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鳳凰”來 窮村富得快——山東泗水縣南仲都村振興記
新華社濟南4月12日電 題:引得“鳳凰”來 窮村富得快——山東泗水縣南仲都村振興記
新華社記者王陽
來到山東省泗水縣圣水峪鎮南仲都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農業生態觀光園:依地勢而建起的瓜果大棚里,果農們有的忙著采摘,有的通過手機和客商對接訂單,工人將剛收貨的草莓、圣女果、火龍果裝箱上車。
產業興旺、生態優美、生活富足,讓村民有了獲得感。“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打通了線上銷售渠道,草莓直接賣進了城里。俺家7個大棚一年能收入35萬元。”村民魏英說。
然而,這個村以前是遠近聞名的“窮亂村”。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變化源于縣里實施的一項人才回引工程,專門拿出創業培訓、補貼、稅費、用地等優惠政策,吸引在外“能人”返鄉創業或任職。
常年在外的水果商姚洪遠就被當地請回來幫扶村民創業。姚洪遠帶領老鄉做起了水果種植產業,實干精神贏得威信,村里黨員們把他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修路、治水、發展產業,村民們跟著帶頭人齊心協力,用了數年時間將一個“窮亂差”的負債村變成了村集體收入153萬元的富裕村。
近兩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飛猛漲離不開電商產業的發展。這背后的干將、電商“能人”姚琳,同樣是受邀回村的。他告訴記者:“讓小村插上‘電商翅膀’,遇到疫情這種情況,水果也不愁賣。”
村級治理也要從內部管理上要效率。為了凝聚村黨支部合力,姚洪遠用“小微權力”清單規范村級運行,用“四議兩公開”制度確保“三務”透明,用黨員量化積分管好用好黨員隊伍,徹底改變了原來“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差一個樣”的現狀。
去年,泗水縣委組織部推進實施農村“三級黨建網格”,讓村莊有限的人能做更多的事。以南仲都村為例,村民大多數的訴求都能化解在“網格”內,村里實在解決不了的,通過民意收集分理機制直達相關職能部門,有效減少了訴求辦理層級,縮短了辦理時間,這種“扁平化”治理模式實現了“一網兜起民生大小事”。
當地組工干部介紹,除了人才回引和治理模式升級,省市縣下派干部幫扶也成了村級的“新動能”。近幾年,南仲都村在下派干部支持下,先后改造村內線網3000米,安裝路燈102盞,整治河道600米,綠化率達78.6%,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如今,身處孔孟之鄉的南仲都村,將儒孝文化、瓜果產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結合起來,找到了自己的鄉村振興路徑。姚琳說:“我們村不僅把傳統建筑修復重整,還新建了文化主題的酒店、廣場、文化展廳、濕地生態水系,讓村民和游客都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近十年間,南仲都村人均收入從2650元漲至17600元。村產業項目年總產值已達1720萬元,帶動周邊村就業300余人。“這輩子最光榮的事,就是在建黨百年之際,南仲都村黨支部榮獲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我代表村里到人民大會堂領了獎。”姚洪遠驕傲地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