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點綠成金” 探尋高質量發展新門道
新華網廣州5月30日電(李俊豪)在蔚藍海洋與紅褐陸地邂逅的潮間帶上,佇立著密密匝匝、層層疊疊的紅樹林,初夏陽光映照下郁郁蔥蔥、蒼勁有力,百鳥啼鳴縈繞于樹林間,一幅自然和諧的生態圖展現在眼前。
湛江紅樹林郁郁蔥蔥。新華網 吳昊天 攝
廣東省湛江市擁有9960公頃紅樹林,占全國紅樹林面積33%,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著雷州半島1556公里海岸線間斷性分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以加快實現“雙碳”國家戰略為導向,湛江正凝心聚力建設“紅樹林之城”,挖掘生態、經濟、科研、人文“四大優勢”,激活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發展新引擎,探索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守護綠色生態的“葭丁”
云開察樹色,海靜聞鷺鳴。在湛江市麻章湖光鎮世喬金牛島上乘船環顧一周,海面波光粼粼,紅樹林樹上白鷺翔集,樹下魚蝦集聚。
紅樹林枝繁葉茂,白鷺翔集。新華網 吳昊天 攝
許偉寧是依傍紅樹林土生土長的“70后”本地人。他把紅樹林比喻成“海岸衛士”,它們不僅起到保護生態、防風護岸、凈化環境的作用,還滋養著海螺、青蟹、魚蝦等豐富海產品。
作為世喬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許偉寧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號召村民將保護自然傳統代代相傳。
自古以來,湛江人民對紅樹林飽含情感。在湛江市坡頭區乾塘鎮陳氏大宗祠里,立著一塊“禁伐葭丁碑”,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葭丁樹”就是紅樹,碑文內容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嚴禁各種違規砍伐紅樹的行為。這是湛江人民敬畏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動縮影。為了傳承延續這種理念與做法、筑牢綠色發展根基,近期,湛江市出臺了《湛江市建設“紅樹林之城”行動方案》,統籌推進紅樹林系統保護和集中連片修復。
走進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橋管理站,一個個實時監控畫面整齊劃一,監控觸角覆蓋至整個片區;無人機巡航在高空中來回穿梭;透過手機APP,各類監測指標躍然屏上……
該管理站站長林廣旋說,紅樹林主要以自然修復為主,在過去護林隊伍日常巡護的基礎上,數字化技術能夠實時反饋巡護情況,打通信息流通梗阻,更好提高紅樹林的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環保功能。
孕育海洋一二三產業的“搖籃”
碧空云卷云舒,海上潮起潮落。漲潮時,紅樹林被海水部分淹沒,僅樹冠露出水面,大量海生生物洄游歇息;退潮時,紅樹林根部裸露顯見。一片樹林兩種景色,被稱為“海上奇觀”。
良好生態環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行業專家認為,紅樹林保護很難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在海洋生態平衡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湛江海洋生物資源稟賦優異,魚類、蝦類、甲殼類等與沿海紅樹林生態存在“互生”或“共生”關系,是附近村民發展海洋產業、拉動經濟的重要源泉。
如何在紅樹林保護和圍塘養殖中找到互利共贏的平衡支點?2021年11月,湛江東海島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和養殖塘耦合共存模式試點,借鑒桑基魚塘模式,遵循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生態模式,既能保護修復紅樹林,還能兼顧經濟收益。
紅樹林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內涵,具有觀賞、科普教育等多元價值,是優良的天然科教文旅場所。湛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曾彥說,湛江將以“紅樹林之城”建設為契機,力促農文旅融合發展,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提高農副產品深加工附加值,植入“互聯網+”“文化創意+”等跨產業融合的綜合體系,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
具有平衡海洋生態功能的紅樹林。新華網 吳昊天 攝
護航綠色發展的“配方”
煙波浩瀚,密林如織,這廣袤的紅樹林所蘊藏的“藍碳”價值正逐步被發掘。2021年6月,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三方聯合簽署了“廣東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碳減排量轉讓協議,購買首筆588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 用于中和機構開展各項環保活動的碳排放,這是中國首個“藍碳”項目交易。
廣東省湛江市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普宣教科科長陳粵超說:“該項目建立起利用碳交易收益維持生態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機制,所吸引的部分社會資金投入‘藍碳’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動海洋碳匯經濟發展。”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處理好發展和減排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發展理念下,湛江綠色鋼鐵和綠色石化兩大千億級臨港工業集群蓄勢崛起,工業“巨無霸”和綠色“夢工廠”齊頭并進,紅樹林助力碳中和的價值初見端倪。
繼百萬噸級氫基豎爐工程開工后,寶鋼湛江鋼鐵正依托廠內光伏技術,配套鋼鐵冶金工藝“光—電—氫”綠色能源應用,并推進研究開發紅樹林、森林碳匯等“減排”可行路徑,劍指“零碳示范工廠”目標。
做好“藍碳”大文章,彰顯歷史擔當,蘊含綠色發展智慧。湛江市委書記劉紅兵表示,切實把打造“紅樹林之城”、推進“藍碳”開發交易作為塑造湛江綠色發展新優勢的現實需要,努力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發展之路,讓湛江“藍碳”成為廣東生態建設的新亮點。(參與:實習生 李秋平 李紫蔚)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