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壟上種糧食 土地里生希望
種地沒有田壟?這在很多種地多年的“老把式”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如今,在泰安市48.77萬畝的土地上,曾經每畝地占到十分之一的田壟,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肥城市安駕莊鎮安莊村實施“減壟增地”模式的麥田
這不僅僅是田地外貌上的變化,更直觀也更重要的是,原來僅用于田地分界、引水澆地的田壟,變成了一樣高產的耕作區。小小的變化,讓原來每畝只能種八九分的土地,終于實現了“實打實”的“畝產”。
這種“減壟增地”的模式,不僅增加了種植面積、提高了產量,讓糧食生產愈發接近現代化,更讓降低種植成本、增強抗災能力、提高農民收入“從夢想照進了現實”。
水肥一體化催生“減壟增地”模式
在漫長的農業種植歷史中,灌溉一直是困擾農人的大問題。田壟,就是古人為解決這個問題創造出的智慧結晶。不過,隨著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田壟的作用一再弱化,直至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消失。
5月2日13時36分,從肥城市安駕莊鎮上吃完午飯的郭瑞勇駕車返回肥城市瑞勇家庭農場。到了位于安莊村的承包地,他打開設備間,啟動智能水肥一體機,掏出手機“搗鼓”了幾下,400多畝小麥,有的開始享受立桿式噴灌的滋潤,有的在雙鴨嘴移動式噴灌的覆蓋中吸足水分,更多的則是在1300余條微噴帶噴灌的“洗禮”下,轉化成日漸豐滿的穗粒。
▲郭瑞勇在手機上操作智能水肥系統
“以前澆地采用的是大水漫灌,必須要田壟。”郭瑞勇說,“2017年時,我們開始探索水肥一體化。經過不斷學習和兩年的探索實踐,我們發現,取消田壟更有利于生產。這兩年的收成證明,‘無壟式’生產對于增產增收效果非常好。”
目前,郭瑞勇共流轉土地1000余畝,最早采用的是立桿式噴灌系統,覆蓋300余畝土地;2021年,他在肥城市農業農村局的政策、資金支持下,又花費近50萬元,購置了整套的微噴帶噴灌系統;今年2月份,他和工人把微噴帶鋪完,3月7日就感受到了“效果不錯”。
“微噴帶南北長100米,東西每隔2米就有一條,噴水高度在1.5米左右。一體機可以加肥料,水肥一次性操作,覆蓋性很好。我在這片地里鋪設了超過13萬米。”郭瑞勇說,“有了微噴帶,就不用地壟了。我只要根據天氣情況、土壤干濕程度和農作物不同生長期,把控灌溉時間、水肥用量以及灌溉頻次就行了,24小時隨時可操作。”
“減壟增地”模式增產又增收
按照傳統的耕作方法,每條田壟要留35到40厘米左右,算下來要占去有效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左右。“實行‘減壟增地’模式之后,每畝土地可增加有效種植面積一分左右,相應地,單產也增加了。”肥城市農業農村局種植管理科科長王梅說。
王梅表示,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增加有效種植面積對于提高單產的影響最為明顯。2021年6月20日,肥城市農業農村局邀請有關專家在安駕莊鎮北石溝村,對小麥“減壟增地”種植模式與傳統有壟種植模式進行了實打測產。結果顯示,“減壟增地”種植模式示范田內,采用微噴帶水肥一體化無壟種植的土地,“濟麥22”的畝產為671.79公斤;傳統有壟種植模式,“濟麥22”的畝產為620.17公斤。示范田與對照田相比,有效種植面積增加11.1%,平均畝增產51.62公斤,增產8.3%。
肥城金豐糧食合作社理事長荊海軍也做過類似的對比實驗。“2021年,我們分別對比了500畝噴灌玉米和500畝大水漫灌玉米的產量,一個平均畝產1400斤,一個平均畝產1200斤,效果非常明顯。”他說,“合作社現有1800畝土地,正在逐步推行新模式,今年還有400畝準備加入合作社,也會盡快安排上。”
▲雙鴨嘴移動式噴灌
畝產提高了,種植戶的收入也自然跟著“水漲船高”,而且經營土地面積越大,收入增加越明顯。
“以1000畝土地為例,采用‘減壟增地’模式,就能比有壟種植多出100畝的有效種植面積。”王梅說,“按照小麥、玉米一年兩作種植,兩種作物的平均畝產都增加90斤的話,增產總量就能分別達到9萬斤。2021年,當地糧食平均市場價為小麥1.2元/斤、玉米1.3元/斤,種植戶能實現增收22.5萬元。”
不僅如此,“減壟增地”后,每年每畝土地可節約水電費60元左右,1000畝土地總計節約6萬元。通過增加收益和減少支出,種植1000畝糧食,增加的經濟效益可達28.5萬元,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
“減壟增地”模式助推農業現代化
從安駕莊鎮一路往東,只要半小時左右的車程,就能到達岱岳區馬莊鎮,這里是“汶陽田”的核心區域,去年“升級”出近2萬畝的“減壟增地”模式土地。
5月3日8時58分,泰安岳洋農作物合作社負責人李寧完成了例行的繁種田巡視后,在朋友圈發了一組照片,并配上了“整齊劃一的繁種田,你就說標不標準吧……”一段文字,滿眼的麥苗綠油油,滿屏的麥穗沉甸甸。
“2015年起,合作社就開始逐漸實施水肥一體化,到2019年,1300多畝土地,全部實現了‘無壟’種植。”李寧說,摒棄了大水漫灌的模式之后,他們每年灌溉節水能到40%到50%左右,“盡管我們緊鄰大汶河,地下水資源豐富,可以進行大水漫灌,但無論是從資源角度還是效率角度來說,使用微噴帶的效益都更加明顯。”
