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永續 生生不息——這座為“人民”而生的藝術殿堂七十歲了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 6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經典永續 生生不息——這座為“人民”而生的藝術殿堂七十歲了》的報道。
《雷雨》《我們的荊軻》《哈姆雷特》《日出》《天下第一樓》……11日晚,一場以“向戲劇致敬”為名的紀念演出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上演。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征、吳剛、丁志誠、徐帆、陳小藝、龔麗君等藝術家帶領青年演員演繹了眾多經典和優秀劇目片段。
致敬戲劇,致敬觀眾,致敬迎來70歲生日的這座劇院。
1952年,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趙起揚用一場歷時42小時的談話,描繪出一幅清晰的藍圖:要建立一座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而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風格的專業話劇院。
同年6月12日,史家胡同56號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正式建立。
七十載,一揮間。這座以“人民”命名的劇院,用真摯和赤誠為人民畫像立傳。這座以藝術筑基的殿堂,用精品和經典見證新中國話劇事業的輝煌。
堅守人民立場 書寫人民史詩
作為一座以“人民”命名的劇院,北京人藝在建院之初便確立了“藝術為人民”的核心理念。70年來,北京人藝以貼近人民生活、反映群眾心聲的舞臺作品與時代同頻共振,正如曹禺先生所說:“人藝與人民同在,與祖國同在。”
1951年初,北京人藝誕生前,時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的焦菊隱受托執導話劇《龍須溝》。作為北京人藝的奠基之作,《龍須溝》選取老北京南城的龍須溝附近老百姓的生活為創作對象,描述了這條臭溝改造中老百姓生活發生的變化。圍繞著在舞臺上“表現真實的生活”,導演焦菊隱要求演員在舞臺規定情景中“生活,生活,再生活”。通過走進龍須溝,與群眾同吃同住,捕捉生活細節,觀察人物生活,要求每一個角色都要真實立體、生動鮮活,使得《龍須溝》這部作品獲得了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也為北京人藝未來的創作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礎。
“北京人藝70年來植根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這里最重要、最高效的創作方法。”北京人藝院長任鳴說,“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是北京人藝永遠追求的目標。從建院之初的下廠下鄉,到現在的深入社區,最鮮活的創作、最生動的表演始終來自生活,來自人民。
見證云集八方食客的老字號興衰史的《天下第一樓》、展現不同歷史時期京城百姓生存狀態的《玩家》、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的《社區居委會》……幾十年來,北京人藝以人民為中心,說百姓聽得懂的話,講大眾看得懂的事,關注現實、扎根生活,創作出一部又一部觀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
從1956年9月24日,北京人藝在首都劇場上演《日出》開始,一代又一代的觀眾走進劇場,與這座建筑、這家劇院共同成長。
“一部話劇,如果你從第一場看到第一百場,你會發現看了一百部話劇,因為每場演出都是演員和觀眾共同完成的。”北京人藝副院長馮遠征說。
70年來,北京人藝始終堅持把觀眾放在第一位,提出“臺上臺下的共同創造”,把觀眾看作是舞臺演出重要的組成部分。
1986年,曹禺在“人藝之友”成立大會上說:“你們是我們的好觀眾,好朋友。你們關心我們,支持我們。多少年來,你們愛我們的演員、導演、舞美藝術家以及后臺、劇場無數為你們服務的人們。老實說,離開你們,我們一天也活不下去,倒不是因為你們買票看戲,而是因為你們親切的關懷聯系著我們的心。”
建院以來,北京人藝培養了幾代演員的同時也培養了幾代觀眾。用公益來回饋社會、回饋觀眾,也是北京人藝一直堅持的傳統。
依托菊隱劇場、戲劇博物館、首都劇場等平臺,以巡展、講座、創排、劇本朗讀的多元形式深耕群眾藝術普及;開發“戲劇永恒”“劇場藝術課——大家面對面”“新戲創作分享會”“致敬與傳承——群眾戲劇公益演出”“劇本朗讀”等多個自有公益品牌;與北京市教委合作成立“北京市學校戲劇教育聯盟”,推動戲劇教育進校園……北京人藝初步構建了“演出+展覽+普及+教育”的戲劇公益矩陣。
堅持弘揚正道 成就人生價值
焦菊隱、歐陽山尊、夏淳、蘇民、林兆華、于是之、刁光覃、舒繡文、田沖、朱琳、童超、英若誠、鄭榕、藍天野、朱旭……70年來北京人藝群星閃耀,一代代藝術家在這里奉獻著藝術生命。
幾天前,“七一勛章”獲得者,北京人藝表演、導演藝術家藍天野永遠離開了他一生摯愛的話劇舞臺,享年95歲。《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茶館》中的秦仲義、《蔡文姬》中的董祀……藍天野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先后塑造了眾多鮮明的人物形象。
“先生一路走好!”“致敬永遠的藍老!”人們紛紛表達哀思與懷念,感慨老一輩藝術家帶著“戲比天大”的敬畏之心,以深厚的藝術造詣、精湛的表演水平、廣博的見識學養、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賦予舞臺生命與靈魂。
“戲比天大”,北京人藝的排練廳里寫著這樣四個字。“有人問我,戲真的比天大嗎?我說戲沒有天大,但走進人藝的后臺,走進人藝的排練廳,戲就是比天大的。”馮遠征說。
