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蘭陵小郭泥塑:訴說鄉愁的“泥娃娃”
一堆黃泥,手起刀落,鴛鴦成雙。
京劇花旦潔白的臉頰、清秀有神的眉眼、嬌艷欲滴的腮紅……如果不仔細觀察,誰能想象這些生動的藝術品是用泥土做成的呢?
這就是山東省級非遺之一的蘭陵小郭泥塑。
臨沂市蘭陵縣,這座因屈原而得名、后圣荀子主政過的千年古縣,如今依舊文脈悠悠,非遺成風。
3月24日,在蘭陵縣城南大約10多公里的小郭村,小郭泥塑第六代傳承人劉建剛像往常一樣,在自家的院子里掄起大錘砸起了泥巴,工作室里陳列著的一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泥塑娃娃、小老虎、小財神,帶著泥土的芬芳從歷史中走來,仿佛在講述著蘭陵的昨天和今天。
小郭泥塑出自蘭陵縣向城鎮小郭村,它“師出名門”——天津泥人張,清咸豐年間,已故老泥塑藝人李憲志的祖父從師天津泥人張,掌握了雕塑之技巧,利用本地黃泥塑成人畜玩具,晾干烘烤,涂粉著色,至集市銷售,其制作技藝代代相傳,現已發展到200多個花樣品種,富有濃郁的沂蒙鄉土氣息,是“塑”“彩”“聲”的有機結合,2006年小郭泥塑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泥塑在沂蒙大地歷史悠久,俗稱“彩塑”“泥玩”,深受老區人民的喜愛。歷史上,小小的泥制玩具不僅是小郭村賴以謀生的方式,更是人們對生活的藝術化創造,被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似簡單的小郭泥塑,在實際制作過程中工序繁雜,它使用本地黃泥經過和泥、做坯、按哨、打孔、脫坯、修光、晾坯、制粉、粉坯、彩繪等幾十道工序,最后才能拉到集市上銷售,慢慢的小郭泥塑在當地小有名氣,才有了后來‘小郭泥塑’這個名號,我們希望小郭的泥塑技藝得到更好傳承,將這種非遺文化更好發揚光大。”劉建剛告訴記者。
泥塑非常講究色彩的搭配,因此也被稱為彩塑,泥塑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說法。從選泥到畫彩,泥塑匠人一般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制作。踩泥、捏鼻子、畫黑,從軟泥到泥塑,傾注著匠人不眠不休的創作精力。
手藝一代代傳承不息,靠的是手藝人匠心堅守。
“干泥塑這么多年來,很多時候家人們都睡下了,我在工作室里一個人把流程一遍遍畫完,因為工藝需要,必須一口氣將所有的流程全部做完才能保證成品效果。”劉建剛說,“上色是考驗泥塑匠人手藝嫻熟度的一個重要環節,可謂‘濃墨重彩’最有神,匠人們根據每個泥塑作品的神態進行細致捏制,和研制神舟飛船的科學家們一樣,容不得絲毫分心和馬虎。直至那泥土的褐色作為紅綠的中間色出現,才得以在瑰麗中見古樸,跳躍中顯穩定,泥塑也有了活的靈魂。”
現如今,小郭泥塑成為省級非遺項目,制作的技藝也慢慢走進了學校課堂,孩子們能夠研學制作,不少作品已經流傳于國內外,題材取材于戲曲故事、神話故事,人物,動物,以夸張、生動的造型,拓寬了小郭泥塑的新發展格局。
這些年來,劉建剛與父親多次赴各地參加省市國家級藝術大展,以及非遺進校園、進景區活動,并獲多項榮譽,其中在臨沂市第三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榮獲優秀展演獎等諸多展演獎項。
雙手所至,造化萬種風情,心神合一,塑出千般鄉韻,這就是小郭泥塑純手工制作代代相傳的藝術精神。如今,作為臨沂手作代表的小郭泥塑,在文旅融合、鄉村產業振興的大路上,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