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他是這所“云端”學校里唯一的老師
“我從小在山里長大,知道讀書的機會有多寶貴。”完么仁增將出去務工的行李帶到“云端”的來塘村學校,擔任起任課教師,一教就是32個春秋
來塘村學校只有一間“土擔梁”的教室,夏季漏雨,冬季漏風。32年間,就在這個“土擔梁”的教室里,完么仁增一共教過200多個孩子
課間休息,完么仁增的視線仍離不開這10個孩子。“最小的才4歲,有的孩子調皮,我得時刻盯緊他們,像帶了10個親孫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龍
天剛破曉,淡青色天空嵌著幾顆稀落殘星。59歲的藏族教師完么仁增騎上摩托車向山坳深處駛去,盤山路蜿蜒盡頭,是他任教32年的來塘村學校。
來塘村學校位于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年近花甲的完么仁增,既是校長,也是這所“迷你”小學唯一的老師。
從1990年起,完么仁增一直默默堅守在來塘村學校的三尺講臺,為村里兩代人、200多個孩子授業解惑,幫助他們走出大山,實現夢想。
2020年8月31日,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來塘村學校,完么仁增在上課 張龍攝/本刊
這一待就是32個春秋
1990年春天,27歲的完么仁增在家整理了好幾天行李,買好了車票,準備走出大山務工。高中畢業后完么仁增在鄉鎮農技站工作多年,隨著機構裁撤,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初中物理老師來找完么仁增,告訴他來塘村學校就要開學了,但沒有老師教課,希望他能去教教孩子。
來塘村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近2800米,村里學校被稱為“云端學校”。這里路途遙遠,崎嶇難行,薪資微薄,少有教師能堅持下來,村里每年都為找不到老師發愁。
“我從小在山里長大,知道讀書的機會有多寶貴。”完么仁增答應了老師的請求,將出去務工的行李帶到“云端”的來塘村學校,擔任起任課教師。這一教,就是32個春秋。
記者從循化縣白莊鎮出發,翻山越嶺約一個小時,抵達來塘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大片梯田沿著村落兩翼蔓延向天邊。校園就在村子中央,占地僅一畝,一間辦公室、一間教室、一座廁所是這所“迷你”學校的所有建筑。
來塘村是一個撒拉族聚集的村落,村民平時都用撒拉語交流。由于環境封閉,很多孩子不會講普通話,有些甚至聽不懂普通話。
身為藏族教師,完么仁增剛來任教時,只會講普通話和藏語。溝通成了最大障礙。為此,他開始苦練撒拉語。兩年后,他已能用一口純正的撒拉語和大家交流。
站在校園門口,遠遠可以看見坐落在對面山上的牙木村,完么仁增的家就在那里。雖然遙望可見,但兩村相隔十多公里。以前,交通工具還未普及,完么仁增每天要走路往返于家和學校,整整走了12年。
讓200多個孩子走出大山
早春三月,高原還浸潤在料峭寒風中。太陽還未升起,完么仁增已將校園打掃干凈,站在門口迎接孩子們。這天是來塘村學校開學的日子,完么仁增說:“我對這個村有特殊感情,放假期間,幾天不見孩子們,心里特別難受。”
不一會兒,7歲的馬文輝牽著父親馬木沙的手走進校園??匆娡昝慈试觯R木沙親切地問候著“老師好”。馬木沙告訴記者,他也曾是這里的學生,村里已經有兩代人是聽著完么仁增的課長大的。
來塘村學校只有一間“土擔梁”的教室,夏季漏雨,冬季漏風。這32年間,就在這個“土擔梁”的教室里,完么仁增一共教過200多個孩子。
“我沒能走出大山,但他們走出去了。這30多年是值得的。”完么仁增回憶說,許多孩子考上大學后,又回到家鄉,為家鄉發展作著自己的貢獻。
幾年前,完么仁增的妻子臥病在床,家人都反對他再到來塘村學校任教。為了來塘村孩子們,完么仁增不顧家人反對,堅持每天來上課。
在200多個學生中,現年28歲的馬成龍是第一個考上大學的?;貞浧鹦r候的故事,馬成龍總是充滿感激:“來塘村山大溝深,只有完么仁增老師一直堅持給我們上課,讓我們獲得啟蒙,看見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如今,已經成為人民警察的馬成龍工作繁忙,但偶爾回到家鄉,總會去看望老師,順便帶上一些學習用品送給學弟學妹,鼓勵他們好好讀書。
異鄉人在村里有了親戚
32年間,在來塘村兩代孩子的稱呼中,完么仁增從“藏族大叔”變成了“藏族爺爺”。稱呼變了,但他對孩子們的關愛從未改變。
每逢農忙,村民顧不上給孩子準備午飯。完么仁增時常會從家里背一桶牛奶,提上點糌粑和酥油,帶給孩子們吃。
2018年夏天,一場大雨引發山體滑坡。9歲的馬美蘭家房屋受損,情況危急。完么仁增蹚過淤泥,看到房屋墻體開裂,立即組織人手幫忙搬家,又為馬美蘭家購置幾袋煤,幫助她們一家渡過難關。
由于父母都是殘疾人,8歲的馬福德生活困難,無論冬夏總穿著一身單衣。一年冬天,大雪過后溫度極低。完么仁增看到馬福德瑟瑟發抖,忍不住落淚。中午完么仁增帶著馬福德趕到鎮上,自己掏錢給孩子買了棉鞋、棉衣。而那時,由于妻子生病、女兒上學,完么仁增的經濟條件也不好。
孩子們與村民都喜歡這位藏族老師。村里誰家煮肉了,誰家蒸饃饃了,都會叫上完么仁增去家里做客。逢年過節,來塘村村民與完么仁增像親戚一樣相互走動。
32年來,這個異鄉人變成了來塘村最熟悉的人。
帶完這10個學生就退休
2013年,來塘村整村搬遷至積石鎮河北片區。當時85戶村民中有11戶居住原址。村民少了,學生也少了。今年,學校只有10名學生,分了兩個年級,7個孩子上學前班,3個孩子上一年級。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清晨八點,瑯瑯書聲從來塘村學校的教室里傳出,完么仁增將最小的孩子抱到座位上后開始講課。
教室的黑板被分成兩半,左側寫著一年級的內容,右側寫著學前班的內容,前半節課給一年級上,后半節課給學前班上。
一直以來,學校只有一位老師。不管是語文、數學還是品德、音樂和體育,都是完么仁增任課。
課間休息,完么仁增的視線仍離不開這10個孩子。“最小的才4歲,有的孩子調皮,我得時刻盯緊他們,像帶了10個親孫子。”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下課后總喜歡倚在門框上,看著孩子們在校園里奔跑玩耍。
32年間,來塘村學校的教學樓修繕過一次。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接收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完么仁增依然默默堅守。
“明年這些孩子要去鎮上讀書,我也要退休了。他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非常高興。”完么仁增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