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區全面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春末,岱岳區范鎮鄭寨子村大棚里的無花果早早掛滿枝條,從樹干基部分化出來的分枝已高過頭頂。壟間,村民趙維圣從腰間掛著的小桶里抽出一節綁絲,熟練地將枝條綁靠在鐵絲網上。
“以前種點玉米小麥,去掉成本賺不了幾個錢。現在我們把土地流轉出去,不用擔心收成好壞,年底還有分紅。”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讓村民嘗到了增收“甜頭”。
流轉了土地的趙維圣一家并沒有離開熟悉的土壤,他們成為汶陽寨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工人,不用外出打工,除去土地流轉費和年底分紅,每月還能領到2000多元的工資。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讓村民既當“股東”又當“員工”,是鄭寨子村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密碼”。2014年,鄭寨子村成立了慧鑫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全村1600畝地全部流轉到合作社手里,發展反季節無花果、草莓、牛蒡,打造保底收入加收益分紅的統一運營模式。
“不僅解決了土地資源閑散、發展資金不足問題,還為村內150多人提供了就業崗位。”鄭寨子村黨支部書記亓會峰介紹,2021年村集體收入達到50多萬元,10%列入集體收益,30%作為村民分紅,60%作為村民再入股,實現循環發展。
對于祖祖輩輩和土地打交道的農民來說,土地是跨不過去的“鄉愁”,鄭寨子村為每位村民留出24平方米的土地,供村民種一些日常的瓜果蔬菜。“小事上也都為我們著想,聽說我們以后年底的分紅能越來越多,人家村支書還能坑咱?”笑意從趙維圣臉上蕩漾開來。
日上三竿,從肥沃的平原來到崎嶇的山地,道朗鎮北張村村民王培明正在果園里精心照顧去年嫁接的蘋果新品種。
“合作社邀請專家給我們培訓,這種黃金維納斯一斤能賣20元錢。”王培明說,近幾年游客越來越多,水果不愁賣。
北張村曾經屬于省級貧困村,2015年村集體收入只有8000元,村委向北走100米,50多畝的果園承包費基本就是全部收入來源。
“想法挺多,但那時候資金是個問題。”2016年,村黨支部書記王培勇說服幾位老黨員,一人拿出2000元注冊資金,成立了“林夕圓”林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帶農戶外出考察、邀請專家更新品種、購買化肥降低種植成本、幫助聯系銷售,結束了農民“孤身闖市場”的歷史。
2017年6月,全國農改試點試驗落戶岱岳區。短短幾年時間,王培勇“夢圓”了。
北張村抓住機會,高標準打造了連棟大棚,先后引入樂惠農業、綠地頭電子商務“拎包入住”,通過村企聯建,先后發展特色民宿、墻體彩繪、林果采摘、鮮切花基地、果品加工車間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成為當地有名的“網紅村”。
讓城里人來體驗田園生活,讓村民在家門口賺錢,這是北張村要實現的“美麗經濟”。“在開發庭院民宿上,村民拿出自己的閑置房間,企業裝修運營、村民提供服務,按企業50%、村集體10%、村民40%的比例進行收益分成,實現了企業、村集體、農民三方共贏。”王培勇介紹,去年,北張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萬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向示范村的華麗轉身。
為把鄉村產業集約化生產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岱岳區在摸索推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基礎上,探索“村村抱團”的發展方式。
角峪鎮岳家莊村黨支部成立岱岳區昌盛葡萄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發展水果種植業。但本村土地有限,村黨支部聯合柴莊、魯西等8個村的300多戶村民都發展葡萄大棚,目前區域內已建設葡萄大棚近300個,種植戶達到200戶。僅此一項,村集體收入增加40多萬元,帶動村民收入增加1000多萬元。
“今年,岱岳區將全面推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合作社聯合社、產業鏈合作社等,不斷做強農村上下游產業鏈經濟,力爭村集體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實現‘倍增’,10萬元以下的村徹底‘清零’。”岱岳區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安郁杰表示。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畢鳳玲 特約記者 李慶林】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