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立法保護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安徽是中國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重要發源地,記載著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史,這里鑄就了大別山精神、新四軍精神、渡江精神等偉大精神,留下了存量豐厚的紅色遺存和革命文物。
作為紅色資源大省,通過法治方式切實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提高全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和利用水平,安徽對立法推動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工作有著現實需要。2021年11月19日,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已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納入法治軌道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是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年,制定《條例》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吳斌介紹說,安徽省委將此項立法視為重大政治任務、作為安徽省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制度性成果,要求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年內制定出臺此項法規。
同年7月,安徽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分析立法難點和有利條件,及時調整立法計劃,將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立法從調研論證類直接調至審議實施類,并定于年內按程序出臺。
“制定《條例》,是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一項重要抓手,是用法的形式對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作出的規范性安排,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由實踐成果轉化為制度成果的重要體現。”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夏少權表示,通過制定《條例》,可以全面梳理安徽省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紅色資源作用的好做法,將安徽的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工作納入法治軌道,進而將紅色資源保護管理傳承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安徽省紅色資源豐富,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31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1萬件(套),革命博物館、紀念館63座,入選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66個、居全國第6。但是,由于安徽省內紅色資源分布面廣、點多量大,不少革命舊址等紅色資源地處偏遠山區、農村地區、革命老區,各地自然環境和發展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協調機制不健全、責任主體不明確、保護力度不夠、展陳水平不高等問題。
“現行法律法規對紅色資源保護有一些規定,但內容比較原則,保護對象覆蓋面不夠。”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袁華在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作《條例(草案)》說明時指出,文物保護等法律法規對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弘揚傳承,也沒有明確的要求,有必要通過制定《條例》加以細化和補充完善。
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明確保護責任人
《條例》從體制機制、調查認定、保護管理、傳承弘揚、合作協作、保障措施等方面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傳承作出了全面規定,開宗明義點出立法宗旨是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安徽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的光榮傳統,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
《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提出,推進鄂豫皖、閩浙贛和淮北、淮南、皖中、蘇南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整體規劃、連片保護、統籌展示,實施獨山和金寨革命舊址群、鳳陽小崗村舊址等100個革命文物修繕修復工程。
吳斌介紹說,針對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涉及相關部門、研究收藏單位眾多的實際,《條例》健全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工作機制。規定建立黨委宣傳部門牽頭,黨史研究、檔案、文化和旅游、退役軍人事務、發展改革、財政、公安、教育、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為主要成員單位的聯席會議機制,聯席會議辦事機構設在文化和旅游部門。聯席會議制定紅色資源認定標準和認定辦法,擬訂列入紅色資源名錄的建議名單,審定紅色資源紀念標識或者保護標識等。聯席會議辦事機構負責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的組織工作,落實綜合協調、評價評估、督促檢查、公開公布以及聯席會議交辦的其他工作。
針對安徽紅色資源豐富的實際,《條例》建立紅色資源名錄、調查、認定制度。規定紅色資源名錄分為省級、市級、縣級。紅色資源名錄由本級人民政府公布,對列入紅色資源名錄的遺址設置紀念標識或者保護標識。縣級以上宣傳、黨史研究、檔案、文化和旅游、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組織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和征集、搶救工作,并進行記錄、整理、建檔。
《條例》還劃定保護范圍,明確保護責任人。對不屬于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烈士紀念設施的舊址、遺址、紀念設施或者場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合理劃定保護范圍并予以公布。保護范圍內不得從事危害、破壞紅色資源安全、歷史風貌和環境的活動。對國家、集體、個人所有的紅色資源分別明確了保護責任人。對權屬不明確的,規定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為保護責任人,或者由縣級人民政府指定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保護管理。
創新傳承手段強化區域合作協作
“深入敵后百戰百勝,洶涌著殺敵的呼聲……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走進坐落在安徽涇縣云嶺之中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耳邊縈繞著蕩氣回腸的《新四軍軍歌》。
這里不僅可以看到新四軍軍部司令部、政治部、中共中央東南局、大會堂等原物原貌,還可以參觀《云嶺烽火——黨領導的新四軍》專題陳列展,聆聽《用一生堅守的初心》《最后一發子彈留給自己》等舊址現場教學“微黨課”,通過幻影成像、聲光電多媒體高科技手段,沉浸式感受新四軍在涇縣云嶺的戰斗生活場景。
紅色資源傳承弘揚需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像這樣用好用活革命舊址,深受參觀者喜愛?!稐l例》規定,機關、團體、鄉村、社區、學校、企業事業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紅色主題活動或者紀念活動;紅色資源相關單位應當強化理論研究規劃,統籌研究力量;展覽展示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知識性、互動性、體驗性;收藏研究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免費或者優惠向社會公眾開放;組織推出紅色題材的舞臺藝術、電影、廣播、美術等作品;設計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紅色資源教育活動;依托紅色資源培育紅色旅游景區,支持發展紅色旅游。
《條例》還強化紅色資源區域合作協作,促進長三角、中部地區等區域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協調發展。推進紅色資源整體規劃、連片保護,開展修繕保護、價值挖掘、傳承弘揚等領域深層次合作協作。推動紅色理論研究,共享理論研究成果,提升紅色資源學術研究的影響力。探索收藏研究單位成立館際聯盟,在資源共享、展覽展示、保護利用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深化長三角、大別山等區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機制,打造以點帶線、以線連面、點面結合的區域紅色旅游圈。
在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保障工作方面,《條例》完善多層次的保障機制:經費上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鼓勵社會資本通過捐贈、依法設立基金等方式參與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監督機制上規定建立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監督檢查機制,對保護不力的,由上一級主管部門進行提醒、約談,督促整改,并將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工作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綜合評價體系。司法保障上規定檢察機關應當依法在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相關領域開展公益訴訟。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何長風表示,作為文物主管部門,將通過多種形式,加強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加強長三角和中部區域合作、片區合作和研究合作、創作合作、館際合作、旅游合作等,推動和保障革命精神的弘揚、紅色基因的傳承。(記者范天嬌)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