“戲比天大,是對于事業的一份責任和敬仰,是對我們人藝人在崗位上的精神指引與行為準則。”北京人藝青年導演、演員閆銳說。
老一輩藝術家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人藝精神,薪火相傳。
“我19歲進人藝,20多歲進入《茶館》劇組,到現在快40年了。我忘不了上一代老藝術家們告別演出的場景,忘不了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教導。”退休十年后,專門為了70周年紀念演出再登舞臺的楊桂香感慨道。
“老一輩樹立起來的這塊招牌,現在希望年輕一代去繼承,把青春和熱情奉獻給這片舞臺。”今年在人藝舞臺上迎來從藝50年的李士龍說。
北京人藝在人才培養方面一直有著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無論是人藝歷史上全部自主培養的“團帶班”,還是與藝術類高校聯合培養的合辦班,都為人藝舞臺以及全國的演藝行業輸送了大批人才。
“人是特別重要的。”在馮遠征看來,經歷了幾十年發展的北京人藝面臨著新老交替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如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
2019年,北京人藝重啟“表演學員培訓班”,面向全社會具有一定經驗的表演專業人才選拔隊伍,組織開展長周期理論教學與舞臺實踐,培養與人藝表演風格相契合的青年演員,為劇院演員隊伍注入新生力量。這不僅是北京人藝在創新性人才培養上的關鍵一步,也為我國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借鑒。
“老前輩們講,先做人后做藝。北京人藝有一批用情、用心甚至用生命在創作的藝術家。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繼承人藝的傳統,有信念去續寫劇院新的光榮。”閆銳說。
守正創新 開拓文藝新境界
對于北京人藝來說,“大幕拉開才是真的”。
《龍須溝》滄桑巨變、《蔡文姬》源遠流長、《雷雨》動人心魄、《茶館》眾生百象、《天下第一樓》百味人生……一部部劇目長演不衰,串聯起一幅古今中外、包羅萬象的畫卷。每一部作品的打磨,一個個鮮活角色的塑造,成就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
北京人藝建院之初,就有郭沫若、老舍、曹禺為代表的一批文學家、劇作家的經典作品孕育滋養,而劇院也正是以排演他們的劇作而著名。
9日晚,北京人藝經典劇目《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演《茶館》,是人藝人為劇院慶祝生日的方式。對他們來說,這次的演出是“回家”。
從建院30周年進入《茶館》劇組演到建院70周年,從當初的跑龍套到出演王掌柜,梁冠華說:“《茶館》是一個豐碑,我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這是我個人的幸運,必須全力以赴。”
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1956年,老舍創作三幕話劇《茶館》,以老北京裕泰茶館的衰敗為背景,以茶館掌柜王利發為線索,展現了戊戌變法后、軍閥混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后中國三個時代的社會變化。1958年首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舞臺,引起轟動。
20世紀80年代,《茶館》代表中國話劇走出國門,讓中國話劇進入了歐洲的視野。作為北京人藝大戲,《茶館》自首演以來,60多年過去了,如今依然一票難求。
70年來,一代代人藝藝術家致力于出精品、傳經典。近十年來,北京人藝不斷排演保留劇目,令經典常演常新。同時,繼續話劇民族化探索實踐,著力打造新京味作品。繼《我們的荊軻》之后,先后推出《司馬遷》《杜甫》等大型歷史劇;曹禺劇場啟用后,連續排演三部曹禺經典作品《日出》《原野》《雷雨》。
戲劇是屬于世界人類的文化瑰寶,多年來,北京人藝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從《茶館》首度走出國門展現“東方舞臺的奇跡”,到《知己》《李白》《我們的荊軻》《我愛桃花》等一批富有中國特色的劇目交替赴海外巡演,越來越多的精品劇目走向世界,成為中國話劇傳播的使者。在首都劇場,《推銷員之死》《嘩變》《洋麻將》等一批外國經典劇目持續上演,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臺精品在這里融合碰撞,交流對話。
“從建院到現在,北京人藝一直在開拓創新,所以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馮遠征說。
一曲彰顯戲曲美學,充滿寫意詩化的“胡歌絕唱”,讓話劇民族化探索進入新境界;一束喚醒中國先鋒戲劇的“絕對信號”,引領了中國實驗戲劇風潮。
此外,劇院硬件建設也取得質的飛躍。2012年,集創作、制作為一體的北京人藝藝術創作中心投入使用;2015年,菊隱劇場落成揭幕;2021年,歷經10年籌劃、兩年半施工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正式建成運營……
時光流轉,這座以“人民”命名的劇院,于舞臺方寸間耕耘,于歲月沉淀中收獲。
北京人藝用三百多部作品,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與舞臺下幾代觀眾共同見證時代變遷。它既是中國話劇的藝術殿堂,也是觀眾心中熟悉和親切的家。
從史家胡同的一方小院,到拔地而起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時間銘記了這座藝術殿堂燦爛輝煌的過往,空間見證了這座劇院歷久彌新的成長。
從創始者歐陽山尊等人開始,北京人藝的藝術家們在藝術上不斷探索實踐、開拓創新,更把藝德修養作為永恒追求,共同締造了為“人民”而生的藝術殿堂。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