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希望的種子灑滿田野
6月6日芒種那天,泰安市農業科學院小麥專家王瑞霞來到岱岳區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在這里,合作社負責人薛麗娜幫她試驗種植的新品種——泰科麥33即將迎來收割。
從麥田里揪下一個麥穗,搓去穎殼之后,露出來的是外形飽滿的麥粒。王瑞霞嘗了幾粒,感覺濕面筋含量很高,有嚼勁,忍不住又嘗了幾粒,笑了。
△王瑞霞(右)與薛麗娜查看泰科麥33高產攻關田的成熟情況。
“感覺今年又要豐收了。”她說,這個他們團隊投入了大量心血培育出來的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將參加高考,“此前連續三年畝產800公斤以上,特別想知道今年的數據。”
薛麗娜眼中的王瑞霞: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薛麗娜,是王瑞霞的老朋友了,她說自己是“王博士的小迷妹”。
她們在2008年相識。
那時候,薛麗娜剛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回到泰安,王瑞霞也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畢業,來到了泰安市農業科學院。
“不算不知道,我們竟然認識14年了。”薛麗娜說,“那時候我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太厲害了’,一個農學的博士呀,我自己就是農業專業的,知道一路走來有多么不容易,而且還是個女孩子。”
“這些年來,我們可沒少麻煩了王姐。”薛麗娜說,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交流就是小麥種植的技術問題,后來延伸到了新品種試驗種植、育種等。
交流越來越多,感情也越來越深。
“你今年可比我白多了。”薛麗娜說。
“這不是集中學習了一個月嘛,捂的。明年說不定我就比你黑了。”王瑞霞答。
看似隨意的問答間,田間勞作的苦楚便體現出來了。
“糧食是種出來的,優質的品種對于提高產量、提升效益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薛麗娜說,“種子是一代一代培育出來的,因此就需要長時間在地里。王姐比我‘狠’,育種雜交授粉、田間性狀調查什么的,都得在太陽底下干,不黑才怪。”
“一個小麥品種的育成,需要十多年的時間。”王瑞霞說,“從雜交一代到雜交六代以及兩年的‘品比’試驗,這就是8年;再經過一年的‘預試’、兩年的‘區試’、一年的生產試驗,這樣順利的話需要12年的時間才能夠審定。”
12年,是一個孩子從小學入學,到念完高中的時間。
“王姐參與了10個品種的培育。”薛麗娜說,“這樣看起來,就跟培養了10個高中生一樣。我們合作社也在加強這方面的力量,如今有5人的育種團隊。”
合作社育種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這時候王瑞霞就又多了幾個“學生”。“有事情找王姐,不論多忙,她總是不厭其煩地抽出時間來給我們指導。”薛麗娜說,“太貼心了!”
“企業能做育種,十分不容易,我也會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他們共同將育種事業做好。”王瑞霞說。
“她就是一個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十幾年持續不斷地培育出新的優質品種,帶動了我們的發展、農戶的收益。”薛麗娜說,“但是太辛苦了,我羨慕她也心疼她。”
鏡頭前面的王瑞霞:走走停停間忙個不停
“農忙”和“農閑”,是農業中的兩個常用詞,對于大部分從事農業的人都適用。
當然,這并不包括王瑞霞他們這樣的農科人。
“五一忙著雜交,十一忙著種麥,端午節、高考、中考期間小麥忙著收獲……每年的整個五月份到麥收結束之前,從沒休過周末。”王瑞霞說,“冬天呢,就是各類室內試驗和科研項目總結了,畢竟只有這段時間的大空多一些。”
在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的小麥田里,王瑞霞拉著薛麗娜在行間走了好幾趟。她倆看的,是泰科麥36、泰科麥38、泰科麥39等新品種的落黃、后期田間表現、成熟等情況。
△王瑞霞(右)與薛麗娜在查看泰科麥36的成熟情況。
陽光熾熱,熱風纏身,夏天的室外勞作,的確不是個“好活兒”。跟著她們行走在田間,能夠感受到麥芒扎在胳膊上腿上,生疼;氣象軟件顯示當天的紫外線強度是“很強”,在太陽下曬上一會,臉上、胳膊上便火辣辣的。
但王瑞霞不以為意,和薛麗娜交流的過程中,最多也只是攏了一下頭發。
