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 南昌:因為一座樓一篇序,記住一座城

      位列“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是誰建的?滕王是誰?王勃為什么來到這里?這里發生過怎樣的傳奇故事?

      南昌古稱“豫章”“洪都”,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發源于武夷山的長江下游主要支流贛江,自南而北穿城而過,在下游則通過鄱陽湖與長江匯合。南昌“襟三江而帶五湖”(舊說長江流過鄱陽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稱“三江”;“五湖”一說指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處在“吳頭楚尾”,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南昌最著名的建筑,可能是滕王閣。那么問題來了,位列“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另外兩個是黃鶴樓、岳陽樓)是誰建的?滕王是誰?王勃為什么來到這里?這里發生過怎樣的傳奇故事?

      我們先從滕王說起。

      滕王是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名叫李元嬰(約630-684),因被封于山東滕州,稱“滕王”。這位滕王工于書畫,深通音律,喜歡游山玩水,尤其喜歡亭臺樓閣。他曾于滕州建造一樓閣,名為滕王閣,閑暇之余和一幫文人騷客登臨樓閣,賞景作賦。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李元嬰被調任洪州都督,駐守南昌??吹节M江穿城而過,氣勢雄渾,于是,仿照滕州樓閣的樣式,他在贛江邊上也建起了一座宏偉的樓閣,這就是南昌的滕王閣。歷史上,滕王閣被多次毀壞,又多次重建,今天大家見到的是1989年第29次重建的。

      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一篇千古美文,被選在了語文教材中,熟讀且背誦。我們不妨先回顧其中的幾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除了《滕王閣序》,還有一首《滕王閣序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為什么會來到南昌?

      王勃(約650-約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初著名文學家,被后世譽為“初唐四杰”之一。據《舊唐書》記載,王勃自幼聰明好學,6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被稱為“神童”;16歲科舉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王勃開始在京城長安廣交朋友,還結交了不少朝廷顯貴,成為沛王李賢的座上賓、文學侍讀(或說為修撰)。

      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王勃創作的一首送別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雖然才氣很大,但王勃的仕途并不順利,追根溯源,也是才氣惹的禍。

      唐代斗雞之風興盛,一次,英王李顯邀請哥哥沛王李賢到家里做客,李賢帶著王勃一同前往。酒足飯飽,兄弟倆斗雞取樂。王勃作了一篇檄文《檄英王雞》,替沛王討伐英王的斗雞。本是文字游戲,沒想到卻惹了大禍。

      這篇檄文很快傳到了唐高宗手里,高宗本指望兒子好好習讀圣賢書,沒想他卻沉溺斗雞走狗。王勃作為皇子的文學侍讀,不好好陪皇子讀書,卻用《檄英王雞》有意無意挑起兄弟不和。高宗震怒,當即傳旨把王勃逐出沛王府,進而逐出長安,永不錄用。

      被逐出長安后,王勃曾在朋友的舉薦下,就任虢州(今河南靈寶市)參軍。然而在虢州任上,他因殺死官奴曹達,官職被永遠削除,仕途徹底斷絕。王勃這番折騰,也毀了父親王福疇的前程,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令。交趾在今越南北部一帶,當時屬于唐朝管轄,是沒有多少人煙的南荒之地。

      遠在交趾的父親不放心王勃未來的生計,修書希望王勃能南下和他團聚。思量一番后,王勃便草草啟程,南下交趾尋父。據相關史料記載,王勃從老家龍門出發,大致的行程是這樣的:先到東都洛陽,經大運河到楚州、揚州,再南下蘇州、杭州,轉道衢州、洪州,再從洪州南行越過大庾嶺,到達廣州。唐代的洪州就是南昌。就這樣,一代詩人與南昌結下緣分。

      王勃是什么時候抵達南昌,至今仍有爭議,主要有上元二年(675),儀鳳元年(676)兩說,這一年,王勃二十六七歲。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勃到達南昌的季節是在九月、秋季。

      滕王李元嬰已經去世多年,時任洪州都督的是閻伯輿。閻公任職,新修滕王閣,九月九日,大宴賓客,盛邀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這位閻公其實有一點私心,已經讓他的乘龍快婿提前作了一篇兩人都認為不錯的序,只等到時候一氣呵成,來個驚才絕艷。但王勃既然趕上了,就不得不邀請,而王勃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能夠用才氣打動閻公,得到他的賞識,或許能謀個一官半職。

      當時,絕大多數與會者都是閻公的熟人,也明白他的意圖。所以,當他命人取出紙筆、邀請大家為新修的滕王閣寫序的時候,大家都心照不宣,推辭謙讓。輪到王勃,他毫不客氣,欣然命筆。

      閻公有些不悅,又覺得年輕人未免有些狂妄自大,于是借故離開宴會現場,并囑咐人監看王勃作文,隨時向他傳報。不一會兒,監看人陸續傳來王勃的文章,開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微微一笑道“不過老生常談耳”;接著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他不屑道“無非是些舊事罷了”;又報“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他聽了有些沉默;之后,連續來報,他開始頻頻點頭,當報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他激動得一躍而起,撫掌稱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

      《滕王閣序》的誕生過程,以上只是在南昌很流行的一個傳說。在這個傳說中,這位閻公具有很高的文學鑒賞水平,雖有私心,卻沒有因私而廢公、廢才,這才讓《滕王閣序》得以誕生。從這一點上來講,閻公還頗具儒雅的君子之風,也一展了巍巍大唐的氣度。

      遺憾的是,王勃離開南昌后,繼續南下尋親,當年年底將要抵達父親任職的交趾縣時,船只被風浪打翻,王勃溺水,后雖被救上岸,但沒過幾天便去世了。

      在《滕王閣序》中,王勃盛贊了南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由于瀕臨贛江,這里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利用便利的水上交通條件,這里又成為長江下游絲綢、茶葉、瓷器等手工業產品的集散地,成為人人向往的“物華天寶”之地。

      王勃給南昌冠以“人杰地靈”,也并非虛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頻仍,人口大量南遷到長江流域,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江南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人才聚集,南昌的文化教育也日益繁榮。

      據統計,在南宋和明代,江西科舉考試錄取的名額已經位居江南各省的前列。明代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規定全國各省進士錄取限額,其中只有南北直隸(北直隸轄今河北、天津地區;南直隸轄今安徽、江蘇兩省)的錄取名額是100名,江西排在第三位,錄取名額65名,其他各省都不超過60名,少的只有20名,可見當時江西在全國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授,《百家講壇》“六大古都”“黃河上的古都”“絲路上的古城”主講人)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