過育種攻關,提高產量和質量。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必須讓農戶嘗到甜頭,促進種植良性循環(huán)。
大面積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第一年,在禹城和嘉祥兩地,帶狀復合種植任務基本由合作社、種糧大戶承擔。“我們今年的種植情況挺重要,種好了,才能帶動更多村里人這樣種。”徐小占說,“希望秋天有個好收成。”
記者手記
從三家企業(yè)看山東豆種
□本報記者 于新悅
來到嘉祥縣,才知道這里“藏龍臥虎”,聚集著20多家規(guī)模農作物種子企業(yè)。記者在圣豐、華亞、誠豐三家企業(yè)采訪,了解到他們都有較高的科技含量。
圣豐種業(yè)更像是一家科研院所,從-5℃的種質資源庫到25℃的周年雜交氣候室,讓人瞬間“穿越冬夏”。加強自有科研力量的同時,圣豐種業(yè)與實力雄厚的高校院所開展合作,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在這里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圣豐種業(yè)被農業(yè)農村部認定為首批大豆“育繁推一體化”企業(yè),擁有國內唯一的大豆品種審定綠色通道。
在山東華亞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一箱箱豆種讓公司負責人錢振亞底氣十足。箱子里裝的是從初代開始一代代大豆優(yōu)中選優(yōu)留下的種子,是一個品種十年選育過程的縮影。另一邊,工作人員在調試從國外進口的小區(qū)播種機,馬上要開始今年的播種。最好的品種永遠是下一個,育種的過程年復一年不敢間斷,公司已建設智能氣候室、種質資源庫等。
在山東誠豐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采訪時,公司負責人李旭接到好幾個詢問訂購大豆種子的電話。公司的菏豆33、嘉黃32等,都適合帶狀復合種植,深受周邊農戶的喜歡。眼下,公司產能已經滿足不了需要,正在擴建。“擴大規(guī)模后,大豆和小麥種子生產加工能力能達到每年3000萬斤。”李旭說,他們即將與山東農業(yè)大學舉行簽約儀式,成立黃淮海大豆科研中心,并掛牌山東農業(yè)大學博士工作站。
豆油、豆腐、豆奶、醬油、豆粕……小小的豆子,關系著國計民生。與科研院所相比,種業(yè)企業(yè)有著更為敏銳的市場嗅覺和產業(yè)化導向。我省曾提出創(chuàng)新品種攻關機制,探索建立以企業(yè)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xié)同、育繁推一體的育種創(chuàng)新體系。
期待山東為中國大豆產業(yè)貢獻更多“種子”力量。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lián)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