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讀岳陽樓
岳陽樓雄踞湖南岳陽,與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它腳踏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面對青螺滴翠的君山,頭枕滾滾東去的長江,背靠繁華秀麗的鬧市,融大江大湖之豪氣和靈秀于一身。
來到岳陽樓公園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黑底藍字對聯(lián):“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進得大門,沿著一條甬道北進爾后拾級而上,抬頭可見兩根石柱中間一副橫額,上書“南極瀟湘”四字。
過城門,下石梯,可以看到水邊的平臺,即閱兵臺。相傳,這里曾是三國時吳國魯肅訓練水軍的地方。岳陽樓前的洞庭湖水面遼闊,風平浪靜,湖岸上恰巧有個山丘,不失為練兵閱兵的好地方。
據(jù)《三國志》記載,魯肅受孫權(quán)之命,率萬人屯駐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陽,在進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建起了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即為岳陽樓的前身。唐開元年間,中書令張說謫守丘州,將西門城樓擴建為樓閣,初名“南樓”,后改名為“岳陽樓”。此后幾經(jīng)燒毀復建,現(xiàn)存岳陽樓是清光緒年間整修的,樓址內(nèi)遷六丈許,高15米,為三層四柱純木結(jié)構(gòu),樓頂酷似一頂將軍的頭盔。主樓結(jié)構(gòu)精巧,端莊渾厚,與洞庭湖連為一體。借千里洞庭、萬里長江之造化,岳陽樓有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浩然之氣。
文因樓生,樓以文名。昔日小小的閱軍樓,因為歷代文人的墨寶,逐漸成為天下名樓。在閱兵臺南側(cè)不遠處,有一座懷甫亭。當年杜甫流落巴陵,貧困潦倒之際,為岳陽留下了不朽詩篇《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為了紀念這位文學巨匠,岳陽人民修建了“懷甫亭”。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將岳陽樓的四周景色、早晚晴雨描繪得淋漓盡致,展現(xiàn)了洞庭湖的壯美與岳陽樓的宏偉。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發(fā)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情懷,成為千古絕唱。
一篇《岳陽樓記》,把岳陽樓的名氣推到了頂點。當時范仲淹并沒有到過岳陽樓,而是受朋友之托寫的。文章開篇即言:“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滕子京何幸,不管他的政績?nèi)绾危瑑H僅是重修岳陽樓,就可以名垂青史了。岳陽樓何幸,景以文名,名揚四海。如今,除了三層主樓層層掛有巨幅不同書法家寫就的《岳陽樓記》外,就連文中的“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也被設計成景點。
站在岳陽樓上憑欄望去,八百里洞庭湖煙波浩渺,遠銜天際,洞庭湖大橋如長虹天落,跨過岳陽城直奔君山,令人遙見浩蕩長江的氣吞萬里之勢。晨霧暮靄中,君山公園亭臺樓閣若隱若現(xiàn),令人如見海市蜃樓。“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誠不我欺。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lián)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