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感受夢想的引力!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題:仰望星空,感受夢想的引力!
新華社記者胡喆、宋晨
“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闊別地球183天,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王亞平和兩位戰友翟志剛、葉光富,重回人類家園。
“我想媽媽給我摘一顆星星”——這是出發前,王亞平和女兒的“星星之約”,兩次太空授課、成為首位出艙同時也是駐留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用行動詮釋了“飛天夢永不失重”的箴言,也給女兒真帶回了一顆“星星”。
與“星星之約”一同實現的,還有一個更為矚目的重要進展——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完成,將轉入建造階段,并于今年完成在軌建造。
心至蒼穹外,目盡星河遠。當我們仰望星空,更能夠深切感受到夢想的引力。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距離太空傳來一曲《東方紅》已經過去了50多年。逐夢太空不停步,50多年來,中國人正走出地球,走進宇宙,走向更遠的深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運載火箭加快更新換代,以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長征八號為代表的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陸續投入使用。
——重大工程亮點紛呈,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實施,探月工程“繞、落、回”圓滿收官,嫦娥四號首次著陸月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天問一號實現中國航天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
——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形成體系能力。在軌工作的各類衛星超過500顆,為平安中國、美麗中國、數字中國建設等發揮重要作用。
——空間科學探索與實驗研究取得一批原創成果,“慧眼”“悟空”“張衡一號”“天琴一號”“太極一號”“羲和號”等衛星提供了科學研究新的手段。
——國際合作成果顯著,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新簽署約50項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航天能力建設,共享中國航天發展成果。
今年“中國航天日”之際,國家航天局又帶來了更為振奮人心的規劃: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將堅持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
一是將實施探月工程四期,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鍵技術攻關,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二是行星探測工程將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三是推進重型運載火箭研制,研制發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四是建設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應對體系,健全空間環境治理體系能力。
“中國航天藍圖已繪,風正帆滿,再次踏上新征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國家航天局將秉承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宗旨,堅持和平、合作的“和合”理念,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民生福祉、服務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攜手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