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而行 向險而行 活躍在地質災害防治一線的“偵察兵”
新華社蘭州5月11日電題:向山而行 向險而行 活躍在地質災害防治一線的“偵察兵”
新華社記者胡偉杰、馬希平
每當“舟曲”二字傳到竇曉東耳朵里,他心中難免會“咯噔”一下。那一瞬間,有關地質災害防治的所有記憶都會涌上心頭,有驚險,也有苦累,更有光榮。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是我國地質災害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全縣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達400多處。2010年“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曾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山洪泥石流災害。
據介紹,這里的山,猶如一個個單腳獨立的人,高聳屹立又顫顫巍巍。每到夏季,人們總是提心吊膽,一下雨,出門先望望山,每一片滾落的土石,都可能在山下激起“軒然大波”。
竇曉東是個“80后”,他已在甘肅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中心工作超10年。該中心是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的技術支撐單位,日常工作是配合開展地質災害預防值守、信息報送、災情統計和趨勢預測等。同時還承擔重大地質災害災情險情調查、監測、研判等技術支撐工作。
舟曲,是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竇曉東還記得,2019年8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同事電話,告知舟曲縣東山鎮牙豁口發生滑坡險情。第二天一早他就趕往現場。
2018年,舟曲縣南峪鄉就曾發生滑坡。當時,滑坡體一度進入白龍江,嚴重擠占河道,上游水位上升7至8米,南峪鄉100多間民房被淹,國道被沖毀。竇曉東當時也參與了滑坡治理工作。
趕到現場時,他們發現,這是一處發育在陡峻山體上部的老滑坡體,正在以緩慢速度從山頂向下滑動。“滑坡體將如何發展”“是否會入江”“何時入江”“是否會形成堰塞湖”,各種疑問都需要竇曉東和他的同事們去解答。
治理滑坡體,首先要獲取數據。竇曉東和同事們架設多種儀器,有三維掃描儀、地基雷達。為了在滑坡體上安裝13臺便攜式GNSS監測位移計,他們冒著滑坡體不斷變形的危險攀緣而上。
通過無人機正射影像對比,延時攝影、三維掃描,實地勘察等手段。治理團隊積累了大量數據。他們還實地調查走訪,通過村中老人口述和歷史資料,建立了對滑坡體更完善的認知。
終于,調查員們提前5天成功預判了滑坡體入江時間,為當地政府提供了充足的部署時間。待滑坡體入江后,早已待命的各支救援隊伍迅速搶險,短短幾天就疏通了河道,保障了受威脅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我們通過提高群測群防能力,用專業儀器替代人工,加強部門協同,提高應對地質災害的風險預警能力,兩年內實現7次成功避險。”甘肅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中心副主任郭富赟說。
甘肅地質災害頻發,全省目前共有2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著200多萬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中心的工作者們責任重大。雖然他們很少出現在搶險救災的“聚光燈”下,但這些特殊的“偵察兵”未來仍將繼續活躍在山谷田野間,守護好當地的人民群眾。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