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紅馬甲”,吃下“定心丸”
新華社濟南5月5日電題:穿上“紅馬甲”,吃下“定心丸”
新華社記者陳灝、邵魯文
“您掃一下二維碼,填上個人信息,采樣時出示一下就可以了……”“排隊請保持距離,不要擁擠……”近日,在山東聊城臨清市曹崗社區古樓南街的核酸檢測點,43歲的王俊茹身著防護服,耐心引導著居民進行核酸采樣。
王俊茹是臨清市“鄉村公益崗”招聘的工作人員。4年前,她與原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一直沒找到工作。今年3月,王俊茹報名參加了公益崗的招聘并通過選拔,如今每個月有2000元的崗位補貼。
在臨清市,有3000多人像王俊茹一樣,穿上印有“鄉村公益崗”字樣的“紅馬甲”重新就業,他們大多是來自農村的脫貧人口或零就業家庭成員。這些公益性崗位,既是為他們“救急難”的“及時雨”,也是為家庭收入“托底線”的“定心丸”。
臨清市戴灣鎮趙官營東村村民馬秀忠身患尿毒癥,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在村微信群中看到公益崗招聘信息后,他提交了自己的資料。經過民主評議和公示,馬秀忠成為河湖管理員,主要負責巡查河段、打撈漂浮物等工作,偶爾也參與村里的衛生打掃等工作。“活不重,我干得來,有這樣的工作機會太難得了。”他說,多了這份收入,家里的壓力比以前輕了不少。
以公益崗安置消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長期失業人員,是山東省著力提高城鄉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的新舉措之一。
去年12月印發的《山東省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間,重點面向城鄉困難群體、大齡人員創設120萬個左右的城鄉公益崗,涵蓋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社會事業、設施維護、社會治理等范疇。山東各地根據基層工作需要,陸續推出各具特色的崗位,吸納安置就業困難群體。
山東省東營市牛莊鎮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需要,設置新時代文明管理員、治安聯防員、網格協管員等公益性崗位,吸納90多名難以出門務工的低收入人員;臨沂市針對當地森林防火任務較重的特點,招收2958名防火巡林公益崗人員;棗莊市嶧城區結合生態建設需要,開發出河湖擴綠、鄉村添綠、濕地復綠、防火護綠、荒山披綠、山體興綠和紅色生態7類生態公益性崗位……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數據顯示,截至4月上旬,山東全省已開發城鄉公益性崗位41萬個,其中八成崗位投向農村地區。這些崗位在實現吸納就業、托舉民生的同時,也讓部分以往農村“想干干不好、愿干干不了”的工作有了著落,對提升基層在環保、防疫、防火等方面的治理能力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例如,在棗莊嶧城區底閣鎮,由采礦塌陷地改造而成的漁業生態旅游觀光休閑基地面積約有1萬畝,河面垃圾和浮萍雜草等漂浮物的清理一直是難題。今年,當地專門開發了生態公益崗,安排人員從事這項工作,基地水質明顯改善。
“公益崗吸納了更多的人參與鄉村基層治理,讓農村村容村貌維護、衛生防疫、農田基礎設施管護等工作有人干、有人管,正推動農村公共服務欠賬和短板加快補齊。”山東省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主任衣軍強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