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國內 > 正文
  • 溜索姐妹的“跨越”人生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 4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溜索姐妹的“跨越”人生》的報道。

      15年前,一位攝影師記錄下這樣一個瞬間:云南省怒江州的余春花和余才妹相互靠在一起,坐溜索過怒江,去對岸上學,嬌弱瘦小的姐妹倆掛在鋼繩上,身下的江水波濤洶涌。畫面令人揪心和震撼,也引發了無數人的關注。

      如今,當地虹橋飛架,天塹變通途。姐妹二人一個成為護士,一個在家里種植草果發展產業,過江要么坐汽車,要么騎摩托,已不再靠溜索。姐妹二人的生活已實現“跨越”,伴隨著她們整個童年和少年的溜索已退出交通“舞臺”,成為大峽谷跨越發展的“活化石”。

      溜索歲月:令人心酸

      余春花和余才妹是表姐妹,她們的家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馬吉鄉馬吉米村喬馬嘎村民小組。曾經,連接怒江兩岸的溜索成為當地村民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印痕,姐妹倆的童年、少年過江時就“掛”在一去一返的一對鋼繩上。

      怒江州山區面積逾98%,境內南北走向依次分布著擔當力卡山、獨龍江、高黎貢山、怒江、碧羅雪山、瀾滄江、云嶺,構成“四山夾三江”的高山峽谷地貌。

      “望天一條縫,看地一條溝。牛羊吃草無路走,猴子過崖眼淚流。”因群山橫亙,江河交錯,“行路難、過江難”阻礙著人們出行的腳步。

      喬馬嘎村民小組位于奔涌的怒江西岸,十幾戶人家散落在山坡上。以前,村民住著竹篾為壁、茅草覆頂的簡陋房屋,日子過得很緊巴。“一件衣服要穿好幾年,上學的書包、衣服很多都是愛心人士捐的。”1998年出生的余春花、余才妹說,家里種點玉米,經常吃玉米稀飯,一年到頭吃不上幾次肉,也沒什么收入。

      除了生活貧困外,讓姐妹倆記憶尤其深刻的便是溜索。鄉政府所在地在江對岸,村民們要去辦事、趕集,孩子們上學都得跨越怒江,兩岸村民要相見得爬幾小時山路。這時,建在怒江邊的溜索就是便捷的交通工具,走親戚、買東西、上學靠它,就連醫生出診也靠它。

      自打記事起,溜索就和姐妹二人相伴。上小學一、二年級時,因年紀小,父母便把她倆分別和自己綁在一起溜索過江。到了小學三年級,余春花和余才妹才開始自己過溜索。“風在耳邊呼呼作響,離江面很高,心都到嗓子眼了。”余春花記憶中,第一次過溜索時,害怕到極點,可為了上學,硬著頭皮過江。

      4月10日,余春花(左)和余才妹(右)站在曾經一起過江的溜索旁。新華社記者王安浩維攝

      一次,余春花過江時,溜梆出了點狀況,她溜到中間時停住了。江風呼嘯,溜索搖晃,腳下波濤洶涌,她就這樣一下子掛在半空中。沒辦法,余春花伸出雙手,握緊鋼繩,交替換手一段一段用力拉著自己向前滑動。她用了好長時間才到岸邊,手被鋼繩上的毛刺扎破,疼得哭了起來。余春花對這次遇險至今記憶猶新。

      有村民在過溜索時掉到江中的大石頭上摔斷了腰,晚上過溜索繩子斷了摔進江里……這些耳聞目睹的心酸往事,至今讓怒江兩岸的村民難以忘記。“因溜索過載能力小、危險性高,人員財產損失難以統計。”怒江州交通運輸部門的一位干部說,有一次一對母子過江,母親到了江對岸,孩子卻墜江淹死。

      2007年,9歲的余春花和余才妹像往常一樣,在江岸邊掛溜梆,準備溜索過江,正好被一位攝影師記錄下溜索過江的過程。“自己一年要溜幾百次吧。”余春花說,外面的人看著很刺激,實際過溜索很無奈,如果有橋有路,誰還去鋼繩上冒險呢?

