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樂泉二胡:一根琴桿頂天立地 兩根琴弦連接東西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9日訊 民間有句順口溜叫: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一根琴桿頂天立地,兩根琴弦連接東西。內弦如龍吼,沉穩雄厚;外弦如鳳吟,高亢明亮。傳承千年的二胡,音律呈現出中國傳統美學“和”的思想。74歲的高振保是郯城縣樂泉村二胡的“代言人”,也是臨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胡制作技藝傳承人。
“自從十五六歲,我就跟我父親做二胡,做了五十多年二胡以后,學了不少經驗,也積累了不少技術。”提起自己做二胡的手藝,高振保十分自信。他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一把二胡由琴桿、琴筒、琴軸、琴弓、琴弦等組件構成。二胡雖小,但每一把都得經過選料、打磨、拋光、調試等上百個工序,每一道工藝都在考驗著制琴師傅的功夫。高振保做的二胡不僅僅是樂器,更是傾心打造的藝術品。
“做一把好琴首先得選料,你就跟做人一樣的,你得規規矩矩的,每個步驟都得做好,精心制作,才能做出一把好琴。”高振保說,想做一把如意的好琴,選料的關口一定要把好。料選不好,對二胡的音質也會有影響。“方方面面都有不少訣竅。選木材,你得知道這個木頭是朝陽還是朝陰;選皮子的時候,春秋四季你得能看準。”
除了在木材的挑選上十分講究之外,制作二胡的手藝也充滿了豐富的細節。高振保制作的二胡大部分環節靠手工,需要極強的耐心和技術。尤其是“蒙皮”的環節,看似簡單,卻包含了制琴人的許多巧思。
高振保介紹,在相同材質及工藝條件下,“蒙皮”是決定音色的重要角色。“蒙皮”要通過仔細作業,經過挑皮、剪皮、裁皮、泡皮等十幾道工序,最大限度發揮這張皮子的作用,以取得上乘的音色、音量、靈敏度。
“全憑著俺蒙皮時候的手感。”高振保告訴閃電新聞記者,“咱是手工的。你要薄就薄,要厚就厚,咱能做出來。”
制琴五十多年,高振保對二胡的熱情不變。古稀之年的他還在堅持學習音樂知識、參加樂器展銷會,看到新穎的手法和工藝,還是會仔細琢磨、反復推敲。他現在的制琴技術,已經在先輩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改進和提升,但他仍然沒有停下技術提升探索的腳步。
“我很喜歡樂器。”高振保說,“咱做樂器就是想著滿足這些音樂愛好者的需求。咱做工藝品,你不虛心學習,行嗎?人家改了樣,人家改的什么,咱爭取還得結合人家的長處,咱改的可能比他改的還好看或者還好用。”
高振保說,未來他還想把樂器制作規模再擴大點,樂器制作水平上更加精心。“得接受人家音樂愛好者提的寶貴意見,再提升提升!”
閃電新聞記者 夏雨 孫碩 孫雪霏 通訊員 郯城臺 胡祥振 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