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國內 > 正文
  • 香菇“狀元兄弟”成長記

      新華社北京4月12日電 4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香菇“狀元兄弟”成長記》的報道。

      任章云坐在記者對面,娓娓講述著自己的故事。今年41歲的他,是盧氏縣潘河鄉上川村人。那里曾是一個深山貧困村,每人只有7分耕地。

      地處河南省西部山區的盧氏縣,縣域總面積400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萬,平均海拔1200多米,可謂“三山三河兩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1986年,盧氏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貧困縣。

      苦孩子成“香菇狀元”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任章云初中畢業后就輟學在家種起了香菇。2000年,他種了4000袋,收獲8000多斤鮮香菇,被評為全縣的“香菇狀元”,縣里還獎勵他一臺小型香菇烘干機。

      但受限于當時的種植規模,任章云彼時的收入依然寥寥。2004年他結婚,欠下了6萬元的債務。為了多掙錢還債,婚后不久他就隨村里人一起去礦山,當起了爆破工,這是一個充滿危險的工種。

      2012年端午節前夕,他在實施爆破時發生了事故,造成腿部嚴重骨折。他終于下定決心回家全心全意種香菇。

      這年年底,他在村里承包了十多畝平地,并拿出辛苦攢下的十幾萬元,加上貸款共投資40多萬元蓋了多座簡易大棚,建起一個小型香菇種植基地。

      當年,他做了6萬袋菌棒。做菌棒是個體力活。搜集木料、粉碎木屑后,再把木屑和麩皮、石膏、石灰按比例混合拌勻,然后一個個裝袋。裝完袋之后還要滅菌,需要在大籠屜里蒸三天三夜,這期間需要把握火候,一刻不敢合眼。

      “1萬袋菌棒原料就有20噸,6萬袋就是120噸,這需要人工一鍬一鍬至少翻三遍,再一個一個裝袋。”任章云說,這是巨大的勞動量。那時,比他小一歲的弟弟任章武也輟學回家,兄弟倆和父母就這樣沒日沒夜地干著。

      辛苦沒白費。2013年,這6萬袋香菇讓他掙來了40多萬元,不光把投資全部收回還有剩余。他信心倍增,2014年將香菇增加到了8萬袋。這年價格雖有所回落,他還是掙了30多萬元。

      老艄公也有翻船的時候。2015年他又做了8萬袋,但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顆粒無收,不但一分沒掙,還賠了30多萬。

      “做菌棒是重體力活,管理香菇則是高技術活。”反思這次失敗,任章云說,“在菌棒滅菌環節,如果出問題雜菌滅不干凈,就會全‘菌’覆沒,長不出香菇來;菌棒做好后,往棒上點菌種也需要技術,否則香菇長不勻稱賣不上價;長菇時,水分、溫度都得嚴格管理,有一點差錯就會出大問題。”

      這次失敗后,讓他陷入苦苦思索:“怎樣才能讓香菇種植變得輕松、簡單而收益又穩定呢?”

      “香菇狀元”當上龍頭企業的廠長

      2012年,盧氏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涵養區,盧氏資源開發利用和項目引進受到很大限制。“特色農業”成了一個重點突破口。

      2016年,盧氏縣委深入調研發現:盧氏香菇種植存在農民各自為戰,原始粗放、低質低效的問題,整個產業處于組織化程度很低的階段。

      為此,縣委確定兩條思路:一手擴大規模,通過金融扶持和各項政策帶動更多農戶種植香菇;一手引進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從技術、標準、銷售和服務上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

      2017年,縣里引進了林海興華和金海生物兩家龍頭企業。7月,林海興華投資建設的東明鎮澗北香菇基地開始試生產。作為香菇種植大戶,任章云受邀帶領弟弟任章武一起去香菇基地參觀。

      走進現代化的種植大棚,任章云大開眼界:大棚有三層結構,第一層是銀色反光層,第二層是黑色吸熱層,第三層是白色透光層。里邊布設了噴淋系統,從地下抽出來的深井水只有11攝氏度。

      溫度是影響香菇生長發育最主要的因素之一?,F代化大棚徹底解決了溫度的調控問題:夏天過熱時,打開反光層和吸熱層,棚內溫度就會大幅下降,如果再打開噴淋系統溫度就會降到11攝氏度左右;冬天溫度過低時,就可以啟動溫度控制系統增溫。