“早就習慣了呀,迷彩、T恤、防曬衣、牛仔褲,是我們的標配。”王瑞霞說,“突然想起了一個小段子,‘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仔細一看還是農科院的’,對我們來說,沒有最黑、只有更黑。”
段子很招笑,不過這種“自黑”的背后,都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辛苦。
“育種雖然很辛苦,但收獲更多的是快樂。”王瑞霞說,“而且它還讓我掌握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到現在也不算多了解的機械類知識。我方向感不強,對車輛駕駛也不‘感冒’,但是聯合收割機倒是能說上幾句。”
與薛麗娜下地之前,王瑞霞就注意到了合作社新購置的那臺大紅色的大型聯合收割機。這臺近30萬元的“大家伙”,看上去十分威武。
“機械化操作對于提高生產效率、小麥減損增收有著立竿見影的作用,必須要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王瑞霞拉著薛麗娜到了機器前,發現社員裴廣利正在給收割機上機油,“去年咱們收割的時候就有一臺掉鏈子了,裴師傅你可一定把卡口處都涂抹均勻了。”
去年的機器掉鏈子,是鏈子真的掉了。“這機器割幅更寬,能達到3.25米,一天就能收100多畝。鏈子掉了再弄好,可能50畝就收不了了。”王瑞霞說。
不論是在合作社,還是在地頭,王瑞霞總能看到、想到一些細節性的東西,她不斷交代著、詢問著,像一只忙碌的蜜蜂,用辛勞釀出醉人的甜蜜。
王瑞霞眼中的王瑞霞:從“名人”到“人名”的轉變
別人看王瑞霞,答案各有不同;王瑞霞看自己,很簡單,就是完成了從“名人”到“人名”的轉變。
這里面有幾個小故事。
“我剛來泰安農科院的時候,山東小麥界絕大部分人都知道‘王瑞霞’這個名字,因為一次就業,一不小心成了當時的名人。”王瑞霞說,原因就在于她是泰安市農科院引進的第一名博士,還是從中國農科院畢業,以博士身份回來的。
“我的師哥師姐和同學,要么留在北京,要么到了省一級的科研系統,要么就去高校,到地級市的少之又少。”她說,“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說,在感情上贊同我,在事業上為我遺憾;博士導師說,在哪里都能潛心做研究,支持我的決定。”
“決定”,是在愛情與事業之間的取舍。
“我當時的男朋友,當然現在是老公了,是我大學同學,我們都是山東農業大學的學生。我在本校讀研期間,他因為要照顧母親,選擇了參加工作。”王瑞霞說,“后來我讀博到了北京,他也一直支持我,一直等我。畢業的時候,我就要做選擇題了。”
答案顯而易見。
“名人”就是這樣“誕生”的。
“雖然有遺憾,但我從沒后悔過。”王瑞霞說,與自己的諸多同學相比,自己的成果、收獲一點也不少,無愧于自己的選擇。
“從上大學、讀研,回到泰安,扎根農科院,到現在參與良種培育,我一直沒有離開小麥研究,到現在都24年了。”王瑞霞說,當前農業生產對良種的需求量很大,需要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共同努力,她更感到自己做的研究“方向正確”。
6日下午,在市農科院自己試驗田的南側倉庫區,王瑞霞的同事孫憲印正帶著工人們翻曬新收割的泰科麥33、泰科麥36等品種,經過晾曬、水分測量達到入庫標準,經精選后就可分品種入庫保存,成為下一年的高產“火種”。
“孫老師在業界也是知名專家了,你看現在的打扮,跟老農民沒啥兩樣。”王瑞霞說,“不管之前多么有名,在科研的過程中,都需要撲下身子,伴著陽光、泥土、麥穗,實打實地干。”
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泰安小麥綜合試驗站站長,王瑞霞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先后選育出泰山27、泰山28、泰科麥31、泰科麥33、泰科麥36、泰科紫麥1號等10個小麥新品種,主持國家公益性行業科技等國家級課題3項、泰安市科技發展計劃專項課題1項……
“名頭不重要,我要做的就是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在育種道路上更進一步,培育出更多的品種,把科技轉化為成果,切實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力量。”她說。
對于王瑞霞來說,名人,或是過去,或是現在,或是未來;人名,是過去、現在和未來。
6月13日,王瑞霞收到了薛麗娜的微信消息,說是泰科麥33高產攻關田的實打數據出來了,畝產830.62公斤,連續第四年超過800公斤。
這時候,王瑞霞正在市委黨校的中青班培訓。看到消息后,嚼到飽含濕面筋麥粒的感覺回來了。
她又笑了。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高楊 王凱】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