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通過生豬研究發現:ABO血型基因一個350萬年前的古老突變影響腸道菌群
記者4月28日從江西農業大學獲悉,江西農業大學豬遺傳改良與養殖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在農業動物中發現宿主基因組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因果基因突變,對培育生豬新品種,以及研究人類結直腸癌等相關疾病發病機理具有重要參考意義。這一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4月27日晚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
腸道微生物是生物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以及豬等哺乳動物個體腸道中棲居著大量不同細菌,對宿主健康和畜禽肉、蛋、奶生產具有重要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福介紹,腸道微生物組成因受飲食、健康等多因素影響,宿主遺傳是否及如何影響其腸道微生物組成,在國際上存在學術爭議,要鑒別到宿主遺傳對腸道菌群影響的因果基因突變非常艱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黃路生帶領研究團隊,歷時十幾年,通過對兩個世代1500多個生豬個體的5100多個樣品的系統研究,證明宿主遺傳會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和豐度。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江西農業大學教授陳從英,第一作者江西農業大學博士楊慧、吳金鴛等人介紹,研究團隊發現并驗證ABO血型基因的一個350萬年前的2.3kb缺失,導致家豬腸道中N-乙酰半乳糖胺濃度的降低,從而使其丹毒絲菌科相關細菌豐度下降,并系統地闡明其作用機理。
高福說,這是國際上在農業動物(豬、牛、羊、雞等)中鑒別到的第一個宿主基因組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因果突變。而丹毒絲菌科與人類肥胖、膽固醇代謝以及結直腸癌等相關。他分析,豬的消化系統、基因組成和器官大小等與人類相近,其腸道菌群組成與人類更為相似。利用豬作為模式動物,從腸道菌群和宿主基因互作出發,研究人類上述疾病發病機理也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這一研究予以了持續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李德發認為,這也是中國畜牧學科領域第一篇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于借助同樣的手段,研發宿主遺傳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節飼料轉化效率和促進生長新技術,培育節糧型和快長型生豬新品種具有重要參考意義。(記者陳毓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