      就這樣,伴著溜索,余春花和余才妹上完小學、讀完初中……

      虹橋飛架:走上坦途

      姐妹溜索過江上學的照片引發了人們對余春花和余才妹的關注。特別是“溜索醫生”鄧前堆的事跡2011年被報道后,怒江群眾過江難、出行難的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國家決定對怒江、瀾滄江上的溜索實施“溜索改橋”。隨后,怒江“溜索改橋”按計劃完成。

      2013年,交通運輸部和原國務院扶貧辦組織開展全國溜索摸底調查,決定在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7個省(區)實施“溜索改橋”項目309座,幫助西部邊遠山區群眾告別“溜索時代”。

      在國家和各界的支持下,余春花和余才妹的家鄉也迎來了改變。在云南日報報業集團的關心支持下,村民期盼已久的喬馬橋于2018年3月20日開工,當年12月30日竣工,徹底結束了喬馬嘎村民小組群眾生產生活靠溜索過江的狀況。

      從喬馬嘎溜索沿江往上,一兩公里范圍內就有人馬吊橋、拖拉機吊橋、汽車吊橋三座過江橋,而且通村路都已實現硬化。余春花、余才妹姐妹倆曾經常坐的溜索,已停止使用,銹跡斑斑的鋼纜兩端都用鐵絲柵欄纏繞封閉,還被茂盛的竹子掩蓋著。“大橋通了,路修到家門口,坐汽車、摩托車很便利。”余春花望著銹跡斑斑的溜索與車來人往的大橋說,溜索已經好幾年沒使用了。

      在怒江州境內,42對溜索已改造為36座跨江橋梁,“過江靠溜索”成為歷史,保留下來用于旅游體驗的溜索成為見證交通發展變遷的“活化石”。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上已建成各類跨江橋梁140多座。在峽谷間行進,不同類型的橋不斷映入眼簾,仿佛走進橋梁博物館。

      余春花說,我們不用坐溜索過江了,我們的孩子也不會坐溜索了,大家真的是踏上坦途。

      脫貧奮進:幸福滋味

      橋有了,公路通到村,峽谷里無數個像馬吉米村一樣的村莊學生讀書難、老人看病難、產業發展難等問題得到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踏上了快車道。

      余春花、余才妹姐妹和兩岸廣大村民一樣,成為“溜索改橋”的受益者。

      馬吉米村曾有建檔立卡戶168戶591人,2020年全部脫貧。村里草果種植逾11000畝,成為余才妹等村民增收的“金果果”。

      走進馬吉米村,水泥街道干凈整潔,村民房屋前立著路燈,院子里停著汽車、摩托車,房屋外墻上掛著的門前包環境衛生、綠化美化、秩序的“三包”責任制牌引人注意。

      余才妹初中畢業后回到村里,現住在二層的抗震安居房里,徹底告別了茅草房。夫妻二人種了草果和石斛,加上打工收入,一家年收入五六萬元。“男孩不到半歲,女孩兩歲多。”余才妹說,自己的兩個孩子趕上好時代,不像自己小的時候要坐溜索過江。

      “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余才妹閑暇時刷刷手機,玩玩抖音,拍些風景展示一下,還會和姐姐在微信上聊聊天。她希望,自己種的草果結得多多的,價錢賣得高高的,日子越來越好。

      一棟二層小樓,墻體涂著褐色,門上掛著馬吉米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點物流配送點標牌。余春花的家位于村子的高處,和余才妹家隔著幾條街。走進房屋,客廳里的大電視十分醒目,墻壁上貼著夫妻二人在麗江古城拍攝的“婚紗照”,臥室內一個長長的電動按摩椅挨床擺放。“這是買大床等家具送的。”余春花很是自豪。

      4月10日,余春花正在衛生院工作。新華社記者王安浩維攝

      余春花念完初中考入中醫藥中專護理專業學習。畢業后,在昆明一家診所上班,后來她辭職回鄉,幫助家里種草果。2018年,她通過鄉衛生院的招考,成為一名護士。那一年,喬馬橋正在建設中,她經常跑到工地旁觀看,期盼大橋早日竣工。“大橋通車典禮時,自己正在上班,沒有到現場見證盛況。”余春花現在談起時都滿臉遺憾。

      橋通了后,余春花告別了溜索,生活也走上了快車道。現在,家里專門騰出一大間房,擺上貨架和電腦,成了快遞中轉點,丈夫李建全忙于貨物收寄業務。除了發展草果和藥材等產業外,家里還買了面包車,李建全兼顧跑車賺錢。余春花在衛生院負責孕產婦保健和兒童保健工作,經常騎著摩托駛過橋,奔波在江兩岸的村子里。

      “去年,家里總收入近10萬元。希望家里的電子商務活計越來越好,自己通過護師資格證考試。”余春花說。

      “真是過上了以前不敢想的生活。”閑暇時,姐妹倆手牽著手在橋上散步過江,不時停下來,扶著欄桿,看看以前的溜索,吹吹江風。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