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有味道”的研究:破解藏野驢“吃喝”里的秘密
新華社西寧5月23日電(記者陳杰)在青藏高原腹地,行人經常能看見成群結隊的藏野驢在草原上覓食。當汽車駛入藏野驢的活動范圍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它們甚至會揚蹄疾跑,竭力與汽車保持平行。
藏野驢是青藏高原地區特有物種,也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因為四肢粗壯、身姿矯健,藏野驢經常被人們誤認為是野馬。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同作介紹,藏野驢具有適應青藏高原環境的特殊機制,這不僅關系到這一物種自身的生存,還會影響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平衡與穩定。
“生存環境惡劣,食物來源匱乏,藏野驢何以生存繁衍?”2017年,當時在中科院西高所攻讀博士學位的劉宏金來到三江源地區參與科學考察,在草原上肆意奔跑的藏野驢引發了他的研究興趣。
藏野驢是典型的荒漠草原動物,極耐粗食,同時有較高的牧草消化率。中科院西高所副研究員劉宏金介紹,對草食動物而言,消化飼草要依賴胃腸道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是將牧草轉化為自身所需營養的“紐帶”。
“有時糞便中含有的信息,比研究動物本身更有價值。”近期,劉宏金與同事的一項研究發現,和同一區域的牦牛、藏羊相比,藏野驢腸道菌群中含有更豐富的纖維素分解菌群和纖維素酶,具有更強的牧草干物質消化能力。
藏野驢種群分布相對分散,不易獲取實驗樣品。劉宏金介紹,含有腸道菌群和食物殘渣的糞便更容易收集和保存,同時也不會對動物自身造成損傷。
藏野驢警惕性強,反應靈敏,要想采集到它們的新鮮糞便,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耐心蹲守。劉宏金說,為避免驚擾藏野驢,他一般匍匐在200米以外的草地上,用望遠鏡仔細觀察,一旦有新鮮糞便排出,就要立刻前往采集。
“最難受的是冬天,有時終于等到藏野驢排便,卻發現四肢都已經凍得麻木了。”劉宏金說,野外科考的過程雖苦,但也讓自己對藏野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來,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的實施,藏野驢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據統計,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藏野驢種群數量約為3.6萬只。
“藏野驢有一套適應高寒環境的獨特生存策略,其背后的機制仍需要深入挖掘。”劉宏金說,希望不久之后,我們的研究成果能夠為藏野驢保護提供新的科學依據。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