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常相伴 青山綠水入畫來 我市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擦亮生態和諧幸福底色
“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的一項戰略任務,要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在泰安,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初夏時節,綠水繞城,青山起伏,大美風光像一幅清麗畫卷映入眼簾。泰安的美,是綠水青山下的清秀,是藍天白云下的純凈,是越來越多市民記錄下的美景,而這些來自持續推動的環境攻堅行動。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用系統觀點抓污染防治、促綠色轉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擦亮了生態和諧的幸福底色。
突出治污攻堅
繪制美麗泰安新畫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市按照“12610”總體思路,堅持依法、科學、精準、靶向治污,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
大氣質量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工業污染治理是治污攻堅的重頭戲。在泰安啟程車輪制造有限公司,盡管已經使用廢氣收集處理設備,并實現達標排放,但生產環節產生的氣味一直困擾著周邊居民。2021年,生態環境部門指導企業升級改造廢氣治理設施,并協助申報補助資金200余萬元,新建設的沸石轉輪環保處理設備投入使用后,將有機廢氣凈化效率由原來不足80%提高至95%以上,有效地減少了異味的產生,破解了企業廢氣異味擾民的難題。參照這一做法,全市327家涉VOCs重點企業已經全部進行了生產調控,有效改善了異味污染問題。我市成功列入生態環境部首批“一市一策”駐點跟蹤城市,空氣質量也不斷刷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成績,天藍、氣清的愿景變得越來越清晰。
水是生命之源。今年1月至4月,全市國控、省控地表水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年度考核要求,水環境質量指數比去年同期改善23.6%,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位。好成績的背后是我市對水環境改善的不斷探索和長效謀劃。去年以來,全市在流域、市域、村域3個層級開展立體化水環境治理,成功創建10條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率先完成泰城4座日處理能力32萬噸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將外排水質主要指標提升至地表水Ⅳ類標準。高標準推進農村環境整治,259個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13處農村黑臭水體完成治理;國控河流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3.3%,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良好的土壤環境是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重要根基。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去年我市更新發布69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完成221個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持續保持100%。堅持危險廢物“生產、儲存、運輸、處置”全過程全鏈條閉環管理,開展多輪涉危險廢物環境隱患排查和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專項行動,切實防范化解環境風險。今年,我市正穩步推進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地下水生態環境管理和技術模式。
守護黃河安瀾
做好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近日,2022年東平湖增殖放流活動啟動,一尾尾活蹦亂跳的魚苗從放流船游入東平湖內,在面積寬廣、水質優良的東平湖里安下了新“家”。定期開展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推廣“人放天養、放魚養水”的生態漁業模式,已成為當地養護水生生物資源和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
作為黃河流域的重要湖泊,東平湖生態環境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確保“一湖清水北上”,近年來,東平縣強力開展東平湖綜合整治,在84公里長的湖岸線上實施清網凈湖、餐船取締、環湖生態隔離帶建設、砂場清理、拆違清障等九大攻堅行動,建設稻屯洼、東平湖濱湖帶等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修復濕地2.4萬余畝,并在主要河流斷面和東平湖湖南、湖心、湖北建設了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監測水質,確保東平湖水質安全。
如今,以東平湖、大汶河等為代表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水質常年穩定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湖區實現了舊貌換新顏,這正是我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和成功實踐。
作為沿黃流域的重要城市,我市也正在積極謀求轉型,在實現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持續發力。我市研究編制《泰安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建立黃河戰略重點項目庫,統籌謀劃、整體推進黃河戰略落實。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市算好綠色發展“長遠賬”,去年啟動了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把該行動作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加快優化調整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清查處置“兩高”項目,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同時,聚焦工業企業、礦山、畜禽養殖等十大領域,部署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十大攻堅行動,累計整改問題3625個,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群眾環境獲得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統籌兼顧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著無數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牽一發而動全身。為解決泰山區域生態問題,2017年,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入選國家生態修復工程全國試點。從此,一場區域性、典型性、帶動性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在泰山區域全面展開。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初夏的泮河河畔,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沿岸的健身步道上,市民悠閑漫步,河中白鷺嬉戲,時而展翅飛翔,時而低頭覓食,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泮河作為我市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市整體水網的構成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泄洪和景觀功能。泮河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的重要一環,工程西起長城路,東至青蘭高速。通過清淤、截污、生態駁岸等多種措施,泮河水環境如今已“脫胎換骨”,水質進一步改善,河道行洪能力進一步提高。此外,工程還建設了第一污水處理廠配套濕地和第二污水處理廠配套濕地,增加了河流與植被的接觸面,減緩河流流速,提高污染物沉淀率,通過水生植物對水域進行過濾、凈化,構建起健康的水生態系統,泮河成為周邊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曾經的東平縣狼窩山,由于多年的開墾,形成了約1500畝的破損山體,青山掛白、渣石堆積、土地無法恢復耕種,生態系統紊亂,衍生出地質災害隱患、偷采濫挖現象及各類社會矛盾,甚至威脅到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此,我市實施了狼窩山片區礦山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復綠廢棄礦山約800畝,增加耕地約500畝,打造了廢棄礦山變綠地良田的模式。通過對“瘡疤”山體進行危巖體卸載、點綴式綠化、續坡覆土綠化,對采場底面進行整平覆土,復墾為耕地、林地等綜合治理措施,如今的狼窩山上,層層梯田已成氣勢,昔日高低不平的廢礦變成了今日的綠水青山、果樹滿園,亂石深坑則變廢為寶,變成了一潭碧水,既營造了山水相依、林草相偎的迷人風景,又承載了雨季蓄水、旱季灌溉的功能。
據了解,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投資166.37億元,涉及67個大項、326個子項目。截至2020年底,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泰山綿延處,汶水川流間,一個個綠色奇跡正在被創造。經過生態保護修復,破損山體蛻變成連片綠洲,污濁斷流的水系煥發新生,溝壑縱橫的土地變為良田,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凸顯,我市“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綠”的總體目標逐步實現,“一山兩水、兩域一線”生態保護修復大格局逐步成形,“泰山大生態帶”生態屏障已然構筑,一幅秀美的生態畫卷正在泰汶大地徐徐展開。
留住青山,贏得未來。隨著我市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不斷推進,如今的泰汶大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處處呈現出生態秀美的景象,“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的目標正悄然實現。眼下,立足新起點,我市正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真正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綠色發展帶來的實惠,奏響生態文明新樂章。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李皓若 蘇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