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紡織”織出樂業幸福花
在廣西西北部的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磨里村,許多人家都傳出織機的聲響,家家戶戶的婦女們在織機前忙碌著,將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織進一寸寸土布中。近年來,樂業壯族紡織這項非遺技藝成為壯鄉婦女重要的“副業”、增收致富的好幫手,非遺工坊成為樂業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傳統技藝重受關注
磨里村位于樂業縣秀麗的布柳河畔,是一個壯族風情十分濃郁的村子。磨里村的壯族婦女自古就有農忙種田,農閑紡紗織布、制作壯族傳統服裝的傳統,紡織技術有400多年歷史。樂業壯族紡織于2016年列入廣西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樂業壯族紡織技藝以“織”為特點,有染、蠟、蒸、捶等工序,織出的布以黑、藍、白為主要顏色。壯族傳統紡織機有兩個腳踏板織機和四個腳踏板織機之分,前者能紡出“薩發”紋、“歪隨”紋,形成凹凸立體的效果;后者能按照花紋圖案所需的規則織出不同的圖案,手工精美、花紋別致。
2015年以前,磨里村里的年輕一輩覺得傳統紡織技藝較為復雜繁瑣,成本高、效率低,市場需求又少,不但不愿學習壯族紡織技藝,甚至不愿穿民間手工制作出來的布料,嫌太過土氣。掌握紡織技藝的老人相繼離世,健在的也年歲已高不能再紡織,樂業壯族紡織日漸式微。
自2015年起,樂業縣每年在磨里村舉辦卜隆古歌文化旅游節,其間展示壯族卜隆土布的制作技藝及壯族服飾,引得游客紛紛購買。于是,村里的婦女們又開始織起布來。特別是近年來,非遺技藝的傳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磨里村的傳統紡織在市場中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闊。
非遺傳人帶頭致富
今年50多歲的羅美烈是磨里村織布婦女中的佼佼者。她是磨里村土生土長的壯族卜隆支系后代,從12歲就跟隨母親學習壯族土布紡織技藝,18歲時就學會了壯族紡織的各種技巧。靠著從小養成的深厚功底,她織出來的布圖案精美,色彩搭配得當,深受人們喜愛。
走進羅美烈的家,屋里掛滿了一件件由她親手縫制的壯族民族服裝,還有高山漢族的,男女裝都有,款式都很漂亮,布料的手感也非常好,領口和袖口的漂亮花紋分手工織的和機器繡的,手工織的明顯質感好很多,機織的花色更艷麗。
2017年11月,羅美烈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樂業壯族紡織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并通過壯族土布紡織和土布服裝制作銷售過上了小康生活。
為了更好地傳承樂業壯族紡織技藝,樂業縣投資20多萬元在磨里村建立了壯族紡織技藝傳習基地,還幫助羅美烈在縣城的旅游步行街開了一家壯族服飾店,由于布料獨特,工藝不凡,服飾深受消費者青睞,她家也因此成為“脫貧致富示范戶”。
自己富裕了,羅美烈還惦記著村里的姐妹們。“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羅美烈說。
她利用自己家里的兩臺織布機和一臺縫紉機為鄰居和附近村寨貧困中青年婦女舉辦免費培訓。在她的帶動下,磨里村50多戶貧困婦女通過紡織土布、制作壯族服裝以及壯族被芯、背帶、門簾、窗簾、蚊帳等擺脫貧困。此外,她還義務管理磨里村壯族紡織技藝傳習基地,擔任講解員接待參觀者。
2019年11月,百色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樂業縣政府共同在磨里村成立樂業縣壯族紡織扶貧工作坊。在羅美烈的帶領下,磨里村通過“非遺+扶貧工作坊”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如今,每年靠紡線織布和銷售,可以為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全村464戶2270人,從事壯族紡織的有427戶2045人,靠紡織每人每天平均可收入50元,紡織戶每年靠紡織可以帶來1萬多元的收入。
近年來,磨里村的扶貧工作坊舉辦了壯族紡織“非遺+扶貧”培訓班、培養非遺文化產業示范戶,還幫助壯族非遺傳承人開辦壯族非遺產品實體店8家。
壯族紡織成為磨里村婦女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涌現出一批脫貧的典型。52歲的湯氏找,2021年通過紡線織布售賣月收入1850元,加上其他收入,家庭年收入24189元,人均純收入8063元;53歲的韋鳳艷通過紡線織布售賣月收入1750元,加上其他收入,家庭年收入32232元,人均純收入8058元;51歲的黃氏燕通過紡線織布售賣月收入1780元,加上其他收入,家庭年收入32144元,人均純收入8046元。她們的家庭都已穩定實現脫貧。
示范帶動效果加成
如今,壯族紡織不只是在磨里村遍地開花。樂業縣婦聯主席龔艷清介紹,在羅美烈的帶領下,現在樂業搞傳統紡織的婦女越來越多,壯族紡織產品種類繁多,在市場上很暢銷。隨著樂業—巴馬長壽養生旅游小鎮的規劃建設,樂業壯族紡織產品今后銷售前景非常可觀。
樂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通過非遺特色產業助推鄉村發展。從2008年起,樂業縣每年都舉辦一屆旅游手工藝品比賽,評比出創意獎和巧手獎,這對保護傳承壯族紡織技藝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樂業壯族紡織發展正從磨里村擴展到全縣。2021年,百色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申請深圳市對口幫扶資金200萬元,重點發展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壯族紡織技藝,形成覆蓋全縣的鄉村農文旅振興項目。
該項目實施以來,當地購買了壯族織布機、縫紉機等設備,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組織開展特色文旅活動,引導當地群眾制作非遺文創產品。據統計,目前共研發有服裝、挎包、帽子等十幾種非遺文創產品。
2021年11月,百色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在樂業舉辦兩期“深百共建樂業縣鄉村農文旅振興項目樂業壯族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班”,共有200名樂業各鄉鎮婦女接受了培訓。
此外,百色市、樂業縣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還定期組織舉辦卜隆古歌節、唱燈戲、龍燈舞文化旅游節等非遺扶貧產品展銷活動,加大線上線下的宣傳和營銷力度;幫助村民搭建傳統工藝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平臺,通過拓寬銷售渠道提高鄉村自我發展能力,深化農文旅創新融合發展,打造縣域鄉村文化旅游振興示范點。
羅美烈說:“壯族紡織幫助我們實現了脫貧致富,今后我們要繼續傳承好、發揚好樂業壯族紡織技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