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古書“治病”分幾步?一起來看古籍修復師的這項絕活
新華社西安4月24日電(記者 蔡馨逸、李亞楠)在陜西省圖書館四層走廊盡頭的一間辦公室里,古籍修復師吳菲菲伏在桌案前,一手輕壓書葉,另一手小心翼翼用鑷子把一張刷好漿糊的小紙條放在書葉上破損的位置……十余年里,她讓一本本破損、蟲蛀、卷曲的古籍“重獲新生”。
古籍主要指書寫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經歷過時間的動蕩,古籍或多或少會出現酸化、絮化、老化、霉變、鼠嚙、蟲蛀等病害,危及存續。
古籍修復師就是為古書“看病”“續命”的人。
“修復古籍是個細致活,要對每頁紙負責。”吳菲菲說,拿到古籍后,要仔細檢查它的基本情況并加以記錄、制定修復方案,拆解書衣、紙捻、書葉等,檢測紙張,選取合適的修復用紙、染料和漿糊。
做好前期準備,才能開始著手修補。修補的關鍵,是“對癥下藥”。遇到水漬、臟污,選擇合適的方法去污除酸;遇到書口開裂,用皮質條粘牢裂口;遇到蟲蛀、破損,要用材質相近、顏色略淺、厚度稍薄的修復紙補齊;遇到霉變、紙張強度降低,則要在背面加托一張紙加固書葉……
待病害一一解決后,還要將書葉逐頁噴潮壓平,再經過剪齊、墩齊、錘平、齊欄、壓實、上書捻、上書衣、裝書皮、貼書簽等多項程序加以裝訂。
根據病害情況不同,修復一本古籍需要一周到數月不等。完成陜西省圖書館鎮館之寶之一的清雍正銅活字《古今圖書集成》的搶救性修復則用了四年多時間。
陜西省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擁有古籍35萬余冊。《古今圖書集成》共4600多冊,是我國圖書史、類書史、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入選了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經歷過戰亂顛沛流離,這套書存在酸化、缺損、褶皺、粘連、蟲蛀、水漬、斷線等多重問題。2015年,“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陜西傳習所”建立,《古今圖書集成》迎來了整體性科學修復保護。
項目開始時,修復團隊選取了15冊古書進行試修。“這套書整體水漬嚴重,我們嘗試了多種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反而對紙張有傷害。所以我們暫時不去處理水漬,先解決其他問題。”吳菲菲說,“每一個舉動都可能對古書造成傷害,根據修舊如舊、搶救為主、治病為輔、最少干預、過程可逆的原則,對于不能妥善修復的,寧可不修。”
2020年,《古今圖書集成》搶救性修復保護階段任務完成。此后,陜西傳習所除了持續進行《古今圖書集成》的修復保護外,還開展了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和陜西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保護修復項目。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2009年,吳菲菲剛參加工作,正趕上陜西省圖書館擴充古籍修復人才隊伍,從小對傳統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她立即報名加入。
從理論學習到實際操練,再到能夠獨自修復一本書,吳菲菲用了一年時間。“比起前輩們,這已經算快的了。”吳菲菲說,得益于國家對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視,他們有機會到北京、山西等地學習交流,系統學習版本、拓片、紙張、書畫裝裱等相關知識。
入行11年,吳菲菲在多個修復項目中鍛煉了技藝。最初的新鮮感褪去,她習慣了工作的平凡和枯燥,在每頁紙中尋覓歷史,與古人“對話”。
據了解,“十三五”以來,像吳菲菲這樣的修復師從不足百人增至數千人。同時,全國古籍資源分布和保存狀況基本摸清,并建立了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上線“中華古籍資源庫”實現在線登記查詢閱覽,滿足了公眾使用古籍資源的需求。
在擁有24萬余冊古籍的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學生們除了能夠翻閱古籍,還從善本書展、雕版印刷體驗、古籍摹寫體驗等活動中了解古籍知識,感受文化傳承。
今年“古籍保護利用”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吳菲菲說:“隨著國家對古籍保護利用的重視,這些文化遺產不僅能得到更科學、規范地修復和保護,還將通過多種方式走進公眾生活。”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