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手跡·百年書信丨硝煙中幸存的朱蓂階革命家書
【開欄的話】
紅色資源的珍貴價值,不僅在于蘊藏了一段光輝歷史,更在于能夠給人提供精神滋養。歷史是最好 的老師,紅色資源就是最好的教材。為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為革命傳統教育所用,本網現開設“紅 色手跡·百年書信”欄目,深入挖掘“紅色家書”寶貴資源,展現革命先輩理想信仰,傳遞紅色精神,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 提供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
日前,在市檔案館以及寧陽縣委黨史研究中心(寧陽縣檔案館)多方協助下,泰安愛國知識分子、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地方領導人朱蓂階書寫的一封在硝煙中幸存的革命家書展現在世人眼前。這是一份保存完好的家書,它埋藏在地下14年,革命勝利了,新中國成立了,才得以重見天日。
向學生宣傳進步思想
朱蓂階(1900-1942),名相堯,寧陽縣東莊鎮東莊村人,愛國知識分子,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地方領導人。他先后就讀于寧陽第一小學和濟南正誼中學,1920年考入北京大學史學系,在大學里,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接觸了許多有志向的進步青年,愛國為民的思想日漸增強。1926年大學畢業后,朱蓂階到煙臺省立第八中學任教,1930年秋,轉任益都山東省立第十中學教務主任。他在日記里告誡自己:“只有凝聚民族氣節方可除亂抗侵,國家方能安康。”
“九·一八”事變后,朱蓂階公開揭露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鎮壓革命、魚肉民眾的罪行,幫助進步學生組織創立進步團體“土城社”,購買進步作家魯迅、張天翼的著作,編演話劇宣傳抗日,抨擊國民黨賣國行徑。反動當局以“地下共產黨操縱學生鬧事”為由,于1933年3月將其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堅持斗爭,用大量的事實揭露反動派犯下的罪行。后經校方和親朋多方營救,朱蓂階取保獲釋。
拉起隊伍干革命
“七·七”事變后,朱蓂階棄教返鄉,以東莊一帶為中心,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在徂徠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組建抗日隊伍。消息傳來后,朱蓂階帶領23人夜奔徂徠山,并發出“為國捐軀何所懼,青山處處埋忠骨”的誓言,加入了徂徠山起義隊伍的行列,編入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二中隊。春節后,他又動員80余人,第二次上徂徠山,組成“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第七中隊”,朱蓂階任中隊長。這支隊伍參加了寺嶺、四槐樹和第一次攻打萊蕪城的戰斗。后來,七中隊改編為山東人民抗日獨立第一師二團一營三連,朱蓂階任連長。
組建泰寧邊區自治會
東莊鎮西鄰津浦鐵路,東通沂蒙山區,是延安到沂蒙的交通要道,是魯中抗日根據地的西大門,而且附近有華豐煤礦和赤柴煤礦,也是日寇重點侵略地區,因此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938年5月,朱蓂階根據中共山東省委指示,返回東莊一帶創建抗日根據地,在東莊一帶建立了既適應形勢發展又能公開存在的政權——泰寧邊區自治委員會。“自治會”的成立,標志著在敵人的眼皮底下由共產黨領導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特殊形式抗日斗爭的開端。1938年9月,自治區內逐步建立起地方武裝——抗日武裝泰寧五中隊,從事救亡斗爭。
“自治會”發展壯大,轄區內建立溝通魯中南至泰西、冀魯豫、延安的安全通道。從1939年夏至1940年春,朱蓂階先后接待了陳光、羅榮桓、徐向前等領導和部隊首長;通過津浦鐵路,還幫助了數以萬計的部隊、地方干部和抗大學員,奔赴各抗日根據地。
為革命壯烈犧牲
長期曲折而痛苦的經歷、艱苦復雜的民族解放戰爭,使朱蓂階思想更加成熟,認識到唯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唯有共產黨才能將抗戰進行到底。1939年9月,朱蓂階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7月,泰寧邊區自治會公開為八路軍駐泰寧邊區辦事處,同時將500人的自衛隊改編為泰寧大隊,朱蓂階兼任大隊長。在泰寧邊區,朱蓂階與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公開的武裝斗爭,率領400余人打破日軍合圍,連續取得秋冬攻勢大捷。后來,朱蓂階先后調任魯南行政專員公署任秘書主任、尼山地委統戰部長。1942年6月,朱蓂階調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教育處工作;9月,任山東公學校長。
1942年秋后,侵華日軍在魯南展開拉網式“掃蕩”。在上巖峪掩護群眾突圍時,朱蓂階被敵人發現。1942年11月8日,在日軍第三次刑訊時,堅貞不屈的朱蓂階為革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倒在敵人的酷刑之下,英勇犧牲,實現了他“為國捐軀何所懼,青山處處埋忠骨”的壯烈誓言。
透過這封從硝煙中走來的家書,世人看到了一位革命先烈的豪情與壯志,訴說著保家衛國的血性與膽氣。“親率健兒奔徂徠,獨創泰寧建奇功。濼源公館血染處,英雄氣節貫長虹。”后人寫下這樣的詩句,傳頌朱蓂階的革命人生,激勵齊魯兒女為祖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不斷奮進。
——————————————————
家書內容>>>
友唐姊丈:
弟以學校之召,匆匆返校,未及暢敘,殊以為憾。弟于上月二十三動身,二十八號到校,刻已上課二周,一切如常,堪以告慰。惟近來精神仍無進步,嗣后擬加意運動,或可稍好也。吾兄家居養性,正處亂世之道,惟望心地放寬,遇事達觀,則一切無不如意矣,至家姐急需,小奎升學,弟只要在外有事,均不成問題,似可無過慮之必要。
刻下滬事日亟,日已提最后通牒,大戰即在目前,生死存亡,胥系于此。唯我方只要能沉著應戰,作持久戰,最后勝利尚有望也。專此奉達,即請。
闔府均安!若愚安好!干臣府上,均此問安!
弟堯
二月二十一日
1932年1月,時任山東省立第十中學教務主任的朱蓂階從益都(今青州)回家探親,返校后給寧陽縣東莊鎮北陳村的姐夫陳友唐寫了這封家信。時值“一·二八”事變,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在信中,朱蓂階除談論家事和問候親友外,還對時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唯我方只要能沉著應戰,作戰持久,最后勝利尚有望也”。這一正確觀點被抗戰的勝利所證實。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朱蓂階把自己的書籍信件等物交由陳友唐保管,陳友唐遂將此類物品裝入壇中,深埋于自家廚房地下,從而使信件得以完好保存。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