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國內 > 正文
  • 復墾利用:大地“傷疤”變良田

      新華社成都4月19日電題:復墾利用:大地“傷疤”變良田

      新華社記者胥冰潔、尹恒

      太陽照在紅旗河谷。56歲的彝族漢子都紹友曾在起伏的攀西大裂谷山脊上墾了一輩子薄田,如今他勞作在一片極為平坦開闊的田野上。

      一排排早春蔬菜大棚分布在蜿蜒的安寧河兩岸,在陽光下熠熠發光。歷時近10年的工礦廢棄地復墾,讓攀西大裂谷深處建起適宜機械化耕作,旱能灌、澇能排的農業示范區。

      四川攀枝花市米易縣,地處攀西大裂谷的安寧河平原,礦產資源豐富,過去礦山企業眾多。十年前,該縣白馬鎮紅旗河谷有一塊面積達110公頃的工礦廢棄地,就像大地上的一塊“傷疤”。風吹日曬,雨水沖刷,地表成了沒有覆土層的裸巖石地,光禿禿地扔在那里,種不出莊稼。

      2012年起,國家啟動工礦廢棄地復墾試點,紅旗河谷得以進入視野。

      白馬鎮黨委副書記王肖說,當時縣里組織了多次實地調研,發現這里是一塊隱藏的寶地——原本水土富饒,屬于可種植早春瓜菜的稻菜輪作區;加上緊臨安寧河,有一條完好的干渠貫穿;電力設施也能夠覆蓋復墾區。

      米易縣土地儲備開發交易中心主任范世濤記得,這里土層雖然表層粉質粘土的厚度較薄,但地質條件穩定,于是當地決定在復墾區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在緩坡上建村民新居,把在高山上生存條件惡劣的眾多村民搬遷下來。

      從薄土碎石地到高標準農田,談何容易?

      “我們通過三個步驟來克服了這些困難:一是砌田坎和開挖灌溉與排水工程,既防止洪澇又減少水土流失;二是平整土地并用有肥力的土壤均衡覆蓋;三是通過種植樹木、果林和各類農作物,增加復墾區內表土植被,從而增加生物多樣性,保持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范世濤說,通過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修建等,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降低了,土地退化被有效治理。

      如今,高龍村居住著712戶3500多人,是攀枝花市規模最大的彝族聚居移民新村。近2000畝的紅旗河谷現代農業產業園,穿插著休閑觀光步道和天然河灘濕地,實現了康養休閑、觀光旅游、采摘體驗等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

      “以前山上缺水,只能種點土豆和玉米,夠吃就行。現在取水方便了,有了大棚,一年四季地里都不會閑著,輪種番茄、辣椒、玉米、水稻等。”都紹友說。

      為了盡快帶動村民適應現代化標準化種植,村里還定期邀請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培訓指導,還開辦了“農民夜校”。只要一有空,都紹友便邀約鄉鄰們一起去“充電”。

      去年9月,都紹友種下了3畝地的番茄,畝產超1.6萬斤。“今年行情好,番茄可以賣到5元一斤。”一季番茄就賣了23萬多元,都紹友按捺不住喜悅。

      得益于復墾耕種,高龍村全村人均收入從2016年的0.8萬多元,增加到2021年的2.2萬多元。

      站在自家寬敞的院子里,都紹友說:“工礦廢棄地復墾讓這里換了‘新天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