      任章云說:“去前我們根本不相信,7月是最熱的時候,按我們的經驗是根本不會長香菇的,可是確實看到棒上已經長出幾毫米大的菇;等到幾天后我們再去看時,已經開始采摘了。”

      現代化大棚不但使香菇質量更穩定,還解決了四季出菇的問題。這次參觀,徹底顛覆了這個“香菇狀元”的認知。就這樣,任章云加入了這家龍頭企業,從基層員工做起,如今已成為菌棒廠的廠長,管理著300多人的團隊。

      龍頭企業的介入使得香菇種植變得輕松,盧氏縣范里鎮新莊村留守老人賈愛琴在大棚里碼放菌棒廠生產發育成熟的菌棒。聶金鋒攝

      “龍頭企業的介入,使得香菇種植不再那么艱難,留守婦女和老人都可以種植。”任章云說,農戶可以承包龍頭企業的大棚,菌棒從企業賒欠,技術按企業要求嚴格管理,所產香菇交由企業統一儲存銷售,每10天結算一次,企業收購的價格一般都會高于農戶自己賣的價格。

      在東明鎮澗北村,記者見到了48歲的常梅菊、李海霞和55歲的余金枝三人,她們仨經常在家門口的香菇大棚里做工。工錢都是按小時結算,每小時10到12元不等。她們說,現在既能照顧家,每月還能掙到2500元以上。

      從2017年至2021年年底,盧氏縣共建設現代化鋼結構標準香菇大棚5092個,投資近3.3億元,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每個標準化大棚一茬可以種植1萬袋香菇,一年可以種兩茬到兩茬半。光這一項,每年香菇規模就增加1.2億袋左右。

      弟弟接棒成為“香菇狀元”

      在離朱陽關鎮政府不遠的灌河村,有林海興華公司的一個香菇種植基地。在這里,記者見到了任章云的弟弟任章武。

      這幾年他在這里承包了72座現代化高效種植大棚,每茬種植80萬袋香菇,每年會種兩茬半共計200萬袋,每袋至少生產兩斤鮮菇,共計400多萬斤。所用的工人全部都是附近村里的,每小時工錢10元,每年光勞務費就要發120多萬元。任章武告訴記者,他每年的凈利潤至少80萬元。

      哥哥當了廠長,弟弟接棒成為全縣有名的“香菇狀元”。

      同樣是“香菇狀元”,兄弟倆的“成績”卻相差甚遠:規模從當初4000袋到現在200萬袋;產量從當初8000斤到現在400多萬斤!“狀元兄弟”的成績單,折射了近幾年盧氏香菇種植的巨大變化。

      如今在盧氏,香菇從業人員多達11.8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近40%。在脫貧攻堅期間,有3600戶貧困戶自主發展香菇4200萬袋,戶均增收22000元。

      一組數據也反映了盧氏香菇產業的迅猛發展。2016年,盧氏全縣香菇生產規模只有1.03億袋,產量2.16億斤,一產產值7.28億,綜合產值14.6億;但截至2021年底,盧氏全縣香菇生產規模已經達到3.6億袋,產量7.28億斤,一產產值36億,綜合產值41億。短短幾年,無論從規模、產量還是產值都增長了兩倍左右。

      “這幾年,盧氏圍繞‘特色農業強縣’的定位,大力實施‘產業興縣’戰略,目前全縣香菇及食用菌、連翹及中藥材、核桃及蘋果等特色產業已經具備了規模效應。”盧氏縣委副書記、縣長劉萬增說。

      三門峽市委常委、盧氏縣委書記王清華說:“我們的目標是,到‘十四五’末建成百億級香菇產業集群,將盧氏從國內知名的‘香菇第一縣’打造成國內一流的‘香菇食品加工強縣’、國內最大的香菇提取物原料供應地、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香菇線上線下交易中心’。”

      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洪向華說:“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典型代表,‘解剖麻雀’般深入探究盧氏縣的做法,對如何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任章云兄弟二人先后成為‘香菇狀元’的故事,就是盧氏實踐的一個縮影。”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