在李寧看來,不管是立桿式噴灌、平移式噴灌、地埋式噴灌,還是微噴帶噴灌,都有效地讓“減壟增地”模式助推農業現代化,也更好地實現了農業生產增產增效。“相對來說,我更推薦微噴帶灌溉,它的澆灌均勻度更好一些。”他說,“還有平移式灌溉效果也不錯,就是投入會大一些,肥城地龍合作社汪龍那里就有一套設備。”
按照計劃,岳洋合作社田地里,小麥收割前的最后一次澆水也就是灌漿水,將于5月15日左右開啟,只要5天左右,1300多畝土地就能全部澆完。“大水漫灌的話,大概需要3周以上。早了,達不到效果;晚了,就會耽誤麥收。”李寧說,“澆完水就等6月8號左右的收割了,全部機械化大概4天就能完成。”
收割如此迅速,不僅僅得益于機械化的大規模使用,李寧表示,平整的土地更有利于機械化操作,尤其是收割機“塊頭”特別大,之前有田壟的時候,掉頭比較費事,收起來的小麥凈度也不是很好。去壟之后,收割機在田野里簡直是“健步如飛”。
看著整齊的大塊麥田,李寧也特別期待今年的收成。“去年秋汛影響還是有的,播種畢竟晚了。”他說,“但是經過加強管理,精細灌溉,今年的苗情好于預期,豐收在望。”
“減壟增地”模式繼續進行種植試驗
“看這個長勢,很有希望達到1400斤上下。”5月2日15時15分,肥城市地龍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社員李加云,正在利用移動式噴灌機給試驗田澆水,看著近200畝的小麥長勢正旺,他不禁這樣說。李加云今年70歲了,一輩子務農,以前自己種地,想不到土地上能實現“減壟增地”,更想不到畝產能到1300斤以上。
▲肥城市地龍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移動式噴灌機作業
合作社負責人汪龍在一邊聽著李加云的話,一臉微笑。“這邊是按照有壟與無壟兩種模式來進行種植的,還有3個小麥新品種,主要是看哪種組合效果更好。”汪龍說,“合作社北面,與郭瑞勇緊挨著的麥田,全部是地埋式噴灌系統,這是肥城市農業農村局投入50多萬元上的示范項目。”
“我們在安駕莊鎮蔡家顏子村、安莊村、護駕院村、東趙村等,打造了2400畝的核心示范區,汪龍、郭瑞勇等都是示范種植戶。”王梅說,“‘減壟增地’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示范區會采取多種方式生產,通過對比,讓更多種植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種植模式。”
王梅表示,各地區在推廣“減壟增地”模式時,一是要從地塊的實際情況出發,二是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作出合理選擇,比如微噴帶經濟實用,維修也比較方便,就更適合大范圍使用。”
“我們會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門的工作,用更加詳實的數據支撐,為模式的完善和推廣貢獻力量。”汪龍說,“比如地埋式噴灌系統是我們新上的項目,增產效果到底如何,還要等今年的種植結束之后才能確定,我們非常期待。”
我市全域推廣“減壟增地”模式
“‘減壟增地’模式,不僅能增加有效種植面積、推動農村耕地規模化經營、加快節水農業發展步伐,還能拓展社會化托管服務范圍、加快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農業。”泰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姜士科表示,數字農業顛覆了傳統種植管理理念,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好處這么多,推廣當然要跟上。
根據市委、市政府安排,“減壟增地”是我市今年重點推進的改革任務之一,要在全域內推廣,旨在打造“成方連片”高產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我市共推廣“減壟增地”48.77萬畝,單是2021年就推廣13.87萬畝,其中肥城市4.33萬畝,岱岳區2萬畝,其他縣(市、區)、功能區7.54萬畝。
以肥城市和岱岳區為例,兩地都從各自實際出發,制訂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
肥城市財政投資1000萬元,出臺補貼、信貸支持等優惠政策,給經營主體一定補貼,并與省農擔公司合作,推出噴灌節水設備購置惠農貸產品;同時積極推廣小麥全成本保險,通過農擔融資、保險托底,解除經營主體的后顧之憂。
岱岳區先后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水肥一體化等項目資金200余萬元,將“減壟增地”與設施節水相結合,通過推廣節水設施,鼓勵扶持種糧大戶、合作社等采取“減壟增地”模式,讓小畦變大畦,提高了種糧的規模和效益。
……
王梅和汪龍一直在交流著關于今年試驗田的內容,也有下一步示范區建設的內容。不管是政府工作人員,還是種植大戶,都在研究、利用、推廣“減壟增地”模式,里面的“道道兒”很多,收益也很多。
李寧發了朋友圈7個多小時后,荊海軍留言“very nice”,并附加了一個“牛”的表情。荊海軍知道,李寧也知道,不管是自己的麥田,還是其他種植大戶的麥田,即將迎來又一輪收獲的繁忙。
郭瑞勇灌溉的時候,微噴帶上方的水霧折射出陽光的閃亮。而在那微微吹來的暖風里,或大或小的水珠與麥桿麥穗撞擊著,發出沙沙的聲音,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演奏起豐收的樂章。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高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