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皮鎮”再造“米糧倉”
新華社長沙4月20日電題:“草皮鎮”再造“米糧倉”
新華社記者明星、柳王敏
谷雨至,插秧忙,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飛天山下的田野充滿生機。20日一大早,種糧大戶曹發金已組織好30余人的隊伍下田拋秧,“今天是早稻初插第一天,預計一周后,飛天山鎮長沖村1200多畝地可全部種下去。”他說。
春天的氣息彌漫在平整的水田上,然而幾年前這樣的春耕春插畫面卻很難見。飛天山鎮曾是遠近聞名的“草皮鎮”,幾乎村村戶戶都靠種植草皮、苗木創收。
飛天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周文杰說,相比種糧種菜,種植草皮經濟效益更高,全鎮種草合作社一度達到200多家,形成了種草、鏟草、賣草產業“一條龍”,當地人把草皮產業當成了“金飯碗”。
但端“金飯碗”的代價卻是破壞“子孫田”。飛天山鎮白溪村村支書黃小明帶記者實地看了一塊草皮田,地面幾乎只有板結的石子和沙子,而這塊貧瘠的土地原本是肥沃的良田。
“長期種植草皮,耕作層土壤被‘鏟’沒了。”說起種草帶來的變化,黃小明告訴記者,村里兩年前請來專業機構測量土壤肥力,有機質含量幾乎為零。
“一名種植大戶2021年流轉了我們村的農田種植高粱,為改善土壤肥力,用肥量是正常田的兩倍,但是高粱畝產量只能達到正常田的一半。”黃小明說。
為保護基本農田、穩定糧食生產,2020年5月以來,蘇仙區大力開展遏制耕地“非農化”行動,制定糧食生產方案,明確糧食種植戶購買相關早稻品種可享受50%的購種補貼,種植早稻30畝以上的種植戶可按每畝200元的標準享受獎補。
黨員干部帶頭鏟掉自家草皮。保護耕地相關工作啟動后,白溪村黨員何志斌首先帶頭退掉了兩畝草皮,黃小明家的4畝草皮也被鏟掉了。黃小明說,千百年的良田沃土,不能變成了“石頭土”,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為了退出來的農田有好收成,蘇仙區農業農村局對草皮退出后的種植結構調整進行了技術指導,引導農戶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科學施肥用藥,加強拋荒耕地治理。
“種過草皮的田,產量要低一些,土質比較差,石子比較多,需要施用生態綠肥慢慢改善,只有科學種田才能有好收成。”曹發金說,耕地不能拋荒,更不能“非農化”,要把地種好,多產糧。
記者了解到,蘇仙區原有草皮種植面積3.48萬畝,目前整治率已達99.5%,復種糧食面積近2.8萬畝,區域內遠近聞名的“草皮鎮”有望再次成為“米糧倉”。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