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沉船古瓷|“長江口二號”沉船古瓷水運路線猜想
“長江口二號”沉船上發現了大量晚清時期的景德鎮民窯瓷器,與之“同款”的古瓷在景德鎮古窯址中多有出土,側面印證了其為當年的暢銷瓷。那么,這些瓷器是如何通過水路從景德鎮銷往各地甚至海外的?
“景德鎮是古代海上陶瓷貿易不變的貨源供應站。古代海上陶瓷之路始于公元9世紀中期的唐代中后期,進入19世紀之后開始衰落,黃金時期為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兩百余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肖發標參與了景德鎮多個窯址的考古發掘,他認為,四通八達的水路,是不沿海不沿邊的內陸城市景德鎮成為延續千年的海上陶瓷貿易貨源地的關鍵。
江西的河流水系發達,與浙江、福建、廣東的水系源頭往往只有一山之隔,為瓷器這種商品外運創造了條件。肖發標說,最遲在宋元時期,景德鎮等窯口的瓷器通往沿海港口的外銷路線就有好幾條,呈扇形向東南沿海打開。其中一條向東線路就是“鄱陽湖—長江—上海”線路。
“在晚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從昌江順流而下,到達鄱陽湖后,再換船出湖口入長江,順長江干道而下至長江入海口到上海港。”景德鎮陶瓷大學藝術文博學院博士生導師、景德鎮東方古陶瓷研究會執行會長曹建文說,鴉片戰爭后上海港正式對外開放,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外貿口岸之一。
至于當時“長江口二號”沉船到達長江入海口后,是往南走還是往北走,是內銷還是外銷,專家認為還有待研究。曹建文說,此前在浙江寧波北漁山島海域曾發現清道光時期的“小白礁1號”沉船,該船裝載的瓷器多為景德鎮晚清時期的青花和粉彩瓷器,有研究表明,其航行目的地為琉球或越南、泰國等東南亞一帶。“長江口二號”沉船的目的地或與其相同,但也不排除往北去往朝鮮等國的可能。
據史料記載,沉船所處的晚清時期,內憂外患,戰爭不斷,景德鎮瓷業總體走向衰落。景德鎮瓷外銷的數量和比例已大大縮減,歐美、日本等洋瓷乘機大量傾銷中國。
曹建文說,但誰都無法否認,千百年來,景德鎮陶瓷通過碧海帆路源源不斷銷往世界各地,為中國走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窗。
記者:袁慧晶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