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上海平穩運行 這些人堅守在公共服務崗位
新華社上海4月12日電題:保障上海平穩運行 這些人堅守在公共服務崗位
新華社記者
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上海實行全域靜態管理以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在全力運轉,以保障城市的平穩運行,助力疫情防控大局。
默默奮斗 守護城市正常運轉
疫情防控中,有一些人一直在默默奮斗,守護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正常運轉。
本輪疫情以來,上海城投水務旗下的南市水廠廠長李柱已經和50多名員工一起,在廠里閉環管理近一個月時間。
李柱介紹,他所在的這座水廠,保障著上海黃浦、靜安和普陀約80萬人的用水。自來水的制取過程當中,需要投加一些混凝劑、消毒劑。“疫情初期,我們就對這些藥劑進行一定的儲備,即使在疫情期間,相關供應也不斷檔。”李柱說。
已經有60多年歷史的長橋水廠,是上海供水規模最大的水廠之一。每天早上,長橋水廠副廠長滕穎從水廠的辦公室醒來,第一時間打開電腦,查看生產監控系統,主要是水質、水量等指標,以及設備運行等是否正常。
目前,長橋水廠把駐廠人員分為生產運行組、設備保障組、物資后勤組等,確保水廠24小時生產不間斷。“駐廠的每個員工,是維持水廠這臺機器運作必不可少的零件。大家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共同保障城市供水‘生命線’。”滕穎說。
抗疫期間,上海市綠化市容部門對封控區域的生活垃圾開通了閉環處置渠道。從市區收來的生活垃圾,部分被送到徐浦基地轉走水路,進一步運向處置點。橋吊司機李永田的任務就是把集裝箱卡車運來的滿箱垃圾吊到貨船上,再把貨船上的空箱吊回卡車上。
李永田說,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垃圾清運仍在有序運轉,確保市容環境的整潔。
保穩定之余還要干好急活重活
整座城市在與病毒“賽跑”,能源電力也在加速為抗疫大局提供助力。疫情期間,最牽動“電力人”神經的,除了封控小區內居民的用電穩定,還有防疫配套項目的供電問題。
4月初,國網上海電力市北供電公司接到寶山區重大項目建設指揮辦公室的緊急用電申請:一處大型倉庫要改建為集中隔離點。在單位值守的顧岳峰和吳嘉明迅速趕往現場勘查。
“這是一個急活、重活。”顧岳峰說。原來,初定建設的兩個醫療片區需新增用電容量800千伏安,但因疫情需要現場臨時決定加建新片區。一直到第二天中午,項目終于敲定:總共建設4個醫療片區,用電容量約1400千伏安。
顧岳峰當即決定新增兩臺800千伏安變壓器。同時,外線工程同步開工,開挖電纜溝、放線、安裝設備等工作緊張有序開展。兩天之后,隔離點第一路電源送電。四天之后,接通第二路電源。
上海戰“疫”關鍵時期,這樣的應急“送電”故事還有很多:一個晝夜,給隔離點的326間活動房布線送電;29個小時,為醫療急救中心完成電力增容并成功送電;2個月的工期壓縮到10天,給一處防疫配套項目送電……
客流量減少 工作表不變
0.19萬人次,這是4月11日上海地鐵的總客流量。4月2日以來,在上海地鐵的20條線路中僅有6號線和16號線仍在為乘客提供服務,全網絡508座車站中只有41座車站正常運營,客流量從日均千萬人降至日均千人。
盡管只有10%不到的車站在正常運營,但這些車站的“地鐵人”仍堅守崗位。
4月1日至今,上海地鐵6號線高科西路站站長茆瑞星和同事把家安到了地鐵站內。站臺巡視、車站消殺……她和同事們每天從早晨7點忙碌到晚上10點多。
茆瑞星告訴記者,高科西路站平日里的客流量近3萬人次,如今鮮有乘客出入,大部分乘客為醫護人員和公安民警。“有駐站值班的民警,乘坐地鐵上崗。還有穿著制服的醫務工作者,乘坐地鐵前往沿途的幾家醫院。”
“盡管乘客們都戴著口罩,但透過他們略帶倦意的眼睛,我還是能感受到一股力量。”茆瑞星說。
4月9日,伴隨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上海地鐵16號線列車司機徐威威到達出勤室,完成體溫檢測和全身消毒。上午7時整,列車準時出發。徐威威精神高度集中,駕駛過程始終保持標準化作業。
在徐威威看來,每一位乘坐地鐵出行的乘客,都讓自己的堅守格外有意義。即便鮮有乘客,也要認真接發好每一列車。
11日晚間,萬家燈火之際,上海公布首批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名單,防范區內人員可以在所在街鎮范圍內適當活動。所有公共服務崗位的堅守者和市民一起,共同努力等待最后的勝利。(記者何欣榮、周琳、王默玲、有之炘、楊有宗、董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