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匠人巧用金繕技藝,讓破損器物煥發新光彩
3月29日訊當您心愛的瓷器、陶器、玉石打碎了,是否只能說一句“碎碎平安”?在德州市,有這樣一位90后手工藝人,他通過傳統金繕技藝,在描漆、磨漆、貼金等一套妙手操作后,讓破損的器物重獲新生。3月29日,閃電新聞記者來到德州古玩城進行了探訪。
所謂金繕,即以金修繕,是指以天然大漆為粘合劑,對破損陶器、瓷器碎片進行粘接和補缺,并在接縫上敷以金粉或貼上金箔裝飾的一種工藝技法。今年31歲的的趙凡春,是德州市的一位金繕手工藝人,從事這門技藝已有七八年時間,并成為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在趙凡春的手里,瓷器、紫砂器、玉石、建盞、象牙等破損器皿,經過精心修繕后如獲新生。他拿起一盞青花瓷向記者介紹說:“這是明朝宣德年間的一個青花碗,物主人剛送來的時候已經七零八落了,我通過金繕這門手藝修復,用了半年的時間,反復打磨、補漏、拋光,修復到了現在這種狀態。”
據了解,金繕所需的原料有天然大漆、面粉、瓦灰、花生油等,所用的工具有牛角刮刀、勾線筆、玻璃板以及各種色漆。眼前,趙凡春正在對一件古器物進行粘合,他將天然大漆、細瓦灰和面粉調和至粘合適中的狀態后,然后涂抹在器物破損的斷層處,在陰干后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趙凡春稱,“天然大漆區別于現在的化學漆,它是從樹上割下來的,相當于一種樹膠。它經過煮燙都沒問題,不僅自然環保,還有粘合力強、耐高溫、抑菌等特點。”
記者了解到,金繕的工序較為復雜,歷經粘合、滲漆、描漆、補平、磨漆、貼金等多個步驟,整個制作周期少則一兩多月,多則半年。這其中,貼金是比較費時費力的關鍵環節。由于金箔、金粉十分輕盈,匠人在貼金時需屏住呼吸,確保金箔、金粉完美附著在修復處。
趙凡春表示,“貼金是金繕的最后一個步驟,它通過在所描線條上,施以金粉或金箔加以修飾 ,讓器物達到一個更加完美的狀態。”
經過金繕處理的器物,由于原器物本身的材質、紋飾、色澤不同,所呈現的美感也各有千秋。一條條纖細的金色線條,順著古器物的裂紋流淌開來,勾勒出歲月的鎏金,帶來了沖擊力極強的殘缺之美。
趙凡春告訴記者,“做金繕是一種修行,能夠讓人心無旁騖地去專心做一件事情。這門手藝可以通過技藝修復,讓以前珍貴的古器物得到保護,煥發新的光彩,給它以新的生命力。”
閃電新聞記者 劉振 蘇孟雨 趙宇 德州臺 王冰潔 許言德州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