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業增長態勢顯著:基本盤里開好“增長盤”
□付玉婷
聚焦保鏈穩鏈、突出幫扶企業,山東確保工業經濟牢牢扛起“壓艙石”的使命擔當:5月,山東工業增長態勢顯著,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高于全國4.4個百分點。
各類困難、挑戰交織疊加,實現“穩中有進”的全年目標任務,難度系數不小。但破解問題的答案從來都不在別處,而在實干的信念、苦干的堅毅中。面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的疊加沖擊,山東更加充分地意識到穩固工業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積極地發揮比較優勢,努力在基本盤里開好“增長盤”——工業經濟之所以能呈現積極變化,不僅在于產業完備、門類齊全的好基礎,更來自科學施策、攻堅突破的新作為。
各地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識與熱情進一步增強。從濟南“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到濟寧“制造強市突破戰略”……去年下半年以來,山東多地出臺制造業強市、工業立市相關文件,提高對工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更加堅持工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各地眼睛向下、身子下沉,積極問計尋策、扎實解決問題:德州創新建立首席政府服務官(CGO)制度,實現政策和訴求直達;聊城市搭建送政策、聚要素、建隊伍的精細化服務“中央廚房”;濟寧開展“助企攀登”,1560名干部聯系服務863家企業,與企業一起研究謀劃發展思路……在此過程中,省市縣三級聯動,預警預判能力增強,為一系列工業運行問題的及早發現與解決打下堅實基礎。3月17日全省因疫情停產企業增一度達到2460家,一個月后就迅速降至100家以內,5月12日則全面實現復工復產,正是這方面的明證。
提振工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持續加碼。企業的信心比黃金更寶貴,但這信心不是“空穴來風”,而在企業能獲得的實實在在的助益中。在加快落實國務院穩經濟33條政策的基礎上,山東制定印發三批“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省發改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振作工業經濟運行促進工業平穩增長推動加快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梳理制定七大方面28條措施,拿出“真金白銀”為企業“撐腰鼓勁”,全力促進工業投資穩定增長。對企業提出的困難,山東組建工作專班,靠上協調幫扶。協調解決企業困難問題634個,1111家企業列入省級“白名單”,147家列入國家“白名單”,在物流運輸、減稅降費、優先通關等方面獲得支持,這也是明證。
與牢固工業基礎相關的重要工作機制更在持續強化、走深走實。以“鏈長制”為例,山東在去年確定的43條重點產業鏈的基礎上,又優選整合了11條標志性產業鏈,細化實化“鏈長制”運行的30條具體措施,優化完善省市一體化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機制,在策劃重點項目、加強雙招雙引、提升創新能力、推進數字賦能等方面拿出更多實招硬招。在細分領域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對山東重點產業鏈關鍵環節進一步增強安全可控性有重要作用,于是今年,山東在省對市、市對縣的綜合考核中又新增了優質中小企業發展相關考核,去年至今已新培育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67家,推動221家企業升級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112家“專精特新”企業與相關“鏈主”企業新達成合作事項187項。
工業既是支撐山東奪取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重要底氣,也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突破、塑成優勢的根基所在。面對全年“穩中有進”和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的目標任務,穩定工業經濟運行,一點不能松懈,一點不能馬虎。
目前,工業穩增長基礎仍需鞏固、供需鏈條阻滯仍有影響、出口拉動力量還在承壓。但另一方面,國家和省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措施效果正逐步顯現,工業運行形勢加快回穩向好。樹立有解思維,堅定信心、真抓實干,就一定能踢好問題破解這個“臨門一腳”,推動工業經濟書寫出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